【摘要】受中西方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中西人物報道存在較大差異。本文以《文摘報》、《參考消息》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人物報道作為樣本,對其差異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獲得啟示,便于人物報道取長補短。
【關鍵詞】中西人物報道;內容;形式
從宏觀上看,中西人物報道異中存同,且異遠遠大于同。“同”主要體現在中西人物報道都要求客觀、公正、真實、全面地報道人物,樹立人物鮮明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異”卻有很大區別。本文將從內容、形式對中西人物報道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一、內容差異
(一)中國選“代表性”人物,西方選“個性化”人物
在我國,人物之所以被報道,是因他體現了時代精神,反映了時代主題,成為眾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導性和思想性。這也成了我國記者選擇人物的一個標尺和傳統。[1]《文摘報》的人物報道涉及的人物主要是政界重要領導、在某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知名人物、舍己救人無私奉獻的英雄人物、身殘志堅默默奉獻的平凡人物。在西方,人物報道更注重新聞性、趣味性、人情味,新聞人物更具個性化?!秴⒖枷ⅰ分械娜宋飯蟮乐饕钦缛宋?、與疾病及生理缺陷抗爭的普通人、道德上存在爭議的普通人、與種族貧富等社會問題相關的人物、犯罪活動中的受害者等。
中國的新聞,強調黨性,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其重要任務,因而報道人物趨向于英雄、模范等先進人物或各界知名人物,對反面人物卻報道很少。如《文摘報》刊登的《我是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國訪客》、《袁隆平的“財富觀”》、《鄧亞萍:我和薩翁》、《新首富李鋰》等都以人物的顯著性作為新聞的著眼點。中國人物報道也有對普通百姓的關注,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如《文摘報》刊登的《時代女工的2009:在堅守中等待幸?!?,分別以“彭春霞的堅守”、“黃冬艷對英文犯難”、“肖紅霞首次回家”、“邱小院的事業”四個小標題寫了在平凡崗位上努力工作的四個普通工人,字里行間宣揚著新時期的社會風貌。西方的人物報道,也有對政界領導和知名人物的關注,但更多是沒有光輝事跡的普通人,這些人沒有特別崇高的品質和精神追求,他們大多處于艱難的生存環境中,有的甚至違反法律、違背道德,頗具矛盾色彩和爭議性。記者更多的是如實地再現他們的生存狀態,體現人物與環境和命運抗爭的精神。如《參考消息》刊登的《杰克遜私人醫生學雷鋒》,對處于眾人非議中的杰克遜的私人醫生進行了如實報道。
以集群整體為價值取向的中國人物報道,使報道缺少了人的色彩,缺乏可感可親的魅力。在避免西方人物報道為表現趣味性而導致獵奇、低俗傾向的同時,中國人物報道可以大膽地借鑒西方成功的個性刻畫的經驗,既使人物報道反映出時代特征,有益于社會,又不以犧牲個體的生動性為代價。
(二)中國人物“正面形象”,西方人物“全面形象”
中國的人物報道多為正面報道,充分展現人物的優點、亮點,使讀者感受到人物光輝崇高的一面,樹立的人物形象都是善良、勤奮、無私、愛國愛家愛人民……報道集中了人物所有的優點,分析《文摘報》中各大媒體人物報道,很少出現關于反面人物的劣跡、丑聞的報道。從而給讀者形成了“英雄模范人物不是人,而是神”的感覺。而西方的人物報道更人性化、生活化,全面展現人物,立體化、多元化的報道使讀者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物。如《參考消息》刊登的《叛逆青年必修課〈麥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去世》這樣寫道:“1954年塞林格35歲時和19歲的克萊爾·道格拉斯結婚,生了兩個孩子,1967年離婚。在一生中的最后30年,塞林格一直和一個名叫考琳·奧奈爾的女子同居,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記者并未避諱大作家曾經離婚、貧窮的事實。
中國新聞報道歷來重視道德教化作用,樹立正面典型。記者常從人物身上挖掘共性,對人物的觀察、素材的選取和寫作加工被共性這根紅線集中、收斂起來,報道隱藏了英雄模范人物的缺點,使人物顯得“高、大、全”,這樣人為“拔高”、“神化”的寫作只會損害人物的形象,削弱作品的力量。西方人物報道偏重新聞性,記者將從人物身上觀察和感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都寫進報道中,而不必在意它們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因此在對人物報道過程中,記者更多地注重人物的個性化與多樣化,人物的性格特征呈現出多面性,人物形象豐富、立體化,達到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中國重“內在情感”,西方重“外在細節”
中國的人物報道強調有感而發、以情感人,以某種道德或精神震撼感染人們的心靈,可強烈而分明地感到記者情感的涌動。西方的人物報道注重以細節、沖突、動作來表現人物性格。美聯社名記者雷爾邁·英林說:“你要收集有關細節,如面部表情、音調、姿勢等?!保?]通過形象細節描寫,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畫表現出客觀和理性,記者不會直接抒發感情。
《文摘報》摘登的《學界泰斗雙星隕落》,文章寫道:“2009年7月11日,當代中國兩位學界泰斗季羨林、任繼愈同日辭世。讓我們暫抑傷痛,在淚光中回望兩位巨擘的生命腳步,感知他們的心靈旅程。”而《參考消息》刊登的同類題材的報道《叛逆青年必修課〈麥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去世》卻以“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去世,享年91歲”的客觀陳述開篇,通過“然而塞林格的朋友們和去過他家的訪問者們說,他有一個很大的保險箱,里面保存著至少15部已經完成但卻未出版的小說手稿”這樣的細節刻畫出人物孤僻的性格。另外,中國媒體刻畫人物時,著重從內在的思想、心理、情感角度入手,并借助大量抒情性語言,展現一種詩般的風采。而西方記者重在從人物外在的動作、服飾、語言等去刻畫人物,目力所及皆成文字,字字有形體的依托與可視的對象,不空,不虛。[3]他們長于對人物細節進行細致、精確的刻畫,常用動詞等詞語,力求準確地再現新聞人物的動態畫面,使讀者體驗到現場感。西方記者對“細節寫實”的追求,使細節成為人物報道中的點睛之筆,透過極具真實感和可視性的新聞細節,使人物報道的可信度和可讀性大大提高。如《參考消息》刊登的《奧巴馬每天讀10封來信》中寫道:“黑色的文件袋剛好在晚上8點鐘前送達白宮總統住處,美國總統奧巴馬把它拿上樓,開始了他的夜間閱讀。文件袋里有一個紫色的文件夾,奧巴馬常常立刻就翻到第一頁?!比獩]有對奧巴馬的評價和贊美之詞,可是一個開明、親民的總統形象立刻顯現出來。
(四)中國人物時效性弱,西方人物時效性強
中國人物報道,記者往往在較長時間范圍內來報道人物,為了渲染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記者需花費較長時間來準備新聞素材。如寫某人為公殉職,往往在他去世一周甚至一個月后才能報道出來。我國的人物報道強調的是通過大篇幅、長時間的報道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化受眾,所以在時效性上較弱?!段恼獔蟆房堑摹读钍廊藲J佩的大活佛》,文章開頭的時間詞是“近來”、“3月27日”、“3月28日”,接著文章追溯了他成長的歷程:“記得1995年12月”、“年僅5歲的班禪活佛”、“14年的時間”。而《參考消息》刊登的《世界首富斯利姆:壟斷之王》的報道,只介紹他的企業、生活現狀,并沒有回憶他如何走上世界首富之路。西方的人物報道普遍比我國的人物通訊短小,記者往往就最近的時間范圍內來報道人物,很少連篇累牘長時期地宣傳某個人物,多是篇幅短小、人情味濃厚的新聞報道。對于人物的突出事件,他們爭取在“第一時間”報出,報道中常見的是“今天”或者“某日”。西方強調的是以最新鮮的元素來吸引受眾,時效性較強。
二、形式差異
(一)中國結構統一,西方結構靈活
中國的寫作文體分類嚴密瑣細,消息、通訊、特寫都有統一固定的結構模式,這樣逐漸形成了人人競相仿效、單一呆板的局面。而西方在文體的分類上較寬松、廣泛,各種文體之間交融流通,不受陳規束縛,常常將各種結構綜合運用或交叉使用。西方人物報道在結構設置上更注重新聞故事的情節發展。開篇先設置一個個懸念,引起讀者興趣,讓人們帶著疑問來尋找答案。《參考消息》刊登的《已故愛德華·肯尼迪參議員和他的信仰》這樣開篇:“美國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因患腦癌去世,一些人士在回顧他的生平和政治生涯時指出,他一方面竭力為窮人、少數族裔和移民爭取權利,另一方面又是婦女墮胎權和同性戀婚姻的積極倡導者,這與他所信奉的天主教信仰既吻合,又沖突。那么,天主教信仰對他究竟意味著什么呢?”中國媒體多數報道依循“倒金字塔”、“金字塔”等既有模式而無意于翻新花樣,西方記者在文體結構上則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創造性。
(二)中國人物圖片莊重,西方人物圖片親和
中國人物報道所配的圖片往往正式、莊重、正面,大多配以登記照式的頭像。西方人物報道更注重圖文并茂,圖片以抓拍為多,強調生動性、現場感和視覺沖擊力,而且圖片所占的比重一般要比中國大。[4]這點在關于政治人物的報道中尤其明顯。西方更偏好輕松生活化的領導人形象,而中國領導人的新聞圖片從來都是莊嚴的,沒有絲毫幽默或諷刺之風?!秴⒖枷ⅰ房敲绹巴饨徽摺本W站推出的一組照片《媽媽:我能統治世界嗎?》,有美國總統在母親懷中、英國女王和母親散步、敘利亞總統全家嬉戲的照片,展現出領導人生活化的一面。在中國報紙上幾乎見不到類似的領導人家庭成員或業余生活的照片,看到的都是正式場合的工作照。中國人物報道一般展現的是人物嚴肅正面的形象,圖片不會出現人物不雅或難看的動作和表情,也很少配以各樣的圖飾。即使在《文摘報》摘登的《上海男人新“長相”》這樣的軟新聞中,給新聞人物“姚明”、“韓寒”、“周立波”配的圖片也是他們的正面半身帥照。政治領袖、明星人物、英雄人物也都有生活化的一面,中國新聞人物圖片只展現他們正式光鮮的一面,就容易刻板化,引起讀者審美疲勞。西方人物報道,多一些親和力的照片,更能貼近受眾;多一些個性獨特的形象,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三)中國多用間接引語,西方多用直接引語
中國人物報道較少使用直接引語,大多轉述內容,也就是說多用間接引語的形式。對于新聞人物的話,都采用了“某某說”這種記者轉述的方法。西方人物新聞中較多使用直接引語,經常是新聞人物直接說話,這已成為一種技巧。直接引語往往是人物講話中最重要、最本質的意義所在,它所蘊涵的信息還具有集中性和潛在性的優點。這些都是記者轉述所無可比擬的。中國人物報道中的人物語言多是經過記者加工過的,對于不雅或不適的表達都會進行刪除,由記者轉述人物光輝的語言,有些還會形成一種固定模式。經過記者轉述過的內容里面摻雜了傳者的思想過濾、語言修飾,甚至重新“編碼”,往往會與講話當時的內容有一定的出入,影響其準確性和真實性。西方更注重展現人物原生態的話語,讓人物自己說話,這樣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同時也能增強新聞的真實感和可信性。
從總體看,中國人物報道更看重宣傳價值,更注意報道的社會效果。西方人物報道,在體現個性和人文關懷的同時,注重人物寫作的形式和傳播技巧,這對我國的人物報道有良好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http://www.tianshannet.com.
[2]李楠.歷史的追尋 文化的沉思——新華社與美聯社新聞寫作比較[J].現代傳播,1996(6).
[3]熊文軍.中西新聞寫作思維比較[J].新聞天地,2009(12).
[4]吳菁.人物報道的中西比較[J].新聞愛好者,2000(12).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