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原經濟區自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有效地進行跨文化傳播已經成為共識。本文以河南在澳大利亞的傳播為例,面對跨文化的差異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策略和途徑。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英語國家;跨文化傳播
中原經濟區是以河南省為主體,包含山西、山東、安徽、湖北省部分地區的綜合性經濟區。從1985年成立至今,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2011年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被寫進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為河南崛起的重要戰略。中原經濟區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地區的接合部,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是東西南北經濟交流的中轉站和交會點。同時,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原地區有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這里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誕生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和曹操高陵所在地。從戰略的發展角度看,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潛力巨大,農產品深加工業、能源原材料業、先進制造業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區的河南更是在此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其區位優勢、人口優勢、糧食優勢、文化優勢在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中扮演著領跑者的角色。中原經濟區從最初一個概念的提出到今天經濟發展的一個個成果,用了將近30年時間才被國人所了解,那么外國對中原經濟區的了解又有多少,評論又如何呢?一直以來,國內學者都是注重對中原經濟區在國內層面的發展和討論,鮮有學者對中原經濟區的國外傳播發表觀點,本文將就中原經濟區在英語國家的跨文化傳播(以澳大利亞為研究目標)為例與大家共饗。
澳大利亞媒體對中原經濟區的報道調查
本搜索主要來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月澳大利亞的主要媒體《先驅太陽報》對河南的相關報道。
表1:澳洲媒體《先驅太陽報》對中部六省的報道數量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在澳洲媒體《先驅太陽報》對中部六省的報道頻率中,對河南的報道頻次最高,為78次,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分列其后。其中對河南有實質性內容的報道中,正面報道占19%,負面報道占69%,中性報道占12%。
在對河南的經濟報道上,更加關注安全生產問題。尤其以煤礦事故最多。在各項報道中多出現“危險(dangerous)”和“事(accident)”等詞。
例1.河南省平頂山礦難35人死亡,44人被困,報道中稱中國的煤礦安全是世界上最差的,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死亡,受利益的驅動和對生產安全的忽略是發生礦難的主要原因。
例2.化工火焰死亡4人,傷108人位于河南省偃師市的一家化工染料廠的含化工染料的油罐爆炸所引起的火災致4人死亡,108人受傷。
例3.中國煤礦爆炸致26人死亡河南澠池煤礦爆炸26人死亡。
在社會報道上,主要涉及安全保障、醫療衛生、網絡安全、違法犯罪等方面。從整體來看,這些報道大多為負面報道,“污染(pollution)”、“拐賣(abduct)”、“欺騙(cheat)”、“暴力(violence)”等消極詞語常見于報道。
例1.賣淫女的裸照曝光激起眾怒河南鄭州的警察在掃黃打非活動中暴力執法揪住全裸的賣淫女的頭發并在媒體上公布,引起了大家的不滿,超過90%的人對這種做法產生非議,認為這本身也是一種犯罪,甚至比賣淫還要嚴重。
關于文化方面,中原文化因其固有的悠久與燦爛,在外文媒體中一直廣受贊譽。尤其是位于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更是吸引了西方國家的諸多眼球。在澳洲媒體關于中原文化的報道中,“歷史悠久(long history)”、“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震撼(shocked)”這些褒義性詞語則經常出現。
例1.東西方在舞蹈中的精神融合主要是講述享譽國外的一個舞蹈家來到中國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所感受到的少林精神后的震撼。
例2.30處地方競逐世界遺產名錄在中國當年勝出的兩者中,其中之一是河南的登封。
澳大利亞媒體的報道所反映出的問題
近些年來河南經濟增長迅速,但是在經濟增長迅速的表層下,我們也應該看到對于生產安全的嚴重懈怠,相關行政部門的嚴重瀆職,生產部門的不負責任,給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威脅,這是我們值得反思和改變的問題。但與此同時,中原經濟區有許多好的經濟建設實例,如“鄭東新區CBD”的建成等卻少有報道,這也是河南在未來的幾年內,應該著重向外國媒體所宣傳的。對社會問題的報道上,澳洲媒體過度關注負面信息,有意回避一些正面的新聞,不利于外國人民對河南正確的、客觀的認識,容易形成兩國人民之間的偏見和隔閡。對于文化方面,澳洲媒體卻大力美化和神秘化,河南厚重的文化,尤其是少林文化,吸引了外國友人的眼球。
中原經濟區對外傳播策略
搞好硬傳播和軟傳播。所謂的硬傳播,主要是指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和意識形態的各種傳播。這類傳播主要有新聞傳播、政治傳播和宗教傳播。所謂軟傳播,主要是指很少帶有甚至不帶有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意識形態色彩的各種傳播。這類傳播涉及娛樂、休閑、文藝、文化傳播等。[1]中國與澳大利亞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容易受到來自與我們在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澳洲民眾的抵制,使之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其傳播不但不能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可能產生零效果和負效果。而軟傳播,因其很少帶有政治、意識形態和宗教等色彩,因此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親和力和滲透力,更加方便有效地進行跨文化、跨國界和跨民族的傳播。軟傳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興趣愛好、思維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著人們的立場、觀點、態度,促進了各國人民的溝通和了解。針對硬傳播和軟傳播的各自特點,我們應該在搞好硬傳播的同時,大力發展軟傳播。通過一些媒介諸如因特網、報紙雜志、電影、動漫、音像制品,把河南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亮點及時有效地傳播給澳洲的民眾。2009年河南省省長郭庚茂率領河南代表團對澳大利亞的訪問就是一場政府層面的成功的軟傳播,讓更多的澳大利亞人民了解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和旅游亮點。
在應對跨文化傳播的同時,更好地面對文化差異。美國學者霍夫斯泰德界定了四種價值觀維度,這些維度對所有文化中的行為都有深刻影響。這四種維度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陰性主義和陽性主義。[2]中國和澳大利亞在前兩個維度中有各自的特征: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國家,注重和關心集體的感受;而澳大利亞是個體主義的國家,關心在乎個人的感受。中國是權力距離大的社會,人們認為權力是生活中的事實,人與人在社會地位方面存在等級差異;而澳大利亞是權力距離小的社會,認為社會上的不平等應該減少到最小。針對這樣的跨文化差異,我們就需要針對傳播對象的文化價值觀念進行差異性傳播。比如可口可樂在美國的廣告突出的是個人的自我享受和快樂,而在中國卻針對中國集體主義的特點,表現了大家同樂的集體主義的精髓。除此之外,中國和澳大利亞在陰性主義和陽性主義維度方面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陽性主義是指社會主導價值觀在多大程度上以男性為導向,其特征諸如追求成就和金錢、展示野心、不同的性別角色。與此相對的陰性主義文化著重于關心、理解別人的行為,提倡性別上的平等,認為人和環境非常重要。[3]和中國相比,澳大利亞是個陰性主義文化的國家,更提倡婦女在社會工作中的平等角色和地位,更注重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差異,不難理解為什么澳洲媒體在對河南的報道方面在比如機動車大氣污染、婦女權益等一些問題上大做文章。進行差異化傳播的同時,我們也要立足河南本土文化進行特色化傳播。河南省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對澳洲人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少林功夫,被其津津樂道。我們應該以少林文化為載體,更好地傳播河南省的周易文化、甲骨文文化、炎黃二帝文化,讓中原文化在澳洲大地全面開花。
做好對外宣傳的形象定位。城市的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的集中體現,通過挖掘城市的特色和內涵進行有效地傳播,將城市形象推向市場,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源。好的形象定位有利于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親和力、吸引力,因此河南形象在對外傳播中應該有個明確的定位。例如,湖北的形象定位為“靈秀湖北”,山東為“好客山東,文化齊魯”,廣東為“活力廣東”。河南要結合自己的本省情況,充分地挖掘我們的特色和內涵,利用我們豐富的文化和歷史資源,做好自己的形象定位。
中原經濟區的傳播途徑
首先,要充分發揮好媒體的力量,很好地利用其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的特點。利用先進的新聞采編和傳輸手段,健全的現代化網絡、衛星電視、無線廣播等傳播手段,以及大批的翻譯人才,積極挖掘中原文化的正面形象和積極元素,重塑真正代表當今中國形象的標志物和載體,提高傳統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其次,借助孔子學院和海外華人團體。目前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學院和369個孔子課堂,分布在96個國家(地區)。孔子學院的建立為世界的漢語愛好和學習者提供了學習漢語的正規渠道,為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臺。另外,海外華人團體在促進中國文化和形象建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一些海外華人團體比如海外中華文化中心、河南海外商會、海外華人媒體等,更好地傳播中原文化。最后,通過民間的旅游互訪、文化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也有助于中原經濟區的跨文化傳播。
中原經濟區形象的推廣和促進
2009年1月26日至2月2日,河南省省長郭庚茂率領河南省代表團對澳大利亞進行了中原文化澳洲行。此次中原文化澳洲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文化展示、招商引資以及旅游推介。在文化展示方面,涉及少林功夫、太極和龍門石窟等文化與澳洲人民的面對面接觸。招商引資方面,據澳大利亞中文門戶網站雪梨網報道,此次中原文化澳洲行參加簽約項目22個,簽約合同金額達27億美元,其中河南省煤層氣公司、平煤集團與澳大利亞CFT公司合作的煤礦瓦斯綜合治理項目簽約金額達到12億美元。在旅游推介方面,此次旅游推介的目的之一是使澳大利亞人民對河南的文化、經濟、社會生活和其他方面有更好的了解。
結語
中原經濟區自2011年1月以來從地區戰略納入到全國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如何更好地跨文化傳播中原經濟區也成為一個勢在必行的課題。明確我們河南省的形象定位,充分地利用跨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我們更好地注意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差異,從而有效地制定跨文化傳播策略,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傳播途徑,讓中原經濟區在有效的傳播中,從一個國家課題上升為世界課題。
(本文為河南省哲學與社會課題規劃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1BYY004,項目題目為“中原經濟區多語種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參考文獻:
[1]明安香.傳媒全球化與中國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G.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Beverly Hills:Sage,1980.
[3]拉里·A·薩默瓦.跨文化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為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碩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