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聞翻譯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黃勤[1]收集了近27年(1979—2006)來我國新聞翻譯研究的論文,總結了我國新聞翻譯領域的研究成果,認為已有的新聞翻譯研究的論文按照主題可以分為: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原則、新聞翻譯批評、新聞文體特點及翻譯方法和書刊評介。黃文同時指出:“新聞翻譯研究在增強學科獨立意識的同時,更應加強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史、新聞翻譯批評和新聞翻譯實踐四位一體的學科建設。”我國學者在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批評、新聞翻譯實踐上都有涉足[2],但是新聞翻譯史的研究則少之又少。本文收集整理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聞翻譯歷史,探討近現代新聞翻譯的發展蹤跡及其特點。
中國近代新聞翻譯史(1840—1919)
1827—1828年間,有一份中譯文對照的報刊《依涇咋說》在當時為葡萄牙所占據的澳門出版。1833年后,外國傳教士創辦的中文報刊將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廣州創刊,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每期必定有一定數量的新聞,絕大部分譯自外報,多數為廣州、澳門的地方新聞。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英文報刊在廣州大批創刊,如《廣州雜志》、《廣州周報》等。林則徐(1785—1850)在禁煙運動期間,為了“探訪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門搜集外國人出版的報紙,并在府中組織了翻譯班子,將其中有關鴉片貿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論翻譯成中文,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參考,后來匯集成冊,稱為《澳門新聞紙》,其內容大多譯自《廣州周報》和《廣州紀事報》。林則徐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梁啟超、嚴復等人也曾“廣譯五洲近事”[3]81-82。
鴉片戰爭后香港商業性報紙崛起。香港最早出現的中文商業報紙,大都是從早已成熟的英文商業報紙中孕育而生的。1857年11月3日,由孖刺報館創辦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創刊,實為英文《孖刺報》的中文版,該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份中文商業報紙。1874年《萬國公報》(前身為《中國教會新報》)經常發表時事評論、重要法令、條約及外報譯文,大量介紹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識。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的商品大量向中國傾銷,上海作為中外貿易的集散地,迫切需要中文報紙為外商做廣告,于是,由外商主辦的中文商業性報紙應運而生。《上海新報》所刊的新聞,大多譯自滬、港等地出版的外文報紙,如香港的《香港近事編錄》、《香港中外新報》,上海的《中國教會新報》等。1872年,英美傳教士在北京創辦《中西聞見錄》,以各國科技新聞為主,其中艾約瑟翻譯的《泰西河防》一文,對防治河患很有參考價值。外國人在華辦報雖然是一種殖民主義文化侵略活動,但是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對長期處于封建思想禁錮下的中國讀者具有深刻的啟蒙作用。
這一時期,國人自辦的報紙如《述報》、《嶺南日報》也都刊登有西方書報的譯稿。1894年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嚴復和康有為等意欲通過變法維新的改良主義道路,來抵御外敵,發展資本主義。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在北京創立《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除論說外,還增加了外電、外報選譯和國內各報摘錄等內容。而后梁啟超主持《時務報》筆政,《時務報》大膽而新穎的言論使朝野大為震動,所譯外報文章又使讀者大開眼界,因而“舉國趨之,如飲狂泉”[3]90。1897年,嚴復創辦《國聞報》,尤其注重外報選譯和新聞采訪工作,不惜重金聘請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譯人員,大量譯載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外電、外報的消息和評論,而最杰出的翻譯人員就是嚴復本人。
這一時期的翻譯是中國新聞翻譯史上的一個高潮,國人的新聞翻譯更多的是以救亡圖存,“師夷之長技”,富強救國為己任,尤其是嚴復、梁啟超、康有為等向西方尋求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通過他們所辦的報紙,陸續將西方資產階級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介紹到中國來,同封建意識作斗爭。
民國初年,邵飄萍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內容有本社采寫的消息和翻譯的外電兩部分,“每日總有一二特殊稿件,頗得各報好評”[3]167。
中國現代新聞翻譯史(1919—1948)
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發動新文化運動。《新青年》從第4卷起大量譯介世界近現代文學名著。中俄通訊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創立,它一方面根據俄國和共產主義的精神,翻譯俄文資料,寫成中文消息供中國報紙采用;另一方面將中國報刊資料譯成俄文,供蘇俄報刊采用。《新青年》、上海的《民國日報》等都采用了中俄社的稿件。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翻譯更多是關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著作的。胡適用白話翻譯小說,《共產黨》譯介了列寧《國家與革命》的部分章節,成了傳播社會主義思潮的新園地。這一時期的新聞翻譯與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相對應,即采用白話文來翻譯新聞和譯介無產階級的思想和著作。這一時期的報紙上,新聞報道的翻譯所占比重不大,所涉及的翻譯更多是關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
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紅色中華通訊社1931年在瑞金成立,利用紅軍電臺抄收國民黨電訊和外國通訊社英文稿,經編輯后油印為“參考消息”。《新華日報》進一步改善國際新聞報道,建立了編、譯、評等一套完整、健全的國際新聞報道班子。外國新聞記者在抗戰爆發前后紛紛來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采訪,撰寫了很多通訊報道和著作,如海倫·斯諾的《續西行漫記》、貝特蘭的《華北前線》、福爾曼的《來自中國的紅色報道》、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貝爾登的《中國震撼世界》等,這些外文著作,大多數在當時被譯成中文出版。1937年12月,中共創辦了一份純翻譯的小報《譯報》,全部譯自英、美、法等國通訊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報紙,報道抗日消息,宣傳抗日主張。
1939年后,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新華通訊社開始日益成熟。在抄收電訊方面,新華社編輯部把收到的國外電訊譯成中文,編成油印的《每日電訊》參考資料,供中央領導及各機關參閱。解放戰爭時期,新華社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收譯國內外通訊社電訊,為黨中央及時提供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49—1956)
新中國成立初期,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經驗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人民日報》刊登譯介了列寧、斯大林報刊和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文章近30篇。進入1954年后,新聞界出現了學習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高潮。《人民日報》開始翻譯出版內部刊物《真理報文選》,譯介蘇聯《真理報》的版樣,把每一條新聞的標題譯出來,有時甚至把整版的《真理報》譯成中文,以資學習和模仿。《新民報》晚刊把《莫斯科晚報》的版面全部譯成中文。在1954年至1955年,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了《聯共(布)中央直屬黨校新聞班講義匯編》第一、二集和蘇聯國家政治書籍出版局編輯的《布爾什維克報刊文集》。此外,我國報刊還大量轉載蘇聯報刊的文章,《人民日報》于1950年刊登了30多篇從蘇聯報刊上選譯的文章,遇到蘇聯有重大事件時,報紙版面上幾乎大部分是蘇聯的消息。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近現代新聞翻譯的以下特點:
著名文人是近現代新聞翻譯的主體。或是為了“探訪夷情”,或是為了救亡圖存,近現代的先進知識分子紛紛創辦報刊,在報紙上宣傳富強救國的思想,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思想理念。近代從林則徐等開始“放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維新運動領袖宣傳變法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思想,都是進步知識分子創辦發起的。
近現代新聞翻譯主要體現為報刊新聞翻譯。翻譯內容以“軟新聞”為主,“硬新聞”為輔,往往是以新聞報刊為載體,刊登西方文化、知識和思想等。而且主要為外譯中,從西方大量譯介引進,極少向外輸出。
近現代新聞翻譯主要以為政治服務為目的。無論是林則徐為了“探訪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進步知識分子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向西方尋求真理、同封建意識作斗爭,還是紅色政權編譯國外電訊、宣傳抗日主張,新中國《人民日報》大量譯介蘇聯報刊文章,都體現了這一時期新聞翻譯的新聞喉舌特點。
造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新聞的本質作用。新聞有著強大的輿論導向功能,而這一時期的新聞人正是充分認識并利用了這一點。孫中山就曾說過:“當革命時代,報界之鼓吹不可少,當建設時代,報界之鼓吹更不可少。”[4]二是歷史時期的限制。正值中國社會變革轉型時期,新舊思想交匯,革命風起云涌,各派紛紛借助新聞的力量,以其為喉舌,主導輿論,壯大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勤.我國的新聞翻譯研究:現狀與展望[J].上海翻譯,2007(3).
[2]趙紅芳.我國新聞翻譯研究綜觀[J].延邊黨校學報,2010(2).
[3]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72.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外語系)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