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對食品安全犯罪進行了修正與補充,就其刑法適用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通過添加“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造成了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而食品監管瀆職罪的認定需辨清本罪是在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活動中,發生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
【關鍵詞】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犯罪 刑法適用
隨著食品安全問題的日益凸顯,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特別是2011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八)》,進一步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
食品安全犯罪的相關刑事法律規范
根據我國現行刑法,有關食品安全犯罪的規定在《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2011年頒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對有關食品安全犯罪的內容做了以下的修改:第一,將《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中關于“生產和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的罪名修改為“生產和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處罰的標準和尺度,其法定刑最高可達到無期徒刑。第二,將《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的“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最低法定刑修改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情節特別嚴重的,最高可達死刑;第三,在《刑法》第四百零八條中增加了關于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相關瀆職行為的規定。由此可以看出,有關食品安全的規制越來越注重實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及第一百一十五條的“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共同構成了打擊食品安全犯罪活動的鏈條。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構成特征。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人民群眾對于食品已經不僅滿足于吃飽,而且進一步追求食品的安全。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食品安全領域的犯罪行為侵害了多重法益,既侵害了國家對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秩序,又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的權利。①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征,而犯罪行為的侵害性以及犯罪人主觀意志與社會主體意志的不相容性是確定犯罪社會危害嚴重程度的兩個必要要素。②因此,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研究中,要判斷某種行為是否構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這種行為是如何構成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以及如何對該行為進行適當的定罪量刑都須以該行為是否造成社會危害性和致害者的主觀意識作為基礎。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對象及其罪名的確定。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對象主要是指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以及有害食品、有毒食品。那么,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定罪量刑方面就會根據犯罪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此也會導致適用的罪名也不同。“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屬于“結果犯”,那些生產或者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的行為,只有造成了嚴重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的情形才構成本罪,如果沒有產生以上結果,但其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則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而通說認為“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行為犯”,只要實施了生產、銷售有毒或者有害食品的行為,即構成本罪。③由此可見,犯罪對象在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確定方面起著關鍵作用。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外部表現方式及手段。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外部表現形式和手段主要表現為三種:一是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二是將對人體健康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摻入到生產或銷售的食品當中;三是銷售明知是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為。④不同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方式和手段也會有不同的罪名和懲戒措施。例如,對“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客觀上要求有“在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行為,但是如果摻入量并未達到足以對人體健康產生實際危害或者產生危害的可能性,就不能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同時,學界認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包含了兩個要素:一是添加在食品中的物質應當是非食品原料,而不是食品原料;二是被添加的物質是有毒或有害的,兩者缺一不可。⑤
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意志與刑事定罪。關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觀意志與刑事定罪方面,《刑法》明確指出,危害食品安全的行為人的主觀方面是否為故意或者過失是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基本定罪根據,即只有行為人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時,其行為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
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的刑法適用
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是指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衛生行政、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導致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行為。⑥為此,《刑法修正案(八)》增設了“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中出現的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的行為作了明確規定,施以較重的法定刑,加大了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違法行為的打擊和懲處力度。
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客體和主體的認定與適用。有學者認為本罪的客體是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活動。其理由在于:首先,瀆職罪的客體是各級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管理職權的正常活動,如工商、衛生、海關、財政稅收、交通等行政部門或司法部門的正常管理活動。其次,犯罪客體影響著量刑的輕重,本罪的法定最高刑期是10年,如果本罪以“公民的健康權利和生命安全”為客體,則其處罰力度應該遠比以“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秩序”為客體來得更重,因此,本罪無法涵蓋對公民的健康權利和生命安全這一客體的保護。⑦而對于本罪的主體,則明顯是指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中“負有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也不難看出,其主體應該是包括質量監督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等負責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中具有直接監管職責的機關工作人員。
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客觀方面的理解及適用。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客觀上表現為“玩忽職守或者濫用職權”的行為及其導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的其他嚴重后果,它是典型的“結果犯”,以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為犯罪構成要件,否則就不構成本罪。雖然本罪從行為方式上有“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的區別,但在適用中可不必刻意區分。為了嚴密刑事法網,瀆職的表現形式還應當包括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為了隱瞞事實真相、逃避責任追究而“弄虛作假,不報、緩報、謊報情況,導致重特大事故危害后果繼續、擴大、或者致使搶救、調查、處理工作延誤”的情形。⑧與此同時,《刑法修正案(八)》中關于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 的表述也比較含糊。因此,有學者建議:“應盡快制定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及食物污染引起食品安全事故的判定標準。”⑨根據檢察機關辦理重大責任事故等案件的司法實踐,食品安全事件可從死亡、重傷、輕傷的人數以及導致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等方面予以界定。
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主觀方面的理解及適用。食品安全監管瀆職罪的實施行為兼有濫用職權和玩忽職守兩種情況,因而本罪的主觀方面既可以表現為故意,也可以表現為過失。其中濫用職權強調“職權”,既包括違法行使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權的行為,也包括超越范圍行使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權的行為。濫用職權導致的犯罪在主觀上應屬于故意中的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濫用職權會導致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但行為人仍然放任該事故或后果的發生。而玩忽職守則強調“職責”,指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玩忽職守導致的犯罪在主觀上應屬于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嚴重不負責任,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職責會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嚴重后果,但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該事故或后果能夠避免。
(作者單位:四川警察學院)
注釋
①曲直:“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規制”,《人民論壇》,2011年第8期,第24頁。
②楊春冼,楊敦先:《中國刑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2~33頁。
③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393頁。
④張明楷:《刑法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86頁。
⑤孫國祥,魏昌東:《經濟刑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00頁。
⑥⑨李忠誠:“論食品監管瀆職罪”,《人民檢察》,2011年第5期,第11~12頁。
⑦謝望原,赫興旺:《刑法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04頁。
⑧陸仲寅,須莉燕,嵇羚:“淺析食品安全事故法律責任的認定”,《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0年第6期,第5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