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定市民營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民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清晰、創新意識與預測能力有待提高、經營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采取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完善內部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揮地區優勢等措施使民營經濟獲得長足發展。
【關鍵詞】民營經濟 持續發展 技術創新
到2010年底,保定市民營企業已發展到近25萬家,呈現出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態勢,增加值達到1180多億元,上繳稅金120多億元,分別占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60%左右;實現就業近220萬人,吸納了全市60%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和5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民營經濟已成為保定市經濟特別是縣域經濟的主體和命脈。
保定市民營企發展的新特點
質量與效益同步提高,成長型企業發展迅速,吸納就業能力不斷擴大。保定市政府認定的100家成長型民營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到2010年底,這些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02054.6萬元,上交稅金54022.6萬元,出口創匯309626萬元,三年平均年增長速度分別為32.55%、28.1%、25.9%,分別高出全市民營經濟平均增長水平23.2、18.8、15.2個百分點。
2010年,保定市民營經濟擁有職工數達206.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5萬,其中安置城鎮就業達32.8萬人。在擴大吸納社會就業的同時,企業職工收入也在逐步增加,2010年全市民營企業勞動者報酬合計89.2億元,三年平均年增長15.2%。
產業集聚特色明顯,名企名牌不斷涌現。保定市初步形成各類產業集群44個,集群內營業收入2408.9億元,實現增加值617.5億元,上交稅金32.5億元,三年平均年增長22.2%、24.5%和25.4%,其中年營業收入10~15億元產業集群發展到11個,50億元產業集群發展到6個,100億元產業集群發展到1個,有力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容城服裝、高陽紡織、安國藥材、白溝箱包等被列入省十大特色產業。蠡縣、容城、曲陽等縣分別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中國皮都”、“中國服裝名城”、“中國雕刻之鄉”等稱號。
在企業品牌方面,“三利”毛線、“古城”蚊香、“麗華”禮帽等8個產品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長城皮卡出口28000多輛,在中國汽車行業出口皮卡中銷量第一;麗華禮帽年生產能力600萬頂,產品出口率為90%,其中羊毛氈制禮帽占全國同類產品的90%,占世界總銷量的40%,是世界禮帽行業中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集團;華夏膠粘帶和PVC電器膠帶,國內市場占有率30%,世界同行生產規模最大;古城蚊香系列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30%,生產規模和銷量均為世界第一;巨力吊索具產量與銷量均排亞洲第一。
民營經濟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保定市民營企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在技術創新、企業轉型與持續發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不清晰,創新意識與預測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差異,民營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不明晰。破壞生態、給環境造成污染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存在問題,給消費者造成了嚴重傷害;有些企業違規招收童工,并提供很差的食宿環境和低廉的工資薪金;有些企業有意或無意侵害債權人或投資者權益。這些都是不熟悉可持續發展思路、不重視踐行“科學發展觀”所造成的,長此以往,必將給企業形象造成嚴重后果。
“保定市政府認定的100家成長型企業,在2007~2010年期間,有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創新;19家企業有中止創新活動的行為,其中10家是因為產品的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而不得不中止創新活動”。①除缺乏資金、人才等客觀因素外,企業家們創新意識淡薄、缺乏戰略眼光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時,已有的創新成果技術含量較低,創新產品以國內新產品為主,而國際新產品數量少。
人才緊缺,發展資金渠道單一。人才需求方面主要表現為人才總量少、層次結構低。創新的主體雖是企業家,但知識型人才是創新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保定市入統工業企業中,第一學歷為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占24%,民營企業僅占7%,全市民營企業經營者隊伍中,第一學歷大專以上和具有高級職稱的僅為1%。但是要引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到民營企業,往往受到企業所處環境的制約,沒有一流的科技人才支撐,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產品質量就無從保證,產品在市場的認可度和占有率更是大受影響。
為規避風險,金融機構很少愿為民營企業提供擔保或直接貸款;政府投入所占比重也非常低;由于政策原因,企業利用社會資金也面臨許多限制,因此,企業的發展資金90%以上都由企業自身負擔。另外,民營企業資金管理比較薄弱,主要表現為經營管理者的資金管理意識不強,對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沒有預算和規劃,不能充分挖掘資金籌集渠道和籌資方式,對各種籌資方案和投資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視,最終導致企業的現金流出現問題,資金鏈中斷而使企業步入困境。
經營者素質和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民營企業的管理者大多來自農村,自身的法律意識和經營管理常識相對欠缺。當企業規模發展壯大后,經營者自身的素質和水平跟不上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有些企業萎縮,有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有些企業違規操作而渾然不知。
保定市民營企業大多為家族企業,這些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內部控制的意識淡薄,他們認為,在企業中建立內部控制機制根本沒有必要。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衰敗,都是由于內部管理混亂,最終走向倒閉。
推進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對策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引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當今時代,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首選之舉。保定民營經濟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必須走創新之路。企業要有戰略眼光,積極儲備創新人才,設立創新基金。政府要推進職能部門的職能轉變和管理體制的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創新。在新的條件下,保定民營經濟的創新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要推進產業升級,進行產品創新;二是要推進技術進步,進行工藝創新;三是要走出國門,進行市場創新;四是要推進制度改革,進行管理創新”。②
轉型升級包括多層含義:首先是實現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由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由本土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型。其次是從“低成本競爭戰略”向“差異化競爭戰略”;由外來加工的貼牌生產向擁有核心技術創建自主品牌轉型。第三,促進民營企業從“規模擴張戰略”向“質量提升戰略”轉型。以創新促轉型,在轉型中發現創新機會,逐步走上良性持續發展之路。
加強財務管理,完善內部控制。首先要按照市場經濟法則構建和完善企業內部的規章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控制機制,打破家族意識,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加強資金管理,對各種方案進行科學性分析和設計,選擇最優方案;堅決杜絕一言堂,一人說了算的決策行為,使決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學化。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揮地區優勢。近年來保定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能源與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并成為民營企業持續發展的障礙。民營企業應樹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管理制度,制定節能、降耗、減排實施方案。政府有關部門在加強對企業三廢排放和處置的監測、監察同時,應建立健全技術咨詢服務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信用擔保。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已經上報國務院,如果這一規劃能夠獲批,京津冀都市圈將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國經濟第三極”。這無疑給河北省的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無限商機。為此,保定市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應積極發展綠色農業,做好“京津”的后方糧倉;二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爭取成為京津地區相關產業的配套基地;三是制定優惠政策,構建對外開放新領域。
保定民營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推動政府職能的轉換、安置就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成長期的民營企業數量較多,從成長期向成熟期邁進的過程中,很多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與持續發展問題上遇到了障礙,只有大膽創新、勇于轉型、堅定不移地走持續發展之路,才能使民營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管理學院;本文系“保定市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與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102102)
注釋:
①王俊霞:“河北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分析”,《中國統計》,2010年第6期,第23頁。
②巧玲:“發達國家服務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體系建設及對我國的啟示”,《科學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