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四川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每年有很多彝族群眾進城務工。彝族務工人員進入城市之后面臨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很快地融入城市。文章以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為研究對象,從經濟融入、社會融入、心理融入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彝族 務工人員 城市融入研究
成都作為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對進城務工者來說是首選的務工城市之一,彝族進城務工人員來到城市以后能否很好地融入城市,適應城市生活?制約他們融入城市的因素是什么?本文根據2012年6月對60位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所做的調查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城市融入情況調查
經濟融入層面。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行業分布情況。由于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大多是文化素質較低,受所掌握職業技能的約束,他們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建筑業和制造業等低端行業,主要從事酒店服務員、保安、建筑工等低收入工作。
表1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行業分布表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收入情況。從2010年起,成都市依據工資水平和生活水平等不同情況,對全市月最低工資標準和非全日制用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按區(市)縣行政區劃分為兩個檔次,其中錦江區、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高新區等城區月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850元(每日39.10元)。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元~1200元和1300元~1500元兩個區間,扣除必需的生活支出,所剩無幾。通過調查得知,他們進城務工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掙錢,雖然掙的不多,但這些收入對他們相對貧困的家庭而言,已經相當可觀,是很重要的經濟來源,領到工錢后,很多人要將大部分工資寄回家中。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生活成本情況。生活支出中主要花費是基本生活費用和租房費用。在60位被調查者中,自己解決住房的有32人,占53.3%,由雇主提供住房的有28人,占46.7%。他們當中只有建筑行業務工人員的住宿是由雇主解決,但住宿條件較差,在很小的房間里七、八個人共同居住。大多數人沒有自己的住房,具有明顯的臨時性居住特征,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使得他們通常把租住地點選在城鄉結合部,多人合租面積較小且缺乏必要生活設施的房子,以便節約開支。
表2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月均消費水平
社會融入層面。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在社會交往以及與城市居民的互動方面的局限性,成為阻礙他們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與城市居民的互動很少。通常情況下社會交往是一個人作為社會個體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方面,但對彝族進城務工人員而言,他們的社會交往范圍往往十分狹窄,通常就是局限于同族、親戚和老鄉的范圍,在進城務工者之間,彝族鄉土社會關系網絡仍舊起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因此與城市居民的往來互動少之又少。其次,社會參與方面的局限性,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大部分從事勞動強度較高的工作,下班后身體疲憊,也就沒有精力再安排娛樂活動;而且受其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人不會講漢語,與人交流有一定困難;他們還有著強烈的家支觀念和民族觀念,社會參與僅僅局限于同族人或同家支間的活動,所以他們很缺乏社會參與。
心理融入層面。從下表可以看出,很多彝族進城務工人員是為了掙錢而進城,他們希望改變貧困的狀況,大多數人不太愿意在城市落腳生根,而是希望在城里掙到錢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后返回農村。很多人都表示進城務工是因為“家里太窮”、“到城里容易掙錢”,還有不少人認為“大城市里面的人很現實,不太習慣。不想要留在城市,還是想回到彝族地區”。可以推斷,彝族務工者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是非常強烈的,對自己的家鄉有著很深的依戀,因此,要完全融入城市還需要很長時間。
表3 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未來打算
制約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因素
制度不健全。“以戶籍管理制度為標志的城鄉分割制度是農民流動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化適應的最大障礙。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在不斷地放寬,但對身份管理沒有改變。”①盡管目前務工者可以自由流動,但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戶籍政策以及教育制度、社會保障、醫療制度等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阻礙了進城務工人員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時,還需要完善法律法規來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這樣才會降低他們在城市中所產生的疏離感。權益保障水平越高,創造的外部環境越好,才會越有利于促進外來務工人員融入城市。
務工者自身條件限制。彝族務工人員到城市打工,其目的是為了改善自身生活狀況,他們受教育水平往往不高,缺乏一技之長,應對城市生活的準則仍是原來的那些用在鄉土社會中的價值觀念,勢必會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上與城市居民產生差異,從而加大城市融入的難度。他們主要從自身的觀察、同鄉或同族人之間的交流中獲取對城市生活的理解,與城市中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接觸非常有限。所以,在城市融入的過程中,他們常常不適應,自身的行為也時常與城市的各種規范格格不入。
社會環境影響。一些城市居民的民族偏見依然存在,彝族務工人員得不到城市人的認同,以戶籍、民族身份等直接或間接地對流動人口加以限制的行業和職業仍然存在。“許多城市居民由于民族偏見的影響,而對流動少數民族缺乏理解和同情,使得流動少數民族,尤其是體質特征明顯的少數民族,在從事自己的職業之外,在城市中覺得孤獨和無依靠,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②《國務院關于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的若干意見》中進一步提出“公平對待、一視同仁”的流動人口就業政策方針;中央的若干文件中也分別提出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權益保護,健全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制度,積極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努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等要求;與此同時,近年來成都市也正在加速取消原有的排斥外來流動人口的就業政策。
促進成都市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城市融入之策
彝族進城務工人員作為農民工中的特殊群體,面臨著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的問題。目前,在加快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過程中,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增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倡導民族團結,增進民族間相互理解和信任。
進一步完善勞動合同管理,加強就業保障。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堅決制止和打擊口頭合同等非法行為;明確用工單位與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關系,不斷完善勞動保護制度,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例如建筑行業應著力強化用人單位的勞動保護知識和安全意識,按照國家標準和行業要求,提供必要的安全生產設施、勞動保護條件;對從事建筑行業的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加強安全生產培訓教育,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職業傷害。同時,要努力提高彝族進城務工人員參加工傷、失業等基本社會保險的參保率。
國家相關部門應督促各用工企業,陸續取消以戶籍為基礎的行業和職業準入制度,對于各種隱性的歧視性規定,加強監督,一經發現立即予以糾正。
加強對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法律援助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在解決涉及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賠償等糾紛當中,盡量提供一些法律援助,可能就會將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深入普法,使他們懂得和善于履行社會主義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增強法制觀念,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對于觸犯法律的行為,要給予嚴厲打擊。
加強對彝族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自身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可以采取輸出地培訓、輸入地培訓、在崗培訓等形式,不斷提高勞務素質。
(作者單位:四川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委黨校青年研究項目“成都市彝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研究”成果)
注釋
①朱力:“論農民工階層的城市適應”,《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
②王奎正:“湖南雜散居區城市民族關系影響因素探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