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區山多地少、生態脆弱,如貴州,應摒棄舊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從當地實際出發,形成一、二、三產業“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產業發展模式,即第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大,第二產業比重較小,走生態富民與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問題的提出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開始把生態危機放在比經濟、金融危機更高的地位加以重視,認為生態貧困是源頭,只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
本文主要以貴州為重點進行研究。貴州省位于長江和珠江兩江上游地區,境內擁有豐富的能源、礦產、生物和旅游資源。然而,貴州耕地資源稀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且國土面積73%為喀斯特地貌,生態脆弱,土層瘠薄,地表蓄水能力差,極易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生態恢復難度巨大。
三線建設以來,貴州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電力、國防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由于工業發展方式過于粗放、人口增長過快以及過度開墾荒地等問題,貴州到20世紀80年代生態已嚴重惡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面積急劇擴張,1985年石漠化面積接近1.4萬平方公里。為此,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護貴州生態環境。然而,貴州脆弱的生態環境在治理和保護中仍在不斷惡化。在極大的生態環境壓力下,貴州還面臨著極大的貧困問題。總體上來看,長期以來貴州人均GDP在全國排名靠后,2000~2011年每年都排名末位。2010年10月,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工業強省”戰略,試圖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下著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以改變貴州貧窮落后的面貌。此后,“生態立省”、“環境立省”戰略,無論是在各級政府方面還是在學界,都退出了貴州省發展的戰略體系。盡管有關方面多次強調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經濟的發展,要發展有利于生態保護而不是損害生態的生態主導型工業,但是很顯然,生態保護已經被納入“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的戰略之中,由之前的戰略性地位降級到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與此同時,貴州的生態環境仍處于持續惡化中。因此,在“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下,如何避免工業的快速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態的破壞,如何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走出一條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用生態產業促進人民群眾收入迅速提高,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貴州堅決不能再走那種“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工業化發展道路,否則,后果將是不可逆轉和毀滅性的。貴州生態環境脆弱,它的發展戰略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關系到西南地區,關系到長江、珠江下游地區,乃至關系到全球的生態環境。所以,應當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要求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中。貴州的自然景觀是獨一無二的,具有豐富的巖溶景觀等自然旅游資源,具有巨大的自然生態旅游發展潛力;同時,貴州的原生態多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具有極大的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潛力。
因此,貴州只能走生態富民與可持續發展之路。第一,惟有如此才能促進貴州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第二,惟有如此才能促進貴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惟有如此才能保障長江、珠江中下游生態安全。生態問題、貧困問題以及民族問題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三大問題,喀斯特地貌區域也如此。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路徑,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2010年以前,學界研究的側重點是生態,之后側重點成為工業化。截至目前,對于貴州在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進程中如何避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如何真正走出一條符合循環經濟3R(reduce、reuse、recycle)要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如何使貴州人民在保住青山綠水的前提下富裕起來等一系列問題,學界尚沒有詳細且系統的研究。為彌補這一空白,本文從喀斯特地貌尤其是貴州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啞鈴型產業發展模式”。
啞鈴型產業發展模式的構建
喀斯特地貌產業發展模式應當從當地實際出發,形成一、二、三產業“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即第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大,第二產業比重較小。第一產業主要發展高原農牧漁業、貴州特色生態農業;第三產業主要發展旅游、人文、民族文化產業;第二產業可以采用各種生態友好型技術適當發展。貴州山多地少、生態脆弱,應當重點發展第三產業,以第二產業服務第一、三產業,因為第三產業能夠容納的勞動力數量遠多于冶金、化工等第二產業,更能促進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且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遠小于第二產業。所以,貴州的工業化、城鎮化要改變思路,從貴州實際出發,不能照搬其他模式,應摒棄舊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根據貴州自然、人文等實際情況,構建啞鈴型的產業結構。
啞鈴型產業的布局。第三產業:突出文化,應該讓貴州成為一個文化大省。從自身資源出發,可建立若干個自然博物館:一是喀斯特地貌博物館;二是生物基因庫博物館;三是幾十個民族博物館;四是建筑形式博物館;五是保護修繕名勝古跡,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業;六是大力發展“水書”(早于甲骨文的水族象形文字)文化產業。采取這樣的喀斯特地貌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帶動相關服務業、建筑業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收入。
第一產業:從貴州的氣候、地理條件出發,發展高原立體式多功能的生態農業,涵蓋農林牧漁各業。種植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能源作物、藥用作物等。一是平地梯田的基本農田種糧食,以水稻為主。確保糧食基本自給有余。二是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越種越肥,實現可持續的高產;稻魚共生,即利用生物共生的關系因地制宜經營;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也要考慮生態第一的功能;畜牧業以草食動物為主;堅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坡度25度以下的可種草,形成優質草業,為草質畜牧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飼料。三是不適合種糧、種草的地方種樹。種該地區特有的、經濟效益特別高的樹,發展經濟林。
第二產業:圍繞第三、第一產業來發展。一是農產品、醫藥的加工;二是木材、畜產品的加工;三是糧食的精加工;四是民間手工藝品加工。通過工業發展的新路子,可以把貴州打造成最豐富的人間樂園,不僅能對下一代起到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可以傳承民族文化、習俗,還可以促進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啞鈴型產業布局發展原則與要求。根據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雙重要求,列出建議優先發展、限制發展和需要改造的行業,并從生態產業扶持、傳統行業的循環經濟改造、生態補償試點以及碳匯交易、污染稅、污染許可證等一系列環保方面進行制度創新安排,以確保貴州能夠真正走出一條由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實現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消除貧困的目標。
從宏觀層面來講,政府應主要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服務:首先,大力發展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中央應該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這些落后地區進行支持;在稅收上對這些地區要實行特殊政策,允許高于中央等。
啞鈴型產業模式的指標體系。具體來講:讓貴州在如下幾大指標上走在全國前列(前3~5名):森林覆蓋率、碳匯率、石漠化治理率、水土保持率、天然降水有效利用率、土壤有機質含量率、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率、農業科技貢獻率、農產品質量安全率、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農產品加工與比值率、生物質能源率、小水電能源率、土地產出率(包括復耕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合作化率等。
在完成上述目標同時,還要力爭實現如下幾項100%的保護率:古建筑保護率、革命遺址保護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率、各民族居住條件改善率、各民族服飾文化保護率、各民族手工藝品保護率、各民族飲食文化保護率、各民族醫藥衛生保護率、各民族音樂歌舞文化保護率等。
從而達到如下成效:GDP人均量排在全國前列;財政收入與支出重點要體現在第二產業服務于第一、三產業;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及均等化率走在全國前面;城鄉社保之比及均等化率走在全國前面;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率走在全國前面;城鄉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率走在全國前面;城鎮化率(重點是小城鎮化率)走在全國前面;基尼系數在全國最低;恩格爾系數在全國最低;高中普及率走在全國前列等。
進而,在貴州這樣喀斯特地貌地區率先避免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國內國際上四大危機:糧食安全危機、能源危機、生態危機、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危機。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