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以下簡稱“邊區”)中共通過口號標語、革命文藝、創辦《解放日報》、《邊區群眾報》等形式,把自己的政策和主張滲透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里,把中共意識形態及其先進的文化成功地根植于邊區鄉村社會中。這成為中共抗日民主政權能夠生根、發展、壯大的最根本原因。
【關鍵詞】意識形態 國民教化 政治文化素質 陜甘寧邊區
1935年,經歷悲壯的大遷徙的中共落腳于封閉落后、人煙稀少的陜北。這群面帶菜色、衣衫襤褸的“外來人”,帶來了讓當地群眾頗感隔膜而新奇的先進文化和價值觀。其后十三年,中共成功地把意識形態輸灌給只知鄉間道義的邊區民眾。中共能夠獲得政治認同,把一個羸弱的政權經營成與國民黨幾可抗衡的政權,這一意識形態的成功移植是一個重要原因。
1944年美國進步記者崗瑟·斯坦隨“中外記者西北考察團”到延安采訪,他眼中的勞動英雄吳滿是:“言談中充滿了共產黨基本理論中的新名詞,但他說的句句都有具體的意義和目的,他使我對有些口號了解的更清楚,超過了那些博學之士所講的。”①
那么,抗戰時期中共是如何把一個個舊式農民成功塑造成扛起鋤頭能生產,講起革命道理絕不亞于博學之士的新式農民的呢?
提升群眾政治文化素質
中共到達陜北之前,這里曾是“文化教育的荒地”。1939年,林伯渠在邊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稱:“知識分子鳳毛麟角,識字者亦稀少,在某些縣如鹽池等縣則兩百人中僅有一人。平均起來識字的只占全人口百分之一”。②全面提升邊區群眾的政治、文化、科學素質成為中共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
1937年4月,在區政府成立之初,即要求“把廣大群眾從文盲中解放出來,普遍的進行普及教育,使每個特區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③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指出:“實行抗戰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爭服務……在一切為著戰爭的原則下,一切文化教育事業均應使之適合戰爭的需要。”④
邊區的各類學校貫徹執行了這一政策。1940年以前邊區的各級各類學校在教學中加進了抗日的內容,學生課外活動也都緊密地結合抗戰。同時,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適時地進行政策宣傳。確如李維漢所言:“邊區小學是傳授兒童文化科學知識的陣地,同時又是宣傳抗日和黨的政策,推動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⑤
針對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中比重偏高的問題,1940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陜甘寧邊區國民教育給邊區黨委及邊區政府的信》中明確要求教育的內容應把政治、社會、自然的常識同生產和生活聯系起來,政治教育的成分一般應減少些。這次改革與中共所處困境相關。為了破解國民黨嚴密封鎖和日本瘋狂掃蕩引發的生存困境。中共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加強邊區勞動技能的培訓和提高,在全社會普遍樹立起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
成年農民(包括失學兒童)是邊區社會教化的主要對象。為此,根據邊區實際和民眾生活習慣,創造了冬學、民教館等新形式。這其中,最受歡迎的當數讀報識字組,既能識字,又能學習時事政治。讀報識字組這種形式因簡便易行、適應生產生活所需而為民眾喜愛,受到邊區政府的推崇。
冬學是最為正規的輸灌意識形態的重要形式。冬學利用冬季農閑季節,把數村農民集中起來進行集中培訓。1944年以后,空洞的政治宣教在冬學中明顯減少,取而代之以更為巧妙、更易被接受的方式進行。當年年末,在《解放日報》上有一篇關于冬學的報道稱:“今年冬學必須貫徹群眾路線,首先就要與群眾利益密切結合,如對學員進行思想教育時,應先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從群眾眼前具體利益出發,最后引導到思想教育的高度。”⑥
中共意識形態向鄉村社會滲透的重要手段
研究中國戲曲多年的外國學者Bavbava E.Wond說,中國戲曲通過藝術形象傳播歷史知識、文化傳統及灌輸中國道德主題,對鄉民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單純的說教和文字所無法比擬的作用。⑦
鑒于戲曲等藝術在政治宣傳中的特殊作用,中共將其與革命宣傳結合起來。但是,抗戰初期,盛行于邊區的是“五四”以來的西洋文藝。因此,中共要利用文藝宣傳意識形態,勢必得改造文藝。
最初,來自上海亭子間等大城市的知識分子創作了一大批以抗戰為主題的戲劇、音樂等藝術作品。但是,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卻沒有從“五四”以來開創的西洋化的文藝和文學中完全走出來,熱衷于演大戲和編西洋話劇。老百姓對此很反感。
1940年以后,知識分子中很多人滋生了盲目的太平觀念,表現在藝術上就是寫實的作品少了,抗戰主題的作品也少了,占據舞臺的是遠離鄉村生活實際的城市題材的作品。這顯然與中共“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革命理論大相徑庭。改造文藝,使之為政治,特別是為中共宣傳服務就顯得很緊迫。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尤其強調:文藝最當緊要做的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講話》迅速推動了“五四”以來的西洋文藝向革命文藝的嬗變進程。1943年元旦將至,魯藝創作出《王二小開荒》(后改名《兄妹開荒》),毛澤東觀看后非常高興,稱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這部作品受到肯定,就是因為其內容突出地宣傳了中共倡導的大生產運動。
與秧歌同時興起的新文藝還有歌曲、木刻畫等,它們達到了極強的宣傳效果。
中共意識形態在鄉村社會內生成長的主陣地
中共一貫重視報紙在領導、宣傳和組織群眾中的獨特功能。抗戰時期,毛澤東多次強調要重視報紙的重要作用。“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里,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反映政治、軍事、經濟,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重要武器,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一個武器”。⑧“同志們是辦報的,你們的工作,就是教育群眾,讓群眾知道自己的利益,自己的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⑨
邊區在困境中堅持創辦了多種報紙。創刊于1941年的《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此外,還有大眾化報紙《邊區群眾報》以及綏德專區的《抗戰報》等各專區地委的機關報。毛澤東曾指出“報紙的重要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⑩
中共意識形態在鄉村社會生根開花的獨特方式
利用簡明的口號與標語開展宣傳一直是中共的政治優勢。抗戰時期,利用口號對鄉村民眾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成為中共宣傳工作的重要舉措。毛澤東評價道:“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講演,使得農民如同每個都進過一下子政治學校一樣,收效非常之廣而速。”把口號作為武裝鄉村社會民眾思想的重要利器,固然與中共注重口號宣傳的傳統分不開,但根本原因在于清醒地意識到了口號在鄉村村民意識形態教化和滲透中的獨特作用。口號簡潔明快、通俗易懂,逐漸轉變成為鄉村民眾政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強化對中共的政治認同。
(作者為延安大學政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甘寧邊區鄉村社會改造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CDJ006)
注釋
①[美]崗瑟·斯坦:《紅色中國的挑戰》,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第160頁。
②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匯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3輯),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年,第142頁。
③“關于群眾的文化教育建設草案”,《新中華報》,1937年4月29日。
④《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33頁。
⑤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北京: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第572頁。
⑥“決定冬學與群眾需要結合”,《解放日報》,1944年10月14日。
⑦張鳴:《鄉土心路八十年 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16頁。
⑧《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年,第112頁。
⑨⑩《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9頁,第1318頁。
《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