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是一種嶄新的“以民為本”的思想理念,其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其形成過程中不但繼承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而且還最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人本思想的合理因素。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不但是中國社會革命及國際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產物,而且也是時代建設實踐的產物。
【關鍵詞】鄧小平 社會主義民本觀 民本思想 歷史條件
發端于商周時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理念就突出體現了一定時代的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在封建社會,民本思想沒有實現的基礎和條件,但還是對中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的時候,鄧小平才在繼承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精華的基礎上,汲取了西方人本思想的合理因素并且結合中國革命和歷史的實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本觀。“鄧小平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始終堅信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治國的一切智慧與謀略歸根到底都是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過程之中。”①當前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的形成歷史條件及基礎進行深入研究,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民社會主義民本觀形成的歷史條件
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標志著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開始,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質的飛躍。列寧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和觀點出發,構筑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藍圖,在缺少成功的歷史經驗可以借鑒的條件下,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建設的實踐探索。但是因為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的前幾年在主觀認識上對科學社會主義存在一定的偏差,革命和建設的理想化成分太濃,所以采取了強制消滅私有制的政策,目的是希望早日實行國有化,最終順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給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雖然說當時的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在那種特定的時間里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戰亂時代人民的基本生活,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廣大人民利益的真正訴求,也嚴重壓抑了廣大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列寧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對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后認識到對于落后的農業大國來說,要想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要經過一個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期,就必須要對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所以列寧在隨后采取了新經濟政策,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探索。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維護和保障了最廣大農民的利益,所以受到最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在列寧逝世之后,新經濟政策被斯大林模式取代,后者在特殊的戰爭環境中對于鞏固新生政權及促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斯大林模式也存在著很多弊端,在政治上的高度集權忽視了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從而磨滅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在思想文化上高度集中的“家長制”和“一言堂”現象僵化了人民的思想。所以,東歐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發生了劇變,蘇聯也發生了解體,如果從本質上來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應是蘇聯共產黨人在取得革命勝利之后長期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精髓,尤其是嚴重忽視和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因此,蘇聯共產黨才最終被歷史和人民群眾所遺棄。
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中國采取了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思想和行為過于急躁和冒進,特別是在人的問題上,對人的個人價值長期忽視,不重視人的尊嚴和權力,無視個人的正當利益,長期壓制了人的主動性及創新性。面對這樣的情況,鄧小平在粉碎“四人幫”之后領導黨和人民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徹底解除了套牢在人精神上的枷鎖,使廣大人民的自主性及創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發揮。
鄧小平民社會主義民本觀形成的基礎
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在先秦文獻中就多次提到“民”,到目前為止雖然很多的學者對“民”的理解還沒有統一,但是所有的學者都承認在先秦時代的“民”是被統治階級,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勞動者。不過在先秦時代的統治者心目中“民”是很重要的,在“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論述中就可見一斑。到了春秋時代,因為王室衰微,所以出現諸侯爭霸的場面,但是各位諸侯都認識到了影響斗爭勝敗的因素中最為關鍵的是民眾的向背,所以《孟子·盡心》就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到了秦漢以后的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本思想一直都是處于官方意識之內的意識形態,很多的儒學思想家和政論家都是經常對民本思想進行宣揚的,甚至很多的皇帝也提出了相關“民”的諸多統治理念。“儒家主張富民,其實質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他們認為,只有人民富裕,國家才會富強。”②他們認識到了人民才是國家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體,如果自己對人民進行否認就等于否認了自己,就等于否認了自己的統治,所以最終也就會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封建統治天生有著剝削人民的傾向,這就決定了封建統治者的民本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基本都是無法實現的政治空話。但是封建統治者的傳統民本思想中的精華部分還是給后來的鄧小平民社會主義民本觀的形成提供了很多的可以借鑒和吸收的合理成分,所以說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也是成為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形成的重要基礎。
文化基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揚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特別提出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以民眾為社稷之根本,統治者都必須要以民眾為發政施治之基礎。這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我國的古代政治思想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古文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論斷,強調的是必須要把民看成是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其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社會里,民本思想始終都是封建統治者的重要理念。從本質上來說,封建統治者將民眾視為邦國之本也不無道理,因為在所有的統治者心里都明白只有民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雖然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其中存在的合理因素,就是這些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被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鄧小平所吸收,并且創造性地進行了創新和揚棄,使其發展成為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的文化淵源。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將個人的作用放到整個歷史實踐活動中來考察,從而真正地實現以人民為本位和視人民為主體的理念。并且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所關注的問題中,富民一直都是強調的核心,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理論更是體現了對最廣大人民利益的高度重視和尊重。
理論基礎:對馬克思主義人的思想和毛澤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社會主義民本觀的形成不但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而且也離不開毛澤東民本思想的影響。在馬克思主義觀點中,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被中國歷史和人民選擇后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者及執政者的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革命實踐結合后的產物,不但代表了廣大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而且同時也代表了全體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人必須要同最廣大人民群眾保持最為密切的聯系,必須要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刻都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無論什么工作都必須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是共產黨最大的特點,這個特點是共產黨區別于歷史上任何一個其他階級政黨的最為明顯之處和顯著標志。毛澤東更是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定位成我黨的根本宗旨,在以毛澤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鄧小平是重要的成員之一,并且鄧小平還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所以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民本觀的形成不但深受毛澤東民本思想的重要影響,而且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又從理論到實踐被全面豐富和發展起來,最終形成了鄧小平自己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本觀。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民本觀鮮明地指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和國家的主人。“鄧小平一直強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也就是我們說的領導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這種關系應該是人民公仆與社會主人的關系。鄧小平還強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和在共產黨執政的條件下,是人民給與了領導者的權力,領導者的權力來自人民。”③同時,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民本觀中還體現出了任何政黨和個人都應該是人民的公仆,要堅決做到“執政為民”,要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須要完全徹底尊重人民的意志和選擇。在鄧小平看來,只有人民才有資格居于國家政治權力系統的最終極地位。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注釋
①汪兆旗:“論鄧小平發展觀中的民本理念”,《毛澤東思想研究》,2009年第4期,第80~81頁。
②完顏華:“鄧小平人民利益觀對傳統儒家民本思想的揚棄”,《理論月刊》,2006年第8期,第17頁。
③周玉東:“試論鄧小平發展觀中的民本思想”,《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