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7月23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重申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其講話內涵,不難看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必然抉擇;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認識深化的必然抉擇;中國面貌翻天覆地變化表明改革開放是必然選擇。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命運 關鍵抉擇
2012年7月23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他在講話中重申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其講話內涵,不難看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改革開放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抉擇
建國之初,由于缺乏經驗,我國照搬了蘇聯模式。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后,毛澤東開始考慮突破蘇聯模式,提出“以蘇為鑒”,探索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1957年2月,在全面分析我國社會矛盾的基礎上,毛澤東又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這兩個講話提出了許多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遠指導意義。受歷史局限,毛澤東等人的探索未能從根本上突破蘇聯模式。1957年下半年以后,國際國內出現的復雜情況使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左”的偏差,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偏離了正確方向,直至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錯誤。盡管如此,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為后人的探索做了開創性的工作。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就是在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基礎上進行的。
十年文革使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遭受重大損失。文革時期,正是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期,由于錯失良機,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據世界銀行報告,195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4.7%,而1980年下降到2.5%;1960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與日本相當,而1980年只占日本的1/4。①文革結束后,中國急需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勢,重新奮起。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局面。改革開放是擺脫“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困境和實現國家發展的唯一選擇,也是追趕時代潮流、縮小同世界發展差距的迫切需要。
改革開放是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認識深化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但沒有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毛澤東首次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并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但遺憾的是,由于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缺乏科學認識,其理論研究成果未能在實踐中得以正確實施。鄧小平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承了毛澤東的理論成果,并在新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理論,為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提出了判斷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標準,應該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發展,而不是單純追求生產關系的先進性。其次,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為實現工作重點轉移奠定了理論基礎,鄧小平斷言:“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②這樣就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從而找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面貌翻天覆地變化表明改革開放是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是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下,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經濟缺乏活力,發展遲緩,甚至一度停滯、倒退,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改善。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制度由按勞分配轉變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我國經濟以世界罕見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8%(是同一時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3倍多);外匯儲備從1.7億美元增加到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位次從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長到4140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1947年7月,到延安考察的黃炎培與毛澤東交談時,談到了“興亡周期率”,毛澤東自信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受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個人崇拜、以及封建腐朽思想殘余的影響,文革期間我國民主政治制度受到嚴重沖擊。鄧小平指出:“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③
改革開放后,黨和國家立足于基本國情,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不斷健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確立;司法體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自由和人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使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文化建設。毛澤東提出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觀點: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文化大革命”對我國文化建設造成巨大沖擊:破壞了中華傳統文化,造成中華文化的斷層;盲目排斥外來文化,排斥人類一切先進的文化和文明成果;教育事業遭受嚴重破壞,我國和西方國家教育的差距進一步拉大。文革結束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長期禁錮人們思想的禁令和迷信被沖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重新確立,人們思想不斷得到解放,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實干精神被激發,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取得巨大進步;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
改革開放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是三位一體: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但并未把社會建設擺在突出地位。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三位一體格局逐漸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為適應這一變化,黨中央加大了社會建設,尤其是十六大以來,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十七大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了全面部署。在這一部署的指導下,我國的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就業渠道拓寬,自主創業獲得政策支持;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趨合理化;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發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誠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但這些問題在相當程度上是由于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只有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未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必然會遇到更多更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才能解決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分別為河北聯合大學講師,河北聯合大學副教授)
注釋
①毛磊等主編:《中西500年比較》,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年,第650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2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