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轉市民問題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在商丘市農民轉市民過程中也產生了與其他地方相同或類似的問題。例如,就業、戶籍、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問題等。農民轉市民不能急于求成,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要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要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辦事,杜絕與民爭利。
【關鍵詞】農民市民化 就業問題 社會保障
根據主要發展中國家制定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和世界人口增長預測,到21世紀50年代,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將達到70%,整體進入完成階段。按照官方統計的數字,到2004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了41.8%,這一成就雖可喜,但可以看出,我國的城市化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業人口數量眾多,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大。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必然有更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當前我國處于農村人口仍占多數、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的階段,城市化的首要含義和重點是農民轉移就業和轉移就業農民工的城鎮化、市民化。
所以,加速我國農民向城市市民轉化的進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大趨勢。但是,由于我國原來經濟結構的不合理、城鄉差距較大、農民文化素質整體較低等原因,在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問題。正視這些問題并及時解決,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農民轉市民過程產生的問題
由農民轉為市民的人群大致有以下幾類:新生代農民工(即農民工的第二代);從農村出來的剛畢業的大學生(從農村出來的沒畢業的大學生,他們主要由農民身份的父母供養,姑且把他們算作農民),他們絕大多數都希望在城市就業;城市周邊被征地或因其他原因失去土地的農民。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剛成為城市市民有一些新鮮感,對城市生活充滿著幻想和渴望,希望能被城市所接納。
商丘市地處平原地區,是傳統的農業主產區。在以上所提到的農民轉市民的三類人群中,商丘市占主要地位的是第三類人。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訪問了許多居民,聆聽了他們自身對這一政策的反應;同時,通過他們的傾訴可以發現一些不易為人所知的問題。
就業問題。這是最現實也是最突出的問題。因為就業直接關系到一個人的生存。農民失去土地之后,雖然表面上看,他們脫離了繁重的農活,但是城里生活并不一定是天堂。城市里的吃穿用等花費遠比農村要高,所以就業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
由于商丘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不是太高,大型的工礦企業也不太多,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總體有限。特別是被征地農民本身的文化素質又不是太高,缺少一技之長,所以他們被征地之后只能在城里從事一些臟、累、苦的工作。這類工作報酬低,又不穩定。按照河南省統一部署,商丘市最低工資標準已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上調為每月700元。但是,在CPI居高難下的情況下,他們的生活狀況并不樂觀,所以有些人便搞起了自己的營生,而這些謀生的活動給城市的管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如果城市管理的方法不當,又可能使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的和諧。
戶籍和子女教育問題。隨著中國計劃生育政策逐步深入人心,中國家庭孩子的數量減少了。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農民也不例外。但是那些剛剛市民化的農民在子女受教育問題上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他們相當一部分人并沒有把戶口遷到城市。據統計,在現在的6億城鎮人口中,戶籍仍在農村的人口占27%。戶籍沒有最終解決,仍然影響這部分人最終融入城市生活。因為,城市的公立學校仍然劃片招生,學生戶籍歸屬地是這些學校招生的主要參考。
社會保障問題。“老有所養”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不可否認,隨著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居民參保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商丘市的社會保障事業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商丘市2010年農民參合率91%,城鎮職工參保率90%,城鎮居民參保率85%。雖然社會保障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但是,商丘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太高的中等城市,政府還沒法拿出太多的錢用于社會保障這方面。所以,市民化的農民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也面臨諸多問題。
解決辦法探析
農民轉市民不能急于求成,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首先,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適應更多的農民向市民轉化的要求。相關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未雨綢繆,先把城市建設、政策轉向、便民服務等關系民生的問題解決好,以免在出現問題后再臨時抱佛腳。陳錫文指出,在農民轉市民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農民的土地權益問題,讓農民放棄承包地和宅基地來換取市民身份的做法于法無據、于理不合。為在城鎮落戶的農民提供社會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不應讓農民以自己的財產權益去換取,政府應該負起自己應付的責任。
其次,拓寬思路,探討其他實現農民轉市民的新途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則認為,中國當前農民轉市民的平均成本在10萬元左右。按照這種觀點推測,商丘市一個農民轉市民大致需要政府投資3~5萬元。2010年商丘市城鎮化率達到37.8%,較2009年提高2.3個百分點。根據這種趨勢,每年約有將近7萬人成為城市居民。就是說每年商丘市政府要為此花費20多億元。而根據商丘市政府工作報告,商丘市2010年的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是43億元,就是說,即使根據目前商丘市的城市化率計算,商丘市每年為城市化支出的比例就要占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一半左右,這對于商丘市的財政來說是不堪重負的。所以,促進農民向城市市民轉化要考慮城市資源消耗、城市管理、服務能力等問題,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尤其是就業這一最現實最繞不開的問題,也必然是制約農業人口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
要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首先,大力發展經濟,為人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使多余的農民轉成市民,確實是一項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好事。但是,要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政府必須首先使經濟獲得較快的增長,那樣既可以為日益增加的市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也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以解決更多的相關問題。
馬克思主義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商丘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政府部門應該找準商丘市的自身定位,制定出符合商丘市特點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可喜的是,市委市政府在這方面集思廣益,逐漸理清了思路,制定了符合商丘市情況的發展規劃。陶明倫市長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努力擴大需求;促進經濟更好發展,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拓寬發展空間,持續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等促進商丘市經濟發展的要點,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政府是有決心的。
其次,加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方面的投入。政府部門在執行國家政策和制定措施時,要本著“執政為民”的原則,以“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滿意不滿意”為依據。政府部門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誠信執政,堅決履行對群眾的承諾,以取信于民。推進農民向市民轉化必須實現公民的權利平等。農民市民化的核心問題是公民享有平等權利問題。市民化的農民與原有城市戶籍人口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人、動力和地位平等的公民,都應依照同樣的法律規范享受公共服務。他們的權益應該得到保障。
要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辦事,杜絕與民爭利。首先,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應及時解決。農民剛轉成市民,城市生活對他們來說既新奇又陌生,他們對城市生活還不太適應。相關部門一定要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信念,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同時在進行城市規劃、舊城改造時一定要按國家政策及時、足額發放補償款,絕對不能與民爭利。
其次,提高公務人員的素質,對行政不作為者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撤職查辦。在農民轉市民的過程中,征地、拆遷、轉移戶口、養老和醫療保險等問題的處理,都和政府相關部門有關系,所以,公務人員的素質和辦事作風直接影響政府的形象。河南省省長郭庚茂提出的“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務員素質”即“兩轉兩提”,對現時期政府部門公務員隊伍建設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廣大公務員如果都能按照這些要求來做,那么就會大大提高黨和政府的威信,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當然,也要“嚴厲查處不作為、亂作為和違法違紀行為,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單位:湖南城市學院城市規劃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