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法是構成我國憲法內容的主要基礎,是直接關乎到國家公民人權和保障的法典,它具有著廣泛的公民權益保護和對違法犯罪行為具有獨特制裁權利的特殊性。但是,我國現行刑法人權保護的立法還存在有罪不能罰、違法不能究等缺陷,需要采取優化刑法的類罪體系,增強刑法的明確性等措施使其完善并成為維護公民權利的利器。
【關鍵詞】人權 刑法保護 民主原則 憲法原則
人權刑法保護的概念厘定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總稱,是政權掌握者為了維系其政治統治而制定的法律規范。刑罰的威懾力決定了刑法對人權保護具有特殊性。首先,刑法典對人權的保護應以公正判定標準作為基礎,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刑法才能更加人道主義化,才能成為人權保護強有力的保障。
刑法保護中的人權為法定的公民權。刑法對于公民的人權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刑法是對人權得以全面實現與評價的一種保障體現。第二,刑法所保護的對象為國家公民具有的法定權利。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公民,是指除了本國的公民外還包括我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人權受侵害人和犯罪人也包括其中。由于刑法自身具有的局限性,決定了并非所有道德權都屬于我國刑法的保護范圍。刑法對人權的保護只是公民所具有的法定權利而不包括道德權利。刑法對人權的保護是法律的目的,在實踐中,有很多方面是法律所不能及的。
刑法以刑罰權為手段實現對人權的刑法保護。每一個公民都享有人權的保障。人權的義務主體則是國家,國家將刑法制定出來,使每一位公民的人權得到保障。刑法對人權的保護可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來分析,從積極性保護來講,通過對犯罪進行宣告或者確定其刑罰,保障公民合法人身權不會受到侵害;從消極性保護來講,“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受罰”,這說明只有觸犯了刑法的才可被認定為犯罪,只有刑法中存在的刑罰才可被實施。
現行刑法人權保護的立法缺陷
受傳統刑法觀念的影響,對人權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受過去傳統的國權主義刑法觀念影響,世界上不少國家在訂立刑法典時都將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犯罪放在法典之首,而將對個人利益的犯罪侵犯置后。
刑法在對公民某些基本權利的保護上還存在缺失。由于受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現實的制約,我國公民還要經歷從“應有人權”到“實有人權”的漫長過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一些經濟落后地區甚至存在生活無保障的狀況,人權更無從談起。此外,許多公民的人權意識淡薄,缺少國家對人權賦予的權益信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家法律制度對于人權保護的改革。
有罪不能罰、違法不能究。因為設置的邏輯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對于某些犯罪不能完全按照罪刑法定原則追究刑事責任,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立法不夠完善和健全。很多刑法中存在的條文,僅是用來命令,缺少有針對的懲罰性規范,從而導致法律不能更好地發揮效力。
人權刑法保護的路徑
立法的指導思想與人權的刑法保護。第一,民主原則。刑法是約束犯罪與規定刑罰的相關法典,具有著公平、規范、統一等特征,所以,在制定刑法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民主原則為基礎,更好地將全民意志體現出來,使人權得到一定的保障。
第二,憲法原則。《憲法》乃我國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國家一切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都應遵從《憲法》。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期,在這個特殊的關頭,為了加強對弱勢群體權利的進一步保護,對于犯罪人的權利制定也必須遵從《憲法》,這也是刑法對人權保護的客觀要求。在保障公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方面,我國制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等,對公民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具體選舉程序、選民要求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
刑法的基本原則與人權的刑法保護。第一,罪刑法定原則對人權的保護。“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這是我國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簡單的說,罪刑法定原則即為根據行為人的犯罪行為來對其處于相應的刑罰。
一方面,從罪行法定原則與人權兩者的關系看來,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思想與人權概念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不管是從罪刑法定原則理論思想產生的基礎,如啟蒙的自由主義思想,還是其經過發展演變后新時代的民主主義無疑都體現著對人權的保護。
另一方面,罪刑法定原則在實踐中的貫徹實行體現了人權的刑法保護。罪刑法定原則的實現主要從實質和形式兩個層面來體現。實質上如禁止處罰不當的行為、禁止不明確的刑罰法規、禁止殘虐刑等;形式上如排斥習慣法、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否定絕對不定期刑等。隨著實踐的發展,構成要件的明確性理論又被充實到罪刑法定的原則中來。這一要求的提出將司法機關的自由量裁權限制在了合理的范圍內,增強了刑法的確定性,從而有利于刑法對人權保護的實現。
第二,平等原則對人權的保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刑法典中平等原則的基本體現,也是刑法對于人權保護的必然需求。在我國境內的任何公民不論其種族、國籍、出身、性別都具有平等刑法使用權利,這是刑法典平等原則中司法平等的主要體現。刑法平等原則中的立法平等在刑事立法中的平等原則表現在:在規定犯罪與制度法定刑時以平等觀念為基本,不可因一些其他行為人相關的特殊社會地位和特殊身份而出現同罪異罰。不論是《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性人權保護文件還是區域性人權保護文件都開宗明義地規定了人權保護的平等性原則。
正如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第四條的規定:任何人的犯罪在法律的適用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具有逾越法律的特權。我國刑法中所規定的平等原則即為適用刑法的平等,而不包括刑事立法中的平等。由于我國公民普遍對人權的認識不足和現行立法中人權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平等原則沒有在我國的刑法典中完全實現。
現行刑法人權保護的立法完善
優化刑法的類罪體系,增強刑法的明確性。我國將公民權利的侵害犯罪置于刑法典前章列中,體現了我國對于公民人權保護的基本立場,也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民主核心政治觀念。在對刑法人權保護的完善中,司法機關需要大力宣傳法律知識,使公民從根本上認識法律的明確性,使其對“犯罪”的定義有明確、徹底的認識,并使公民在日常行為中能夠時常警示自身,從而保障公民在法律之內的自由,保護公民的法定權利。
嚴密法網,加強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歐洲人權公約》、《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等重要性國際人權保護的文件,都開篇明義地規定了人權保護的平等性原則。隨著國際人權保護的發展,我國也加入了一系列人權保護公約,包括:《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關于難民地位公約》、《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禁止并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男女同工同酬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中,不但要保持著刑法的“柔”,更要發揮其制裁侵害行為的“剛”。
改革刑罰制度,使其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刑法中刑罰的執行直接決定著犯罪行為人的利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全體公民的利益,因此,犯罪行為的刑罰制定與實施,對整個刑罰制度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當前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中,以人權保護為基本目的的刑法制度要求刑罰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縱觀刑罰的發展演變過程,古代殘酷的種種刑罰已經被現代社會所摒棄,在未來社會的發展中,刑罰必定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小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逐步推進,在逐漸走向共產主義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中,我國刑法制度也在逐漸加強對公民權利的保護。雖然與其它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刑法的人權保障還未成熟,但是在不遠的將來,刑罰必定成為國家賦予公民權利的一把利劍。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法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