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學術界對農業產業鏈的關注不多。研究者把研究重點放在產業鏈的延伸、拓展上,而忽略了對產業鏈本身的評價和選取。文章首先提出農業產業鏈的析取思路和辦法,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構想了農業產業鏈構建的典型模式和升級路徑。
【關鍵詞】農業產業鏈 析取 構建模式 升級路徑
農業產業鏈中“關鍵鏈”的析取
農業產業鏈源自于產業經濟學,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相對獨立經濟組織基于共同利益和協作經營而形成的鏈條式合作關系。農業產業鏈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它的建設有利于提高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增值能力,能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市場化的時代要求,并促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產品質量安全,從根本上扭轉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散、粗放、劣勢地位。另外,農業產業鏈的區域延伸將會溝通城鄉兩個相對封閉的地域,打破我國長期以來固有的城鄉二元化體制。產業鏈經營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是現代農業相互競爭的主要手段,現代農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基于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任何一個產業鏈上的節點都可以向其周圍節點做生產、技術、空間上的延伸,這樣就會形成在空間上相互交錯、時間前后重疊的多個產業鏈,這多個產業鏈在平面上構成一個產業網。從運籌學的角度看,這多個產業鏈中肯定有一條或者幾條關鍵的鏈條,我們必須尋找出這個最優價值鏈。如果找不到這個關鍵鏈,那就會因為時間、空間上的不合理造成極大的浪費,這種延伸和拓展是毫無意義的。
在這里,我們可以借助關鍵線路法(Critical Path Method,CPM)的思想來優選農業產業網中的關鍵產業鏈。只有關鍵產業鏈才是有意義的,次要產業鏈經濟意義不大。
圖1
在圖1中,每一個方框表示一個生產或者加工環節,這樣可以構成A-B-C-E、A-B-E 、A-B-D-E等三個不同的鏈條,我們可以在每兩個節點之間賦予權值(權值可以是時間、運輸成本、影響力等),但是最直觀、最易接受的權值就是兩個節點之間的經濟附加值,選取附加值之和最大的鏈條作為關鍵鏈條,只要在時間順序上不沖突、在空間流動上不重復即可。
我國農業產業鏈構建的典型模式
農業產業鏈模式就是農業產業鏈建構的標準式樣,具有可復制性。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產90%是以農民家庭為單位,極其分散,不利于統籌安排,也不利于規范化和標準化,更談不上規模化。如何推動農戶進入產業鏈,使農民在加工貿易環節中也能分得一杯羹,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這是令很多地方政府頭疼的事情,因為大多數農戶沒有農業產業化的動力,也沒有延長拓展產業鏈的意識,政府起勁,民間淡漠。我國農業生產長期兜圈,難以突破瓶頸。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的政策沒有讓農民看到前景,感受到產業鏈的實在好處。因此,我們必須利用農戶的趨利性進行引導,讓他們對建設產業鏈有信心和動力。
上游拉動型。針對某些地方有特定的種植、養殖傳統,這些種養殖項目又符合本地的自然資源,在當地民眾中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可以重點引進研發機構,這些研發機構能改良當地的動植物品種,在不增加成本的條件下能幫助當地農戶提高產量,增加收入,政府只需選擇產業升級示范戶就可以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政府做好規劃,控制種養殖種子、產量、質量即可成功,切忌一哄而上、片面追求規模,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而累及大多數農戶。
新疆農四師農科所研究的一種高產矮化蓖麻就可以在伊犁河谷大面積推廣,矮化蓖麻每株只留2串穗,在密植的情況下每畝可達5500串,是原來普通蓖麻的2.1~2.8倍,這是由于原有的蓖麻品種能長高3~4米,發叉多,占地面積大,消耗土地的水分和肥力,單產低,效益很差,矮化蓖麻由于控制了單株高度,營養傳遞到果實上,籽粒飽滿、穗大且長,色澤光亮,畝產由原來的150千克左右提高到280~290千克。山東高青縣一直有養牛的傳統,在政府打造高端肉牛的政策下,引進了青島農業大學的優秀專家,成立了布萊凱特黑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培育出新品種—山東黑牛。肉牛基因加上純天然的飼料配方以及科學的飼養技術,使山東黑牛的外觀、口感以及營養指標均達到世界頂級水準,并且具有更加獨特的風味特征。這種黑牛肉質細嫩多汁,肌間脂肪中飽且脂肪酸含量低,肉質達到國際牛肉等級A3級標準。2011年更是成為山東省黃三角“十百千萬”山東黑牛科技示范的重點工程。
加工部門推進模式。在當地成立農產品加工科技產業園,引進適合當地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形成農產品加工集群,農產品加工帶動性工業反哺農業。遼寧輝山走的就是這個路子。輝山農業科技園區始建于2002年1月,規劃面積41.2平方公里。目前已被科技部確定為東北亞科技創新與成果轉換基地和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基地,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被中國食品協會評為中國名優食品產業基地。園區重點發展糧油加工、良種繁育、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蔬飲料加工、飼料加工、農產品物流等七大產業,實現了農產品加工業的超常規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城鄉建設一體化的跨越式發展,使園區呈現出產業集群化、生產鏈條化、環境生態化(萬元GDP能耗0.37噸標準煤),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構建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格局,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服務部門引領模式。該模式是通過加強與當地主要產業有關服務部門,為當地農業生產、銷售、經營提供方便。硬件基礎建設、物流基地建設、技術培訓服務、品牌打造服務、信息溝通服務等是其主要建設內容。北京通州區觀賞魚產業鏈即為典范,在通州區科委、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該區確定了13處水產品藥物殘留監測點、12處水質監測點、12處魚病監測點,還常年為養殖戶巡診、義診,建立水產科技書屋,武裝養殖戶的頭腦,充實他們的養殖理論。為了解決魚種品質退化和檔次不高的問題,還建立了良種場—種苗繁育基地—養殖戶三級繁育體系,保證了種苗的優良,為養殖戶提高增加養殖收入提供前提。不僅如此,還出版了觀賞魚專刊、建立了觀賞魚養殖網站。不定期舉辦培訓班、現場會、推廣養殖新技術。
這三種模式各有所長,必須根據當地的資源特色和產業基礎構建。每種產業鏈的目的都是為了引導處于產業鏈底端的農戶加入到各類專業經濟組織中來,從而最大限度減少農業先天的弱質性,實現農業的生態、生活、生物、生產“四生”的良性循環。
我國農業產業鏈的升級路徑
農業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傳統農業的弱質性是先天的,農業產業鏈的構建使農業不再是孤立的生產部門,而是以生物生產為中心涵蓋產前產后多個環節在內的一體化經營體系,可以穩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產業鏈的升級是使產業鏈結構更加合理有效、產業環節之間聯系更加緊密,進而使產業鏈運行效率和價值實現不斷提高的轉變過程,基于此,中國產業鏈升級途徑有三類:延伸、優化、整合。
產業鏈延伸。從方向上看,我們可以把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分為前向延伸和后向延伸,大多數學者強調的延伸其實后向延伸,就是要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便獲得更高的附加值。還可以把產業鏈的延伸分為縱向延伸和橫向延伸。縱向延伸指的是著眼于各環節的高技術和高知識,橫向延伸則著眼于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環節的增加。農產品的區域延伸則是借助于現代信息平臺和通達的物流網絡進行空間拓展,在一定的范圍內形成產業集群,這些產業之間能相互依賴,優勢互補。
產業鏈優化。產業鏈的優化是指立足于整個產業鏈的質量的提高,即產業鏈各環節向高技術、高知識、高資本密集、高附加值演進,體現為產業鏈的產業機構高度優化。這是我國產業鏈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為60%~70%,而在我國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12%,同一時期,資金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卻達到了89%,可見我國農業經濟仍是粗放型的,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貢獻率小于外延擴大再生產的貢獻率。
產業鏈整合。產業鏈整合是指根據社會資源和市場需求,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協調各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其實質是追求整個鏈條價值的最大化。有物流、信息流、價值流的整合和經營主體的整合,這其中特別要注意農業產業鏈上的利益機制協調,不同的經濟主體都在一個產業鏈上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存在競合關系,若不在流通、工業、農業各環節之間建立和諧的利益機制,農業變強、農戶增收的目標就不能實現,和諧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鏈健康運行的基礎。
產業鏈的整合主要有獨立模式、合作模式、聯盟模式、區域模式等,產業鏈的整合有利于減少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控制能力,獲得產業鏈上協同效應。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