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三個維度: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二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大眾化,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大眾化,三者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要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要使用貼近人民大眾的傳播方式。理論創新的必經之路就是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認同 實現路徑 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維度及相互關系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三個維度: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的大眾化,二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大眾化,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維度是缺一不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
首先,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是實踐大眾化和理論創新的前提。如果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只進行片面的理解、曲解,就會危害其大眾化的效果,影響理論創新大眾化的廣延性和時效性。其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以及從群眾中來、又回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人民群眾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程度和自覺程度是衡量馬克思理論大眾化的重要標準。最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訴求。建立在理論大眾化和實踐大眾化堅實基礎之上的理論創新大眾化,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與時俱進、永葆活力提供了根本保證。
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首先要研究理論。首先要保證這個理論是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把它與經過蘇聯人取舍和發揮的,經由斯大林命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區別開來。斯大林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重大的差別,與列寧思想也有許許多多的不同。斯大林的理論與階級斗爭理論、個人崇拜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盡管我們做了不少理論上的清理工作,尤其是從鄧小平理論開始,重新解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但徹底清除在馬克思主義的名義掩蓋下的錯誤的或不合時宜的部分,仍然是任重道遠的工作。因此,正確識別馬克思主義,是大眾化的首要的、基礎的工作。
馬克思主義理論要走進大眾世俗的生活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固然可以通過國家政權來強力推行和普及,但大眾對其可能采取認同或者抵觸的態度,也可能對其進行片面理解或者曲解。如果人民群眾能夠感受到理論體系本身對國家的繁榮富強、對改善和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有巨大影響,能夠直觀地看到國家、社會及個人的發展狀況,能夠從理論中得到具體的真真切切的“實惠”,他們才會從內心自覺接受該理論。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切實走進大眾世俗的生活世界,關注大眾切身利益問題,才會贏得大眾信任,才能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要使用貼近人民大眾的語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要避免政治書面語、學術書面語,避免灌輸式、填鴨式的宣傳理念,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讓科學理論真正走出書本,走進群眾。要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闡釋深奧的道理,用活生生的事例事件來解釋抽象理論,使之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接受。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種途徑:第一,將馬克思主義的理性思維與闡釋方式與大眾的思維有機結合。第二,密切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密切關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再上升為理論,保證理論的形象化和通俗化。第三,由于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這種多層次、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要求我們必須結合傳播學理論,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傳播工具,對各種不同層次、不同特征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第四,正確合理地使用大眾化的言語。這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途徑。毛澤東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胡錦濤的“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實踐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本質特征是實踐性。人民大眾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符合大眾需求,代表大眾的根本利益,并且貼近了大眾心靈,獲得了大眾認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原則要求我們把理論融合進鮮活的實踐之中,使之構成實踐的有效成分,并隨著實踐的變化而不斷吸收新的內容,保持其與時俱進的品質。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體現在實踐的大眾化上。任何理論如果只停留在思想理論界和領導者層面,不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所掌握,不能被人民群眾轉化成為觀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動指南,并付諸實踐,那么這個理論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如果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缺乏最大限度的群眾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也就難有成效。當今世界,在國際格局大變化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各種思想交流和交鋒日益頻繁。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施加影響的力度不斷加大,他們憑借經濟和科技等優勢加大文化輸出和思想價值觀念滲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我國人民群眾的道德觀念、價值觀以及政治傾向等。除此之外,在我國國內,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經濟成分、生產的組織形式、人們就業方式、各種利益關系和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引起了社會的價值觀念日趨多樣,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封建主義和偽科學亦有所抬頭。這些都表明,推進實踐大眾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實踐。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發展,解決發展所面臨的新課題,滿足人民群眾不斷產生的新期待,要求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新的概括,增強它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不斷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進一步推動我們偉大的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要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這個基本國情,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我們制定規劃和考慮問題,都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能主觀臆斷,也不能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出發。把握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才能準確把握這個階段性特征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建等各個領域的具體表現,才能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等,進而解決社會重大現實問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全面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也是創新的理論。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和創新,結出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碩果。中國的民主革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黨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改革開放緊密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一個新境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進行理論創新的標志性成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保持其鮮活的生命力。理論創新的必經之路就是堅持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理論創新不僅僅是專家學者或少數領導人的責任。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吸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理論創新的過程,才能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創造出的成果也才具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堅持走群眾路線,一是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理論要為人民群眾服務,只有當人民群眾認識到理論對他們有利,理論能夠符合他們的需要,人民群眾才會自覺地接受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民群眾的需要。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服務,脫離人民群眾的需要及利益訴求,產生的后果不是理論掌握群眾,而是群眾遠離理論。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只有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其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要承認人民大眾的認識能力和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化”人民大眾,更是人民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發揮人民大眾的主觀能動性,允許人民大眾對所宣稱的馬克思主義的內容、宣傳的方式方法進行質疑,接受正確的,解釋糾正錯誤的,增加理論的說服力,而不是單純的靠政策來單方向推進。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維度是不可分離,密切聯系,永恒運動的過程。從研究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創新,這個過程是螺旋上升不斷發展的,是結果和過程的統一。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政治理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