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民族地區是全國民生水平較為低下的地區,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最薄弱的環節。西部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問題雖然是一個地區性問題,但是,從民生視角解決這一問題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西部地區現代化的實現可以為我國現代化事業創造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也是鞏固國防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西部民族地區 民生視域 現代化
西部民族地區的界定及其現代化的內涵
當前,學術界對西部民族地區的范圍界定,有兩種不同的劃分方法。多數學者認同以行政區劃的方式進行劃分,主要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陳棟生的“5省”,把藏、青、新、川、云5省區劃為西部地區;著名經濟地理學家楊樹珍在《中國經濟區劃研究》一書中,提出“9省”,認為除了上面提到的5省以外,還包括貴、寧、甘、陜4省,共9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張“11省”,其是在楊樹珍教授的劃分基礎上,把桂、內蒙古劃入西部地區。另外一種是以自然地理、經濟發展和民族分布等因素為劃分標準。如著名民族學家、經濟學家施正一教授在《民族經濟學導論》一書中,指出中國地圖上以東經110度為界,左側各省區皆為西部民族地區;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認為,以最北端的漠河和最南端的騰沖之間的連線為分界線,該線以西為西部地區。
1999年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讓西部人民群眾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但是此政策并沒對“西部地區”范圍作明確說明。直到2001年8月《國務院關于實施西部大開發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才確定了12個省區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即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1省”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渝”,一共12省市。同時明確規定吉林延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三個民族自治州,參照有關西部政策給予照顧。本文探討的“西部民族地區”,是專指位于西北民族地區、西南民族地區的10省區,具體包括內蒙、寧、甘、青、新、川、藏、黔、桂、滇,其面積比全國民族自治地區略大一些,占全國的2/3,而人口組成以少數民族為主,人口數目只有全國的1/4。由此可見,西部10省區的確是地廣人稀的多民族地區,因此,完全可以概括為西部民族地區。
“現代化”一詞,老少婦孺皆知,但是真正概括起來卻不容易,因為它涉及多個領域、多個層面,反映復雜的人類社會的轉化和變遷。《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權威解析是:“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在經濟、政治及社會各個方面的變化,其中經濟方面要通過工業化過程,社會方面要有一個現世化過程。”所以,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意義上的工業化過程,同時也是政治制度、社會結構以及文化意識上的“現代化”過程。
要解讀現代化在民族地區的內涵,首先必須對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起點作出明確界定。關于這個問題,就目前搜集的資料來看,學術界并沒有對此進行較為集中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在大多數有關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論文或專著中,基本都沒有明確對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起點問題進行界定,一般把1949年我國現代化的起步等同于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開始。雖然也有個別學者的研究涉及這一問題,但認識并不統一。筆者認為,真正符合現代化內涵的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起點,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真正啟動。改革開放前,盡管西部民族地區的工業建設改變了民族地區單一落后的農業生產局面,促進了原始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變,提高了民族地區社會發育程度,但是,如果從現代化的本質含義來認識和解讀的話,我們發現,這一時期西部民族地區的工業化,還沒有能夠帶動民族地區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的調整與變革。無論是地區產業的協調、產業結構的狀況,還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都沒有產生根本性的與現代化相適應的變革,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生活總體仍然處于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也就是說,這一時期在西部民族地區進行的工業建設還沒有能夠帶動真正意義上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的開啟,從階段上說還屬于現代化的準備階段。而西部民族地區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與變革以及人們在生產、生活方式、思維、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變化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正式啟動。
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內涵可這樣概括,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在科技進步和制度變革的沖擊與影響下,社會、經濟、文化特別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維觀念等方面都發生重大變化、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轉變。
民生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特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西部民族地區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東部沿海地區和內地相比發展差距卻日益增大。西部民族地區成為中國民生狀況最差的地區,民生問題成為民族矛盾、社會不穩的導火線,也注定了該地區的現代化之路會更加艱難、時間會更長。所以西部民族地區必須正視差距,加快民族地區的民生建設步伐,才能促進本地區現代化進步。總的來說,西部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是西部民族地區相對于全國而言,是一個局部的、區域性的地區,其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都是我國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我國整體的現代化事業密不可分。但由于其在地理上距離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較遠,各個民族又往往聚居于一個較小的地域范圍,其歷史、經濟、社會、文化與沿海和內地相比具有較強的地區性,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性的問題,不能簡單地套用其他地區的辦法來解決。
二是西部民族地區地處邊疆,不少地方人口密度較小,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比較差,有些地方甚至自然條件還十分惡劣,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與發達地區處在不同的發展起點上,先進地區、經濟的中心地區對這些地方的影響力有所減弱。因此,必須采取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措施來促進其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
三是由于歷史上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相對落后于沿海和內地,而且地區的經濟、文化又有較強的地域性,甚至有些局部地區帶有很大的閉塞性,其區內發展的內部動能較弱。所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從外部給予幫助,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是在向現代化轉變的過程中,西部地區群眾心理受到的沖擊和引起的震蕩最大。因為現代化是一個極為深刻的、歷史性的轉變,任何傳統社會在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對社會和人們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造成從社會到心理的失衡。所以,現代化就必然也是—個社會重新整合的過程。許多少數民族在解放前處于封建社會甚至于奴隸社會階段,與現代社會現實的發展水準距離大、差異大,由于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又比較急速,各民族的心理特點還存在差異,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對急劇變化的社會表現出無所適從的焦慮。
五是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環境比內地復雜,有相當一部分民族還跨境居住;或者普遍信仰宗教;不同民族還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心理;一地又往往有多個民族交互雜居,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民族關系比較復雜,這也會使其的現代化過程出現很多特殊的、復雜的問題。
民生視角下推進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西部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問題雖然是一個局部的地區性的問題,但是,從民生視角解決這一問題卻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性。
首先,中國的現代化離不開西部的支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多處在祖國的西部邊疆,其總人口雖然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是人口的絕對數非常大,約有一億。西部廣大地區的發展,將為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極為廣闊的空間,使我國的現代化持續深入地向前發展。所以,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發展,直接影響著全國的現代化建設整體水平。
其次,應當強調和重視的是,我國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現代化過程必須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即讓老百姓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最后達到共同富裕。現在,西部民族地區與沿海內地相比較,經濟狀況、社會發展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有的地方還處于絕對貧困的狀況。假如這種差距持續存在,或者進一步加劇,勢必違背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因此,加快改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生狀況,縮小各地區之間差距,是推動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再次,西部民族地區的民生問題、現代化發展問題得到妥善重視,可以為我國現代化事業創造團結穩定的政治環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民族平等是國家穩定和現代化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當今世界,由于民族之間經濟、社會等方面發展不協調,民族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民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從而導致國內戰亂甚至國家分裂,使一些國家的現代化過程發生中斷、出現反復,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和借鑒。
最后,西部民族地區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是鞏固國防的重要因素。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屬于跨境民族,他們與周邊國家群眾的民風民情相近,世代相互通婚共同交往。中國周邊國家現代化的步伐也會給我國邊疆百姓帶來了強烈心理沖擊,如果我國的邊疆地區不加快發展或者發展滯后,就會成為不安定的重要原因,甚至產生很大的離心力。同時,也會為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顛覆破壞留下可乘之機。
(作者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廣西工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講師;本文系2010年度廣西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仰視角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10LX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