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參與是公民通過合法方式影響公共決策制訂和執(zhí)行的行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文章力圖從參與動機、參與范式、主體意識、規(guī)定性因素等四個方面對此進行簡要分析,探討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生成原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關鍵詞】改革開放 政治參與意識 參與動機 參與形式 主體意識
綜合分析學界對政治參與內涵的解釋,我們可以將政治參與定義如下:政治參與是公民通過合法方式影響公共決策制訂和執(zhí)行的行為,其中既包括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也包括選舉決策制定者或自身意志的表達。本文以政治認同、參與動機、政治主體意識和規(guī)定性因素等內容作為基本理論工具,研究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生成原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其中,政治認同是政治參與意識產生的前提,政治主體意識的覺醒是政治參與意識的基礎,參與動機是政治參與意識的根源,規(guī)定性因素是政治參與意識的自律理性。
當代中國大學生由于主體的特殊性和所處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諸多限制性因素,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制訂過程,他們政治參與活動被更多地表現(xiàn)在意志表達上。雖然政治意志表達的渠道亦比較有限,但由于大學生對社會活動的參與具有累積效應并對培養(yǎng)大學生成熟的政治參與意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擴大至校園和社區(qū)的各種公民結社和社會活動中。筆者認為,可以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演變歷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改革開放初步實施階段(1978-1989)
從政治認同上看,經過“文革”的慘痛教訓,大學生開始冷靜下來反思政治狂熱帶來的悲劇性后果,部分大學生感到“歷史給我們開了個大玩笑”,開始疏遠政治。而更多的大學生被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yè)所吸引,積極關注改革進程。但自1987年起,改革遇到重大困難,國外敵對勢力加緊滲透、西化;再加上這一時期黨在政治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上沒有能及時引導大學生的政治方向,以至于苦悶、彷徨的情緒彌漫于大學校園,“自由化”思潮泛濫。據(jù)有關部門1986年6月和1988年6月對首都大學生思想狀況的調查:認為“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富強沒有希望,主張多黨制”的,1986年的調查結果為20.5%,1988年為21.1%;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無優(yōu)劣之分,主張搞資本主義”的,1986年的調查結果為16.8%,1988年為34.3%。①
從政治主體意識上看,市場經濟逐步發(fā)展,其本身所孕育的自主、自由、平等、競爭精神開始在大學生心中扎根,權利、義務觀念有了現(xiàn)實的物質依托,民主愿望強烈。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的是,隨著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在大學的蔓延,出現(xiàn)了個人中心、盲目崇拜自我、否定集體主義的傾向,使得高主體意識與低政治認同的矛盾加劇,這種不協(xié)調為政治不穩(wěn)定埋下了伏筆。
這一時期的政治參與比較復雜,既有對國家命運、改革進程的關注,也有對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的不滿,甚至還有對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渴望與追求。可以說,這一時期大學生的參與動機呈現(xiàn)出了一種理想化和超現(xiàn)實的特征,并且嚴重脫離了社會主義軌道。1987和1988改革遇到重大困難,政策失調、物價上漲是引發(fā)大學生參與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規(guī)定性因素上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正在逐步脫離社會主義民主的道路,走向質變。80年代后期,雖然法治觀念開始逐步形成,但卻很不穩(wěn)定。這一時期大學生分析問題過于理想化和片面,對改革的困難心理準備不足,期望過高。說明規(guī)定性因素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
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1990-2002)
在政治認同上,從80年代末到2002年,大學生政治參與重歸理性與實際。89風波平息后,大學生對自己所造成的歷史局面進行了深刻反省,意識到激進的政治參與方式不但不能解決中國存在的實際問題,還使其所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1992年,中國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征程。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思想價值多元,改革浪潮激蕩,整個中國經受著社會轉型的陣痛,大學生政治參與在激蕩與陣痛中展現(xiàn)出新的面貌。
在參與動機上,大學生政治參與由信念型參與為主轉向利益型參與為主。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標志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整個90年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心理與行為都與80年代的大學生們產生了巨大的差別,首先表現(xiàn)為政治參與的功利化取向。
在規(guī)定性因素上,大學生政治參與由激情參與為主轉向理性參與為主。“激情型政治參與是以樸素的政治感情和政治熱情為基礎的參與范式。”②這一參與范式下,參與者的政治認知水平有限,對自己的參與行為、后果及責任缺乏理性審視,在“群情激奮”的刺激下,容易出現(xiàn)盲目的行為。80年代后期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即表現(xiàn)為典型的激情型,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90年代以后,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大學生的政治認知和價值判斷逐漸理性化,注意到政治參與的“投入與產出”比率,其政治參與范式開始出現(xiàn)理性化趨向。
在政治主體意識上,大學生參與心態(tài)總體平和,政治冷漠傾向也開始凸顯。從1992年到2002年是市場經濟確立與發(fā)展的10年,期間,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態(tài)度平和,展現(xiàn)出應有的民族意識與愛國情懷,但已不復上個十年的“狂熱”。相反,類似“莫談國事”的政治冷漠成為一種流行現(xiàn)象,這包括“形式主義的政治參與、敬而遠之的政治態(tài)度、實用主義的參政觀念、極度薄弱的政治效能感”。③
繼續(xù)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yè)階段(2003年至今)
2003年,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走過10個年頭,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中國進入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階段,這一時期大學生政治參與延續(xù)了上一階段的理性與務實特征。
“垮掉的一代”展現(xiàn)出高漲的愛國熱情。2003年之后的在校大學生是典型的“80后”,這代青年曾一度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然而近年來,“垮掉的一代人”向整個國家乃至世界展現(xiàn)了他們不同凡響的一面。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及北京奧運會圣火傳遞過程中,“80后”以充分的愛國熱情和勇敢、博愛的精神引發(fā)了一場關于他們的大討論,人們開始逐漸轉變固有成見,贊譽其為“新愛國青年”。
部分大學生因就業(yè)問題投身政治參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治冷漠的傾向。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的就業(yè)形勢愈趨惡化。這種形勢導致部分大學生改變了對于政治的冷漠態(tài)度,出現(xiàn)了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導向下政治參與意識的回暖。首先,出于各種方面的考慮,大學生入黨的積極性高漲。據(jù)悉,當前全國普通高校學生中申請入黨的人數(shù)達395萬,占非黨員學生總數(shù)的46﹒5%。④其次是公務員考試熱。從2001年至今,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shù)一路攀升。據(jù)統(tǒng)計,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考人數(shù)逾145萬,大學應屆畢業(yè)生已然成為“中國第一考”的主力軍。最后是“大學生村官”熱。自2008年以來,“大學生村官”緊跟“公務員”之后成為大學畢業(yè)生去向的又一熱門。
網絡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寵兒”,政治參與的媒介出現(xiàn)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征。在目前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中,利用微博等網絡新媒體來表達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成為主流政治表達方式。網絡信息的快捷與透明、網絡的交互與平等,激發(fā)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與興趣,拓寬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推動了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但網絡也帶來很多消極影響。過度的網絡政治參與弱化了大學生的現(xiàn)實政治生活,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之下網絡信息的不對稱性可能扭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進而導致政治參與行為的失范。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經歷了三個復雜的演變過程。當政治認同、參與動機、主體意識和規(guī)定性因素這四要素協(xié)調配合并符合時代特征時,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強烈并且呈良性,參與行為也是良性、進步的;而當這四要素不協(xié)調時,一般政治參與意識呈狂熱或冷漠狀態(tài),參與行為也是惡性、退步的。當然,這四要素之間更多的組合規(guī)律,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天津師范大學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中心副主任)
注釋:
①董雅華:《知識 信仰 現(xiàn)代化—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政治社會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1~112頁。
②王俊拴:“我國公民政治參與范式轉換的新取向”,《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③楊桂華:《社會轉型期精神迷失現(xiàn)象分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8頁。
④張響珍:“當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與思考”,《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