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體經濟是是社會財富的真正載體、有效供給的真正來源、勤勞致富的真正路徑。做強實體經濟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有力保證和有效途徑。要穩定經濟增長,必須做強實體經濟。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政府可以采取降低企業稅負、良好的制度安排等方式支持實體經濟,企業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 經濟增長 有效供給
為穩定經濟增長,我國央行2012年以來已兩度降息,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2年7月31日召開會議,明確了下半年的經濟政策,重申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做強實體經濟對穩定經濟增長將會起到切實有效的作用。
實體經濟是社會財富的真正載體,做強實體經濟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資本主義初期的重農學派,還是英國的古典學派都把物質產品的生產當作社會經濟的基礎,把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當作生產性勞動。威廉·配第指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說的就是物質產品的生產。馬克思始終認為,作為物質產品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不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都是非生產性勞動。《資本論》在探討資本循環、資本周轉、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時都是就創造物質財富的實體經濟而言的。由此可見,負載物質財富的實體經濟,是真正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是一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發達了,才易于形成生產力,也才能經受得住各種風險。如德國正是得益于現代制造業十分發達,才能在歐債危機暗流洶涌的今天,成為歐盟各國中不多的一個亮點。
我國的實體經濟總的說來是“大而不強”,“大”主要指的是總量大,總體規模大;“不強”主要是指創新不足,自主品牌少,產品競爭力不強,盈利能力不強。在我國經濟連續幾個季度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做多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對遏止經濟增速下滑的勢頭、穩定經濟增長顯得彌足珍貴。做多才會有總量,即使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仍有其他企業支撐經濟增長;而總體規模大,就會有一批經濟巨型航母存在,就能引領經濟破浪前行;做強了實體經濟才會增強生產力,增強競爭力,增強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才會使我國經濟立于不敗之地。
實體經濟是有效供給的真正來源,做強實體經濟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有力保證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處于商品短缺階段,當時穩定經濟的主要手段是政府投資,通過政府財政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并輔之以抑制居民消費的方式而緩解了供不應求的局面。1995年前后,我國經濟進入商品相對過剩時期。政府采取了需求拉動的眾多舉措,形成了以出口退稅、壓低人民幣匯率為特征的出口拉動策略,以熱點培育、消費信貸為特征的消費拉動策略,以寬松貨幣和積極財政為特征的投資拉動策略。但受困于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出口表現不佳,加之國內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攀升,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經濟不太景氣。從消費需求來看,消費增長的潛力多年來一直受制于居民收入水平、通脹壓力、社會保障等因素。從投資需求來看,國家4萬億的政策刺激在消化過剩產能、熨平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由于信貸的過度擴張引致了物價上漲,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地方政府在已經背負數萬億債務的情況下再行投資將遇到較大困難。
面對需求全面萎縮的狀況,要穩定經濟增長,該是舉起做強實體經濟、增加有效供給這面大旗的時候了。也許有人會說,現在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時期,產能本身就相對過剩,再提發展實體經濟,是否會更助長產能過剩呢?事實并非如此:一是實體經濟的發展會加快生產要素在原有企業和新建企業的快速集聚,有助于增加當期需求,緩解當期的產能過剩狀況;但實體經濟特別是生產性經濟實體通過生產,其產品將會在下一時段投入市場,這就會助長同類產品數量的進一步放大。因此,實體經濟的發展助長的不是當期的產能過剩,而是下一期的產能過剩。二是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否會助長下一期的產能過剩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對平均利潤率的追求會促進生產要素的較合理流動,減少同行業扎堆現象;降低運輸費用的動機會促使企業更加接近資源產地和消費群體,使產品價值更易于實現;國家產業政策會引導人財物向服務業、新興產業等朝陽產業的流動,從而減少流動的盲目性。這些因素都會降低下一期產能過剩的可能性。三是每當資本主義出現經濟危機時,總是伴隨著一輪機器大工業的更新換代,效率更高的生產工具的出現和運用使得這些企業能以低于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的低成本優勢去獲得超額利潤。因此,新的實體經濟的發展伴隨的必然是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而絕不會是盲目的低端同質化生產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實體經濟是勤勞致富的真正路徑,做強實體經濟是穩定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虛擬經濟是市場信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有助于分散經營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股票、債券等易于動員儲蓄轉向直接投資;金融衍生工具使產權商品化、價值化和證券化,便利了資本流動和產權復合;巨額的國際游資加速了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虛擬經濟還對傳遞投資信息、調節國民經濟、培育和繁榮金融市場、提供就業機會等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美國是經營虛擬經濟的大師,曾在虛擬經濟方面搞得“有聲有色”,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國際石油等大宗產品的跌宕起伏、中國建行等股票的漲跌、量化寬松政策的不斷運用等吸吮了各國大量的財富,給美國帶去了相當可觀的利益。
但虛擬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對實體經濟也會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是破壞性的損害。例如,快速的流動性使國民經濟發生動蕩和危機的可能性增大;虛擬貨幣的過量發行和銀行信貸呆壞帳的大幅增多,會動搖實體經濟正常運行的秩序和信用基礎;泡沫經濟興起階段的高回報率使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部門流入股市、匯市或房地產,會扭曲資源配置方式,阻礙農業、工業等實物經濟的發展。美國利用虛擬經濟從國外獲取的巨額財富都是以其他國家的相應損失為代價的,美國的獲益意味著其他國家在相應的虛擬經濟發展中當了“冤大頭”,成了“買單者”。
虛擬經濟的過度增長會助長人們的投機賭博心理,加快社會財富的兩極化分配。從國內看,它是對一般群眾的快速剝奪和財富向壟斷部門及特權階層的快速集聚和集中;從國際看,它是對一般國家的快速剝奪和財富向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快速集聚和集中。但虛擬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增加整個社會的整體財富,對一個國家來說,只有勤勞創業,勤勞致富,做強整個實體經濟,壯大實體經濟實力,才會增加社會財富,才會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才會穩定經濟增長。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強我國的實體經濟呢?
一是降低企業稅負,為做強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稅負過重,會縮小企業的利潤空間,直接影響企業的轉型升級和設備更新,影響企業的發展腳步,也影響員工福利和收入;17%的企業增值稅將會直接加到價格里面,從而抬高產品價格,助長通貨膨脹,抑制即期消費。據調查,超六成企業感到稅負過重,這其中就包括聯想等大型企業。而與抗壓能力較強的大型企業相比,高稅負對于一些中小企業而言則意味著逐漸淡出和無奈退出。因此,大幅度大范圍減稅已是當務之急。
從今年2月14日財政部發布的最新全國稅收數據看,大幅度大范圍減稅是力所能及的。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已接近9萬億,達到89720億元,同比增長22.6%。與此同時,同期財政收入首超10萬億,增長24.8%。稅收和財政增速超同期GDP增速10多個百分點,意味著政府在利潤分配中的強勢地位和經濟主體在利潤分配中的弱勢地位。政府以超壟斷的力量吸吮了經濟主體有限的營養,使經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營養不良中與優勢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進行著不對稱競爭。現在,我國政府要放水養魚,還利于企,千萬不要竭澤而漁,與企爭利。
二是必須要做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如堵塞黑金轉移的路徑,抑制各種投機的機會,遏制房地產和金融產業的暴利,努力促進實體經濟實心化和主導產業主體化。打破壟斷限制,使民間資本能在各種實體經濟間自由流動和進出,給資本創造平等競爭的機會。這就要求政府應轉變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及時把“強勢”轉變到強力維持和建立市場公平競爭的健康環境上去。
三是實體經濟必須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管理大師熊彼特說: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可促進實體經濟組織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實體經濟不斷提高效率,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對一個經濟實體而言,創新是其生存的根本,是發展的動力,是成功的保障。實體經濟要提升創新能力,需要國家重視基礎科學的發展、重視科研體制的改革、重視創新文化的塑造,需要重視現代科技對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實體經濟主體也應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根據自身實際,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把握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不斷提高創新水平,真正成為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主體,從而走上一條做強自身的創新之路。
(作者單位:河南省委黨校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