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范圍內,黨報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獨有的,黨報的存在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國外也有為數不少的政黨辦有黨報。由于國情、黨情的不同,國外黨報“講故事”的方式存在較大差異,主要存在三種情形:相對保守的執政黨黨報、重視讀者的在野黨黨報、完全市場化的黨報。
【關鍵詞】黨報 相對保守 重視讀者 完全市場化
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這5大洲都有政黨創辦的黨報。但擁有黨報不是政黨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黨報不是政黨必須有的工作部門。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地區)未見有創辦黨報的記載。英、法、美、德、日、意、加等主要發達國家黨報數量少,影響力也小。與其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日本黨報發行量比較高,但在輿論界不占主導地位。古巴、朝鮮、越南、老撾這4個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報業,黨報事業發達。當代國外黨報發行量普遍偏少,發行量超過20萬份僅有4家。
國外黨報以兩種以上(含兩種)語言出版的比較多。之所以出現上述情形,是因為所在國民眾使用的語言在兩種以上(含兩種),黨報以兩種以上(含兩種)語言和名稱出版,便于吸引使用不同語言的民眾閱讀。在中國,黨報的報型一般是對開大報,而國外的黨報有的卻是小報型。可見,黨報并非只能采用對開大報的報型。
西歐各國共產黨普遍有舉辦黨報節的傳統。黨報節是一種集政治、文化、體育、娛樂、餐飲、購物于一體的大型群眾性歡慶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宣傳黨的政策主張、鼓動群眾、籌集黨的經費、擴大黨的力量和影響、爭取國際支持的目的。國外黨報的影響力總體上處于非主流地位,只有少數例外,社會主義國家的黨報在本國屬于主流媒體。除了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些國家的黨報成為主流報刊隊伍的一員,如保加利亞的《言論報》、烏拉圭的《國家報》。
在某些國家,政黨的興衰與黨報的興衰密切相關,確切地說,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原蘇聯《真理報》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如果黨報真正受到讀者歡迎,又有足夠的生命力,就不會“黨亡報亡”。追求黨報生命力的強大,造就強大的獨立生存能力,盡量避免黨報的寄生狀態,應是政黨的黨報管理者的選擇。
由于國情、黨情的不同,國外黨報“講故事”的方式存在較大差異,總體來說,大致有以下三種情形。
情形一:相對保守的執政黨黨報
古巴、朝鮮、越南、老撾是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黨報在本國占據主流媒體地位(第一大報),其報道內容以黨政工作為主,經常代表本國政府對國內外事務表明立場,經常發布本國政府的官方公告。這幾個國家的黨報,“講故事”的方式相對保守一些。
《勞動新聞》(《????》),1945年11月1日創刊,是朝鮮唯一執政黨—勞動黨(黨員400多萬)的中央委員會機關報,發行量150萬份。《勞動新聞》沒有官方網站,但已開始在平壤提供手機新聞服務,以多媒體彩信的形式發送手機報。在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上,《勞動新聞》是比較保守的,有關政黨領袖的報道是該報的報道重點。在金正日擔任朝鮮勞動黨領袖時,每逢金正日外出視察或有重要國務活動,《勞動新聞》都會安排頭版整個版面進行報道并刊發相關圖片(通常是大圖片)。《勞動新聞》社一位負責人強調:“關于金正日將軍革命活動的報道是《勞動新聞》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黨報新聞報道事業的靈魂和核心。”
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格拉瑪報》(Granma)為全國第一大報。該報為日報(星期日不出版),在互聯網上有獨立的官方網站,可以免費下載其PDF版本。《格拉瑪報》不刊登任何商業廣告,每期報紙均為套紅印刷。《格拉瑪報》星期五16版,其他日子8版,內容較為豐富。古巴共產黨領導人反對個人崇拜,這點在《格拉瑪報》版面編排中也有體現:對執政黨領袖的報道,在第1版并不是“重中之重”。例如,2012年3月5日的《格拉瑪報》第1版,就刊登了關于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俄羅斯總理普京的國際新聞。
情形二:重視讀者的在野黨黨報
日本共產黨一直是在野黨,目前僅有黨員40萬人,該黨機關報是《赤旗》。在編輯方針方面,《赤旗》遵循“指導性和大眾性的統一、內容的多樣性和系統性的統一、正確性和機敏性的統一”三個原則,采取了一種較為活躍的“講故事”方式。《赤旗》報系彩色印刷,平日版一般由16個版構成,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國際、學問文化、體育、生活家庭、出游 、地方、讀者廣場、黨的活動、圍棋將棋、電話相談、赤旗盲文、廣播電視節目預告。
與中共黨報相比,《赤旗》有以下特別之處:
一是分為平日版和周日版兩種,前者對開,后者四開,前者偏硬,后者偏軟,二者分開訂閱。該報要求周日版的內容要“有趣并有實用性”,讓讀者“對未來充滿希望、有勇氣面對現實的生活”。平日版的導讀在第一版的右下角,第一版底部的左側則是日本24個主要城市未來4天內白天、傍晚、晚上的天氣預報。平日版對政治事件和黨的政治主張的報道要多于星期天版,周日版則更側重于生活、家庭等軟性新聞。周日版辦成一份老少皆宜的家庭型小報的形式并讓讀者感到親切、溫暖。與平日版相比,《赤旗》的周日版在黨派色彩上明顯減弱,文化和生活氣息更濃重(如旅游、垂釣、育兒、健康、服裝裁剪、提包制作等內容),對與民眾息息相關的事件進行深度報道。
二是版面設置和欄目設置較為特別。《赤旗》的《國民運動》版面專門刊登有關工會組織及其活動的消息;《學習·黨活動》版面,共計兩版,專門介紹各地黨支部的活動情況;《讀者廣場》版面,刊登漫畫、棋局等非常生活化、休閑性的內容,歡迎讀者投稿。《節目預告》版面(最后一版),整版刊登全日本主要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節目信息,看上去密密麻麻。
《赤旗》每期設有分別發行的地方版,包括:《東京之頁》、《北海道(地區)之頁》、《北關東之頁》、《南關東之頁》、《東海·北陸信越之頁》、《關西之頁》、《大阪之頁》、《中國·四國之頁》、《九州·沖繩之頁》。《赤旗》平日版設有《主張》欄目,這是為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欄目,該黨的高級干部經常通過這個欄目發表黨的政策主張。三是特別重視讀者,注重可讀性的實現。對黨報而言,讀者群的擴大,即意味著黨的勢力的擴大,擴大讀者數量因此成為日本共產黨的首要目標之一。《赤旗》采取了注重民眾心理感受的寫作方式,“盡可能地滿足讀者多方面需求”,陸續設置了讀者廣場、生活家庭、體育、漫畫等版面,這增加了報紙的可讀性。在滿足讀者需求、內容多樣性方面,遵循“重視讀者”思想的《赤旗》,可與日本《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全國性商業報紙相媲美。
四是不接受大企業的廣告。《赤旗》刊登的廣告主要是地方旅游信息、留學培訓、中國語培訓、太極拳培訓、小出版社書報雜志等小型機構的廣告。《赤旗》一般不受理大企業的廣告,以免無法對這些大企業進行批評性報道。
五是報道內容以“大新聞”和“小新聞”為主。從《赤旗》的內容構成上來看,它更側重于對“大新聞”(國內外重大事件)和“小新聞”(地方社會、市民生活新聞)的報道,而對“中新聞”(一般性政治經濟、社會新聞)報道不多。《赤旗》不同于本國的其他黨報,頭版涉及各種各樣的政治社會新聞。
情形三:完全市場化的黨報
完全市場化的黨報,不但不突出宣傳領袖,而且一向淡化機關報色彩,總是想方設法吸引讀者,在媒介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遜色于非黨報,其市場地位和影響力也不會因為本黨執政地位的得失而劇烈沉浮。
保加利亞社會黨前身是保加利亞共產黨,目前是該國第二大黨,通過競選曾于1994年至1997年、2005年至2009年執政。該黨機關報《言論報》前身為《工人事業報》,1927年3月5日創刊,1990年4月4日改為現名。《言論報》是保加利亞的主要報刊之一。1995年11月9日,時任中國副總理的朱镕基曾接受該報記者采訪。從“講故事”的方式看,《言論報》是一份完全市場化的日報。2011年6月23日,《言論報》發表了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郭業洲撰寫的署名文章:《中國人民的選擇—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前夕》。
烏拉圭白黨黨報《國家報》的情況類似于《言論報》,也是完全市場化的黨報,在本國占據主流媒體地位。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介紹(截至2012年1月),烏拉圭白黨黨報《國家報》(El Pais)發行量10萬份。由于足球是烏拉圭第一大體育運動,《國家報》非常注重對足球運動的報道,有關新聞很容易成為頭版報道的主角。該報甚至還主持評選南美足球先生和南美最佳教練并頒發獎杯。從1986年起,烏拉圭的《國家報》開始組織南美洲年度足球先生的評選,并陸續頒發年度最佳教練員、最佳陣容的獎項。
社會新聞登上《國家報》頭版,已是常事。2011年10月13日,中國網民“阿貴”在一家網站(快拍快拍網)上傳一組照片,報道“外國女俠西湖救人”一事。2011年10月20日,烏拉圭《國家報》記者在網上發現這名“女俠”是烏拉圭人,遂通過郵件聯系到這家網站,不久就把這組圖片刊登在《國家報》新聞頭版。
(作者分別為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昌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