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體性消費者糾紛屬于現代型民事糾紛類型,一些國家于傳統訴訟制度外建立了特別糾紛解決機制以對之進行有效處理。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巴西,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群體性糾紛解決機制創建了獨具特色的消費者集團訴訟制度,有效保護了消費者個人權利、公共權利及集團權利,對我國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巴西 消費者 集團訴訟 啟示
美國的集團訴訟被一些英美法系國家所承繼,而巴西則被認為是大陸法系國家中創建集團訴訟制度的成功者。同美國的集團訴訟相比,巴西在建構集團訴訟方面做了成功改良,其不僅將實際受到損害的個人消費者作為救濟的對象,還對“公共的權利”和“集團的權利”給予救濟,特別是規定了對于侵害“公共的權利”和“集團的權利”行為除了可以請求違法經營者停止侵權外,還可以請求支付公共性精神損害賠償金。
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立法上的三種類型
巴西集團訴訟制度誕生于1985年。1985年的《公共民事訴訟法》規定:環境、消費者、都市計劃、藝術、美術、歷史、觀光及景觀、大眾經濟秩序等領域的擴散性權利以及集合性權利遭到侵害時,法律規定的機關、團體可以無需被害人個別委托而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發出禁令或請求損害賠償。1988年巴西制定憲法時,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國家通過制定法律保護消費者權利和利益。1990年,巴西制訂了《消費者保護法》,對消費者集團訴訟進行了更加系統的規定。至此,巴西的消費者集團訴訟涵括了保護“擴散性權利”、“集合性權利”、“同種個別性權利”等三種訴訟模式。
擴散性權利集團訴訟。擴散性權利是指由不特定多數人所享有且具有不可分性的超越個人的權利。這些不特定人群中不具有共同的法律關系,要么居住在同一區域,要么購買了同種產品,或者觀看了同一具有誤導性的廣告。擴散性權利表現為全體社會的整體利益,具有純粹的公益性質。有代表性的擴散性權利集團訴訟包括:有關機關或團體針對虛假廣告提起旨在請求發布禁令或損害賠償的訴訟;有關機關或團體對問題食品提起請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或損害賠償的集團訴訟等。擴散性權利遭受損害,表現為不特定的多數人遭受損失。對于擴散性權利受到侵害的,起訴者可以請求法院發布禁令,也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亦可同時提出這兩種請求。
集合性權利集團訴訟。集合性權利是指相互之間或與加害人之間有特定法律關系的特殊團體所擁有的權利。集合性權利的集團成員之間或與加害人之間盡管事前存在一種基礎性法律關系,但其成員之間對于侵害的發生不具有共同的法律原因。事前存在基礎性法律關系,成員范圍容易確定。需注意的是,由于集合性權利對于集團成員來說具有不可分和超越個人權利的特點,所以,該權利并不歸屬集團成員個人所有。有代表性的集合性權利集團訴訟包括:生命保險契約中存在不正當的格式條款時有關機關或團體提起請求取消不公正格式條款的集團訴訟;信用卡公司存在侵害消費者利益的管理行為時有關機關或團體提起的集團訴訟;銀行要求顧客支付不合理的手續費而被提起的集團訴訟等。
同種個別性權利集團訴訟。同種個別性權利受害意指多數人因共同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發生損害,受到損害的多數人之間在損害發生前并不存在基礎性法律關系,損害往往是在特定時間因同一個事件造成的。比如,因同一產品爆炸事件造成多數人死傷等。共同的原因既可能是共同的事實原因,亦可能是共同的法律原因。在這類糾紛中,由于往往發生個別人的爭點問題明顯超越“團體的共同爭點問題”,法院有時并不一定按照“同種個別性利益”對待。有代表性的該類集團訴訟包括:采取會員制的醫療機構單方面大幅提高會費后,有關機關或團體提起請求確認合理的會費標準的集團訴訟;航空公司過錯導致飛機遲延或取消航班時,有關機關或團體提起請求給予損害賠償的集團訴訟;對電力公司違法多收電費提起的集團訴訟等。
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特點之考察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之規定,有資格提起集團訴訟者包括以下幾類主體:檢察機關,①聯邦、州、市郡及聯邦直轄區,公共機關及準公共機關,企業法人組織、成立一年以上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②社會團體提起集團訴訟,要求該團體成立的目的包含保護消費者權利的內容,但無需向歐洲一些國家那樣必須事前獲得訴訟資格登記。由于不要求團體成立的唯一目的是保護消費者利益,故能夠提起集團訴訟的社會團體很多。對于多個機關或團體分別對同一被告提起集團訴訟這一重復訴訟如何處理問題,現實中具有訴訟資格的機關或團體往往作為共同原告提起集團訴訟。
巴西很多具有公權力的機關可以提起消費者集團訴訟,這些公權機關大多具有證據調查權或行政處罰權。這些機關首先促進和解或使用“行動調整”程序,對于不適合和解的,可以對違法經營者處以罰款并令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如果此“行動調整”程序亦未奏效,才考慮提起集團訴訟。③檢察機關在集團訴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可以直接提起集團訴訟外,還參加其他消費者團體提起的集團訴訟,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監督案件的審理。④任何主體提起的集團訴訟若與被告達成和解協議,必須經過法院同意和解內容。訴訟原告不得在權利讓步情形下進行和解,更不得放棄權利。和解協議只能在被告必須承擔責任且僅在義務履行方法上進行商榷這一前提下達成。
對于擴散性權利以及集合性權利的集團訴訟,如果起訴的機關或團體敗訴,判決效力不但對原告及被告有約束力,對其他具有起訴權的機關團體也有約束力。但法律也規定了例外原則,即如果集團訴訟原告是因為證據不足而敗訴,若其后獲得了新證據,可以再次提起訴訟。如果集團訴訟勝訴,基于判決的第三者效力,起訴的成員可以直接援用集團訴訟的勝訴判決。
巴西民事訴訟實行律師費用由敗訴者負擔原則,但《消費者保護法》為了減輕集團訴訟原告的經濟負擔,規定集團訴訟原告敗訴的,可以無需負擔被告的律師費用,此外,任何團體提起集團訴訟也無需交納訴訟費用。巴西的消費者集團訴訟中,一些案件呈現出了不同的機關和團體加強合作的態勢,這些機關利用各自的優勢在收集信息、調查取證等方面共同協作,提高勝訴率,以便消費者權益獲得及時、有效的保護。⑤
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制度之評價及改革動向
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在訴訟主體、管轄、訴訟費用、證據收集、判決效力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創新,有利于原告行使訴權和保護消費者權益。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在訴訟主體方面,有資格起訴的原告為檢察機關、政府機關、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等,消費者個人并不能提起集團訴訟,這就避免了法院審查訴訟能否以集團訴訟方式進行以及訴訟原告是否符合訴訟代表人條件等而帶來的訴訟遲延問題,也使得消費者集團訴訟成為純粹的公益訴訟。證據收集方面,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的規定最大限度避免了原告收集證據的難題,檢察機關具有較強的調查收集證據之權利,拒絕檢察機關提交證據命令的被告將被判處有期徒刑之刑罰;在非檢察機關為原告的訴訟中,檢察機關可以幫助原告調查搜集證據,減輕原告舉證負擔。巴西的同種個別性權利集團訴訟實行“二階段式審理”方式,此“二階段審理方式”的最大優點是能夠避免集團訴訟因成員人數龐大或成員損失狀態各不相同造成的難以及時計算賠償額以及事實認定困難等問題。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有關判決效力的規定更是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因為一個勝訴判決可以被消費者個人提起的訴訟所援引,而一個敗訴判決對消費者個人沒有約束力。如果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是因為證據不足,則任何一個具有原告資格者可以利用新的證據再次起訴。
巴西集團訴訟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巴西正在討論對集團訴訟制度進行改革。主要修改內容包括:一,制定《集團訴訟法典》。巴西的集團訴訟主要規定在《公共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保護法》中,為了統一立法,將廢止公共民事訴訟法和消費者保護法有關集團訴訟的規定。二,擴大集團訴訟適用對象,將稅金關系、社會福利關系和年金關系也納入集團訴訟范圍。三,擴張原告訴訟資格。現行法規定,只有成立一年以上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才可提起訴訟。修改草案對這一規定將給予緩和性規定,意味著成立不到一年的團體也有可能提起訴訟。擴大原告資格的規定有利于在更大范圍使市民接近司法。四,強化原告的證據收集權。目前只有檢察機關在證據調查方面有權對不提出證據者施以刑事處罰,修改法案將這一權限適當擴張于其他某些機關,為了保障提起集團訴訟具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五,明確規定法官可以在同種個別性權利或權益集團訴訟的有責判決中確定賠償金額。六,對同種個別權利或權益集團訴訟增加退出機制。現行法律不允許集團成員申請退出集團訴訟,修改法案規定可以申請退出,既判力效力不及于退出者,未申請退出的成員,判決中法律關系的既判力對其有約束力,但事實關系的判斷無約束力。七,建立原告起訴登記制度。修改法案規定原告提起集團訴訟應首先進行登記,以確定是否有其他機關已經提起訴訟或糾紛是否已被判決。八,擴張判決對世效力。現行制度對于集團訴訟生效判決確定僅在法院所在州內有對世效力,修改法將把這一效力擴張于全國。九,對集團性消費者糾紛建立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如調解和仲裁制度等,有利于提高糾紛解決效率,降低訴訟成本。
對我國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幾點啟示
從民事訴訟法最新改革動態看,民事訴訟法修正草案中引入了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修正草案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此方面,我國有必要借鑒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的成功經驗,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機制。
我國消費者團體訴訟資格問題。民訴法修正草案規定了“有關機關和社會團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問題是,能夠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社會團體應具備何種要件。巴西對能夠起訴的社會團體規定的資格要件僅要求成立一年以上且保護消費者權益是該社團的目的之一。我國在訴訟資格方面應借鑒巴西的做法,不應規定過于嚴格的資格要件,也只需從團體成立年限、團體成立目的兩個方面規定即可。我國有關消費者保護的社會團體并不發達,大多數團體其人力、財力基礎較弱,社會活動經驗亦不足。如果對于起訴資格設定過于嚴格將會抑制消費者公益訴訟的發展。同時,為了防止濫訴和便于法院審查訴訟資格,應設立訴訟資格事前許可和登記制度,負責許可和登記的機關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承擔較為適宜。
我國是否應建立損害賠償型公益訴訟問題。巴西的消費者集團訴訟允許提出損害賠償請求,但由于實行“二階段式審理”制度,故避免了對消費者個人通知、和解協議應經過消費者同意、制定損害賠償金分配方案等一些問題。我國目前的民訴法草案未明確規定是否可以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筆者認為,為了有效解決小額多數受害類型的消費者群體糾紛,應當允許提起此類訴訟,否則,違法經營者的行為很難得到有效規制,群體性受害消費者的權益不能獲得有效救濟。建立這一制度在訴訟程序方面有必要著力探討能否借鑒巴西的“二階段審理”模式。
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及律師費用問題。巴西的消費者集團訴訟無需起訴者交納訴訟費用以及律師費用,亦無須交納鑒定費,最大限度地刺激了有關組織行使訴權的積極性。筆者以為,我國在案件受理費方面可借鑒巴西實行免費政策,但對于律師費用、鑒定費用、證據調查和收據費用、證人費用以及其他必要的費用應建立公益訴訟基金,通過多種途徑擴大基金規模,這樣,能夠從根本上減輕訴訟原告的經濟負擔。筆者之所以主張建立公益訴訟基金,是因為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和 “片面的訴訟費用負擔方法”一般僅能減輕原告部分經濟負擔,無法從根本上滿足公益訴訟的需要。
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判決既判力問題。巴西消費者集團訴訟敗訴判決對其他有資格起訴者沒有絕對的約束力,若原告以證據不足敗訴,不影響原告及其他有起訴資格者以新的證據再次起訴。在判決既判力方面,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應規定若原告敗訴,生效判決對消費者個人和其他有起訴權者沒有約束力,有新的證據可以再次提起訴訟。這樣既可防止公益訴訟之被告被不斷拖入訴訟之中,還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利益。亦應規定,若消費者個人或其他有起訴資格者作為訴訟參加人參加訴訟的,敗訴判決對其有約束力,不得就同一問題再次起訴。
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懲罰性損害賠償問題。巴西的消費者集團訴訟盡管未明確建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但在“擴散性權利集團訴訟”以及“集合性權利集團訴訟”中建立了公共性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只應適用于被告故意事實侵害消費者權益且對個別消費者造成了重大損害的行為,立法應具體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額上限,避免過高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對生產經營上造成過重負擔。
(作者分別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注釋
①巴西憲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檢察機關的職責包括為了保護公共財產、社會性財產、環境以及集團的財產進行民事調查和提起民事訴訟,這一規定為《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提供了憲法依據。依據《公共民事訴訟法》第六條,任何人都可向檢察機關提供事實信息敦促檢察機關提起集團訴訟。
②巴西《公共民事訴訟法》第五條之補項四規定,根據案件規模和性質,案件涉及重大社會性利益的,法院可允許設立時間不足一年的社會團體提起消費者集團訴訟。
③巴西《公共民事訴訟法》第五條補項六規定,在行政調整程序中,公共機關有權命令違法的經營者提交保證改正違法行為的誓約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
④ 巴西《公共民事訴訟法》第五條補項一規定,檢察廳未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作為法律監督者參加訴訟。《巴西消費者保護法》第九十二條規定,檢察廳不是訴訟當事人的,以法律監督者采取行動。
⑤巴西《消費者保護法》第九十四條規定,提起消費者集團訴訟后,為了讓其他有起訴資格者作為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法院應在官報上進行訴訟告知,消費者保護機關也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