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經濟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價值理性之間的張力日趨增大,究其原因,人們只強調經濟和道德之間的異質性,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共生性。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以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指導,實現“經濟人”和“道德人”兩種價值取向的整合。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人” “道德人” 價值整合
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其經濟發展的背后都必定有一種人文精神作為支撐,其核心就是經濟倫理。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經濟倫理也正在發生嬗變。伴隨市場經濟活動空間的不斷延伸,社會成員在各個方面的差距有擴大趨勢,“經濟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價值理性之間的張力日趨增大。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人們只強調經濟和道德之間的異質性,而忽視了二者之間的共生性。因此,我們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以社會主義本質論為指導,把服務于經濟、社會和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現階段經濟倫理的核心,“經濟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價值理性之間的這一張力不僅能夠化解,而且能夠得到很好的整合。
實現“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價值整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和本質要求
唯物主義認為,經濟倫理作為上層建筑,其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必然離不開現實的宏觀社會經濟基礎,并為之服務;任何一種經濟制度的選擇都需要包括倫理道德在內的意識形態對其合理性做出恰當地解釋和說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倫理建設必須為這一體制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倫理辯護和道德論證,建立起內在的價值力量和精神支柱,才能為其迅速發展獲得最根本的動力,才能把社會主義市場取向的改革以及市場經濟的規范運行變為人們高度認同的自覺行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具備一般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又必然是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結合在一起的。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階段,因此它必須首先注重效率,強調發揮“經濟人”的“手段”功能。但注重效率決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部要義,更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有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質上是一種通過交換價值的增值以實現生產力的發展,注重社會公平,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礎上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現實基礎的經濟制度。①因此,實現“經濟人”和“道德人”的價值整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和本質要求。
由此可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理性是實現價值理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價值理性是經濟理性的目的和歸宿,二者統一于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之中。我國經濟開放和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已用事實證明,只有實現這一結合,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個人的最快發展。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點決定了“經濟人”和“道德人”價值整合的必然性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展是道德和社會其他方面發展的必要前提,低下的物質文明不可能支撐起高度的道德文明大廈,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倫理必須首先肯定“經濟人”追求自身物質利益的動機,從而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同時,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到“公平”、“誠信”、“競爭”、“勤儉”、“互利”作為社會主義經濟道德的基本構成要素,其價值取向和內在規范無疑會降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成本、提高效率。我們要充分利用社會主義的道德來引導、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達到“經濟人”(利己)與“道德人”(利他)的和諧統一。正如有的學者認為的那樣:“經濟活動中的客觀、自發的規律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而人類的道德理性是把握這只‘手’的向導。”因此,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生活出發,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歷史使命相適應,把“經濟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價值理性相整合,促進社會經濟更快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要求和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蘊涵特定的道德內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為本身蘊涵特定的道德內涵,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的根源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市場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其道德性既體現在市場經濟本身具有的道德性又體現在社會主義自身的價值要求。
市場經濟本身蘊涵特定的道德內涵。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規則和法則在某種程度上蘊含著道德的必然性要求。市場經濟要求和尊重人的獨立、自由,這在客觀上必然會促進平等、自由和公正等道德觀的形成和發育。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用交換這種特有的方式抹去了曾經束縛人類幾千年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關系,為人的全面發展邁出了巨大的一步。正如馬克思所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此,市場經濟自身具有一種公平正義的內在屬性,雖然這種公平正義還只是處于一種原始的狀態。另一方面,“經濟人”自利行為道德的產生、進步和完善提供著某種契機甚至動力。因此馬克思認為,只有成為他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為別人的手段”。這在客觀上就為“經濟人”道德的產生、進步甚至是完善提供了某種契機甚至動力。當最初作為手段的誠信被社會普遍認可、遵循并奉之為“美德”時,它就不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手段,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道德的意義。
同時,市場經濟以其獨特的市場化擴張力量,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現實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其規定性主要表現在人的活動、需要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社會交往的全面豐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自由發展。一方面,市場經濟對社會資源的高效配置,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無限擴張性極大增進了人類社會相互交往和溝通的機會、廣度和深度。為人的自主的活動和全面的能力、豐富和諧的社會關系、自由的個性—即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一切條件。
社會主義自身的價值追求將市場的原始公平導向真正的社會公平。市場經濟本身雖然蘊涵特定的道德內涵,具有原始的市場公正的“天然”品格,但基于效率產生的公平并非市場經濟的本意,這種原始的公正也并不必然帶來社會和道德意義上的公正。這是因為,市場的經濟理性在根本上說是一種工具意義上的價值合理性,應該服膺于人類的目的理性,但原本只有工具合理性的市場經濟理性有可能被泛化濫用,常常取代人類目的而成為人類目的本身。這時就需要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和解決。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只有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才能真正實現效率和公平的完美結合。因此,社會在當前階段“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有效糾正了市場“沒有心臟和大腦”的殘疾,克服了“資本主義不是沒有解放生產力而是沒有解放人”的異化狀態。
“現實的個人”是兩種價值取向整合的基礎
馬克思把感性活動的“現實的個人”作為專屬于自己理論的出發點,認為它凝結著人和自然、個體與社會、現實和歷史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社會關系,從而實現了馬克思思想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人類活動的前提和出發點必然要以現有的社會歷史條件為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發展生產”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基本原則,是一種既強調效率又強調公平的體制,這就決定了每個“現實的個人”的所有活動都必須以此為前提而不能脫離它。人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體,因此必然具有多種社會屬性、身份和角色。而無論是“經濟人”還是“道德人”,只不過是對人的屬性、特征的一種抽象,是研究社會和人的一種理論模式,他們之間的一種差異存在于概念、思維方式之中,并未涵蓋人的全部屬性,實際生活中既不存在純粹的“經濟人”,也不存在純粹的“道德人”。這一思維模式恰恰表明,人作為經濟活動主體在經濟利益和人文道德兩方面的雙重支付,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相統一的特殊活動,表明了人在經濟活動中既有追求物質目的和為社會、他人服務二者之間的矛盾,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具有統一的趨勢和格局。這才是對“現實的個人”的真實反映。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人”和“道德人”兩種價值取向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現實基礎,實現這一整合,對于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同時,這一過程是經濟與道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這也就決定了“經濟人”和“道德人”兩種價值取向的整合將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倫理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青少年問題研究中心)
注釋
①陳澤環:《功利奉獻生態文化—經濟倫理引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