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安居工程的推進,對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居住情況的調研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文章分析了居民的安全感、信任感、子女教育問題、社區標簽意識和社區認同感。結果表明,一定比例的居民缺乏安全感、認同社區環境不利于子女成長,居民的社區標簽感對社區認同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多管齊下,促進保障性住房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保障性住房 社區 認同感
由于普通商品房的價格超出了低收入家庭的購買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是當務之急。根據住建部規劃,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設規模將高達1000萬套。大規模保障性住房的開工建設,必然會形成越來越多的保障性住房社區。通過對現有保障性住房社區的田野調查,分析社區居民的生活狀況,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緊迫的現實問題。
文獻綜述與問題的提出
針對保障性住房社區發展問題,現有研究主要有以下視角:
一是公共政策的視角:通過對不同地區住房保障政策的梳理,比如法國的低租金住房制度、香港的公屋制度和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政策等,一個逐漸形成的共識是通過廉租房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應該是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取向。社區和諧是實現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石,保障性住房社區往往是社會矛盾的多發區,社區建設尤為重要。
二是社會生態學視角:社會生態學的研究起源于芝加哥社會學派,帕克、伯吉斯等以社會生態學方法對城市貧困空間分布進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模型有同心圓理論(Concentric Zone Model)和扇形模式(Sectoral Model)等,這些模型把生物學關于競爭空間和資源導致的“選擇”過程與社會動力學聯系起來,解釋城市不同階層居住空間的形成過程。從這個視角出發,國內學者研究了中國大中城市的居住分化現象,指出中國大中城市正在形成居住空間的階層分化。
三是社區資本的視角:一個經典分析工具是社會資本,根據普特南和科爾曼的研究,可以將社區資本視為社區組織所具有的某種特征,如信任、規范和社會支持網絡,通過產生合作行動從而增進社區的公共利益。類似的理論包括鄰里效應與貧困陷阱等。其研究的焦點在于社區社會資本與貧困居民生活機會的關系。
盡管已有成果從不同角度為保障性住房社區發展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實際上,保障性住房社區并非傳統意義上自然形成的、鄰里關系自成一體的居民區,其社區意識有其自身的特點。查閱現有文獻發現,對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還缺乏系統的實證分析。鑒于此,本文試圖以社區認同為切入點,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保障性住房社區的社區意識,為進一步研究保障性住房社區的和諧發展提供可靠依據。
基于前期的訪談,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并設計相應的問卷測量居民的社區意識:一是安全感:治安是社區居民最關心的方面之一,通過對安全感的調查衡量居民的社區生活是否放心、是否安心。二是信任感:信任是社區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測量社區內居民的相互信任程度來獲得。三是子女教育:在國內,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居住地點跟子女教育關系密切,受教育的便利程度和質量直接影響社區的生活質量。四是社區標簽: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分析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社區的居民是否認同居住地點會給居民帶來社會階層的區分感。五是社區認同:從總體上衡量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感情。下文給出了對這些問題的調查分析結果。
調查數據分析
參照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GSS)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在廣州市內的多個保障性住房社區進行了抽樣調查,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550份。下文的數據結果均不包括數據缺失的個案。
數據顯示,接近四成的居民認同在社區內生活有安全感,接近七成的居民傾向于認同社區內的居民是可以信任的。同時有超過一半的居民認為他們所居住的社區并不是孩子成長的理想之處。有約兩成的居民有較強的標簽感,即認為居住的小區代表了居民的社會地位;接近五成不確定是否有標簽感。社區認同感方面,傾向于認同與傾向于不認同的居民各占三成左右。
由于標簽理論是一個較為抽象的社會學理論,無法直接在面對居民的調查問卷中使用,我們對問題進行一些通俗化的處理,并簡化了問題的答案。結合數據結果,研究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由于保障性住房社區的建成時間不長,居民大部分都是從一個熟悉環境遷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對社區的認同感相對較弱。由于新建的保障性住房社區大都遠離老城區,教育配套缺乏,特別是缺少優質的中小學教育學位,較大比例的家長認同其居住環境對下一代的教育不利。
表1 各個因素與社區認同感的相關性分析
上表給出了安全感、信任感、孩子成長、標簽感這四個因素與社區認同感的相關分析結果,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這些因素都與社區認同感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其中,安全感、信任感和孩子成長這三個因素都與社區認同感正相關,這一結果表明,居民越有安全感、信任感,越認可社區適宜孩子成長,其對社區的認同感就越強烈。比較相關系數可知,孩子成長這一因素的相關系數最大,表明該因素對社區認同感的影響力超過安全感與信任感。
而社區標簽感這一因素則和社區認同感呈現顯著的負相關,負相關系數-0.509,這一結果表明,如果入住保障性住房社區被貼上了某種“污名化”的標簽,會顯著的削弱社區居民的社會認同。
進一步的分析與政策建議
數據分析的結果發現,接近30%的居民對社區安全感持負面評價,接近15%的居民缺乏信任感,35%的居民認可社區環境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長。同時,居民的社區標簽感對社區認同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結果表明,目前保障性住房社區的社區建設還不盡如人意。
保障性住房社區和諧發展是安居工程的必然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給不能僅僅考慮提供住房,居民從安居到樂業、從住有所居到有尊嚴的生活必須通過社區建設來實現。特別是當前政府擬規劃興建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社區,如廣州規劃中的龍歸社區居民數量將達5萬人。這些大型社區內必然會聚集多樣化的社會訴求,通過社區建設實現和諧發展才能確保民生工程得民心。
在實地調查的過程中,作者發現,現有的大型保障性住房社區大都遠離市區的中心地段,交通不便,附近的配套設施包括醫療、教育、商業等嚴重不足,居民的心理落差較大,保障性住房宜居指數較低。在大量提供保障性住房成為安居工程主要政策取向的背景下,如何避免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的社會排斥與社會區隔,如何讓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享有更多社區資源與發展空間,如何讓保障性住房社區居民的教育、醫療保障落在實處等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是通過社區建設,完善保障性住房社區的社會服務,改善社區環境、構建和諧社區。通過調查典型保障性住房社區發展的實際情況,總結過往社區建設的經驗得失、對比分析國內外社區發展案例,探尋增強社區居民認同感與凝聚力的有效途徑,整合和發掘社區資源,有效提升社區社會資本。
二是通過民間組織支持保障性住房社區的社區建設、發展包括社會工作服務在內的社會機構,讓各類民間組織、慈善機構在政府的引導下進駐社區,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是通過加強政府職能、利用社區資源、整合社區功能、發展社區事業、改善社區環境來提升社區社會資本,賦予社區居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得保障性住房社區的居民真正享有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
當然,弱勢群體情況不一,社區內部資源復雜多樣,如何因地制宜,使社會保障網絡、市場服務網絡、公共服務網絡、社會工作支持網絡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時,保障性住房的社區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建立以政府支持為前提、以社區公共團體為依托、以公益、服務、賦能為主導的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0YJC84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