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碼。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其土家文化不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風格獨特,她如同雕刻著土家人智慧結晶的活化石,在祖國的傳統文化中閃耀著自己的光芒。但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土家族文化正面臨著衰退,甚至消失的嚴峻形勢,因此必須要加以保護,使其更好地傳承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文化現狀 傳承與保護
為了更好地發掘和傳承民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宣傳保護民族文化的相關政策及文件精神,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來,筆者利用假期深入湖北省宜昌市的長陽縣、五峰縣,通過尋訪傳承人、親身體驗、采訪文保部門、開辦成果展會等多種形式,對土家族的物態文化、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文物古跡以及當地對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方法、類型和效應進行了調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土家族文化保護的現狀,提煉了經驗,為長陽、五峰乃至土家地區下一步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建議,同時也為同類地區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參考。
史地沿革
五峰與長陽都是清江流域中下游的土家族自治縣,均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屬全省十個少數民族縣級自治區域之一。五峰少數民族人口比率為87.7%,居全省第一;長陽少數民族人口比率約為51%。追溯歷史沿革,1735年改土歸流前,五峰有石梁司、長茂司、水盡司等四處直屬容土司美疆域。兩縣均處于土家族匯聚地從長江邊緣向鄂西山地收縮的邊際區域,與漢族聚居地保持著許多綿延相接、勾連交匯的接觸,保存至今的竹橋和漂水巖兩塊漢土疆界碑都在今五峰境內,它證明自古以來兩縣同屬土漢雜居地,土民與漢民自由通婚,禮尚往來。就自然地理而言,兩縣山勢相連,水脈續接,可謂牽衣聯袂,一衣帶水。五峰西部的采花、傅家堰兩個鄉鎮的絕大部分村落本屬長陽,是后來在行政區劃變更中直接從長陽地理版圖上劃歸五峰管轄的。就兩縣文化特質的共有性而言,都屬于典型的巴土文化類群,巴巫文化大系的胎痕與印跡素來較為濃厚,山歌、撒葉兒嗬、南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兩縣都有一定的活態存續量。
文化現狀
土家族民族服飾制作工藝、銀飾制作工藝、紡織工藝、印染工藝、木雕工藝基本失傳。熟知并會表演巴山舞、哭嫁歌等民族歌舞的人已經寥寥無幾。土家族的一些傳統節日,如趕毛九、娘娘會、女兒會、向王節等傳統節日只有一些年長老人在過,年輕人基本不過這些節日。土家族的一些民間戲劇和一些比較復雜的儀式,由于對傳承人素質要求高、時間長,效益低,后學者很少。對待土家族的巴山舞、哭嫁歌、竹枝詞等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大家都充分肯定。但傳統的擺手舞、跳喪舞被改造成廣場舞,產生了變異。土家族婚嫁中以歌擇友、姑娘用哭嫁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對姐妹同床之情的懷念,對丈夫纏綿愛情的向往和寄托的形式,隨著現代文化的浸染,加之人口外流,導致這種文化無人繼承,幾近中斷。民眾普遍認為政府在土家族文化保護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對傳承人的補貼獎勵政策少,宣傳方式少及力度小,資金投入不足。民間組織如文化協會、文化研究所和民間博物館等,在土家族文化保護中的作用仍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文化事業投資主體單一,土家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還急需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
感悟體會
一是文化發展要以經濟發展作為先導和后盾,先解決好溫飽再享受文化大餐,這是從物質決定意識中派生出來的道理。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只有把財政脫貧做得更好,民族文化事業才會獲取更多的力量之源。二是無論什么時候,只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發展,這個地方的文化才會跟著沾上幸運之光,一方水土養育出來的文化人才能得到應有的激勵和足夠的尊重,才會更加奮發有為。三是民族自治地區的文化發展,除了需要有國家文化政策層面的扶持之外,還必然要依靠地方自治政策、辦法和配套法規予以保障和推動,建立穩定可靠的投入機制,持之以恒地傾注較大力度的投入,才可能收到蓬勃發展的顯效。四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工作者務必明確自己肩負的守土之責。文化發展得好不好,文化人無論如何都應有著一份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假若老祖宗箱底里壓著許多拿得出手的好東西,但是火炬傳到自己手里,自己卻荒逸怠惰,堅守不住,捧不出來,傳不下去,讓星星之火悄然熄滅,那就羞見先人,愧對來者。
反思建議
針對土家族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現狀而言,建議搶救和保護工作通過以下方式進行:
國家保護。確立方針,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政府主導,民間參與,逐步推廣,合理利用”的方針。長期以來,我國文化事業投資主體單一,基本上只依賴政府,已經嚴重制約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影響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水準和效果。公眾資助文化的熱情因缺少鼓勵性政策、相關法規條文不足而不高,文化的發展急需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
建立組織。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口頭與非遺保護中心”。比照國務院的做法,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亦可先后成立相關機構,以負責對土家族等當地非遺保護工作的具體領導。
把握關鍵。在對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針對“人在藝在,人走藝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和消亡的基本規律,要著重把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這才是把傳承保護工作真正做到了刀刃上。可以從不同方面提高民間藝人的待遇,如提高傳承人的政治待遇,每年授予一些傳承人如“優秀傳承人”、“杰出藝人”等政治稱號,在政治地位上提高其待遇,激發其傳藝的積極性。還要加大對傳承人的經濟補助,對傳承活動給予必要的津貼福利補助,緩解其經濟來源方面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潛心投入到民族文藝的表演與傳承中去。同時為傳承人提供多種對外交流的平臺,讓他們擁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每一次交流和展示中增強其對本民族文化的領悟能力和傳承能力。
區域保護。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應該是該民族文化自覺后的具體行動。任何來自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護,都難以真正起作用。使文化多樣性成為人類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最終還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覺悟和行動①。土家族地區可參照云南某些地方,設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在建設“保護區”時,必須對其價值、功能和建設目標重新定位,既不能將它“封閉”起來,變成一個脫離時代的“文化隔離帶”,也不能僅僅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它的生態平衡。應該將保護區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一方面在保護的前提下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②,另一方面合理開發利用,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特色文化產業,促進保護區內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將保護區建設成為富裕文明的新農村的新型模式③。
法律保護。用法律的形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內外普遍采取的做法。我國已經著手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等法律,一些地方也制定了保護民間文化的地方性法規。土家地區也可以建立健全法律保護條規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將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到法制化軌道。
學術保護。運用多種手段,開展學術研究。目前研究的方法太過單一,難以體現土家族文化的生活氣息和根本特征。專業人員應該拓展思路,豐富手段和方法,研究成果除了文字,還可以是圖片、音像等多媒體的載體,以便加深、擴大土家族文化的影響力。此外有關院校、學術、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可凝聚力量,或是承擔項目,或是建言獻策,或是建立民間文藝之鄉、民間文化保護基地、研究中心等等,提供支持。
教育保護。學校教育中,加大土家族民族文字推廣工作的力度,保證土家文化的傳承有載體。建立健全工作機構,解決土家文化進校園、師資隊伍缺乏的問題,學校教育應編制教材,開設民族文化相關課程,保證傳承工作落到實處。社會教育中,恢復土家民間文化空間,復生廟會、展覽會等民間文化活動。家庭教育中,口傳心授,利用收藏文物等傳承文化。
產業保護。利用會展、傳媒、影視、出版、游戲等傳統的或現代的產業進行,依托“土家族文化周” 和民間藝術比賽等活動,大力宣傳土家族文化,擴大當地的知名度,起到寓土家文化保護于生產、流通、消費的作用,使其不宥于學術的,社會的效益而凸顯其經濟的效益,也使非遺保護工作獲得來自自身的經濟力量。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注釋
①田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未來”,《新華文摘》,2010年23期 ,第110頁。
②③范道桂:“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與發展”,《民族藝術研究》,2009年3期 ,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