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存在階段性,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萌芽階段、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形成階段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熟階段。各個階段的主題均是對中國國情切合實際的反映,是對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成果的總結,同時又反過來指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中國化 階段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貫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理論的創新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順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先后圍繞“怎樣革命、怎樣向社會主義過渡、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和怎樣發展”等主題展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成功實踐,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論上正確地把握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階段的不同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階段性主題研究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播路徑出發,從萌芽階段、形成階段、成熟階段和發展階段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萌芽階段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對俄國十月革命的潛心研究來進行的。1919年10和11月,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這篇文章雖然只是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理論,但是也提出了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他認為社會的發展絕不能離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應該以人民群眾的發展為契機,進行全面社會化的革命運動。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積極宣傳下,“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在北京大學正式發起。其成員有鄧中夏、黃日葵、高君宇、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張國燾、瞿秋白等。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者,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他曾經說過“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尋找到把“精神變作實際的形式使合于現在需要的企圖”。①
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李大釗同志雖然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化的高度,但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他一直強調要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同時,強調中國實際情況下“階級斗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李大釗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要在對中國國情有深刻認識的前提下進行,并盡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吸收其他理論的合理成份,不固守成見,保持理論思維的開放性。
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萌芽階段,中國的革命者就認識到了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重要性,并通過“理論”化和“實際”化的方式進行了具體內容的思考和轉化。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形成階段
鄧小平曾經這樣評價毛澤東:“毛主席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列主義的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指出了中國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②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組織得更為深刻,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它們在立場,觀點,方法以及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和民族化。毛澤東思想不僅在內容上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了許多新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具有中國派和中國作風。例如毛澤東同志學習馬克思主義明確地反對了當時的“教條主義”思想。在學習的過程中毛澤東注重多思、多問,總結了當時社會的基本情況,并分析探索了中國革命必須要總結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同時,毛澤東這樣總結了自己學習馬列主義的經驗:“馬列主義的方法有三條,一是理論同實際相聯系,二是反對自發論,三是批評與自我批評。”③因此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毛澤東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原理,應用于當時的中國革命情況,取得了較大的革命成果。例如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這條基本革命戰斗理論就是在充分分析中國當時的國情,利用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群眾斗爭理論總結出來的。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在國民革命時期,毛澤東指出,農民群眾是中國共產黨最廣大和最忠實的同盟軍,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依循,同時,當時中國的革命發展現狀就是農村的根據地發展有利于通過農村來控制全國的革命力量。因此說,農村包圍城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有效實施,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運用的優化革命戰略。中國革命的勝利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有了實踐的依托,從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本形成,其理論精髓包括: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理論聯系實際。這些在之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發展進程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熟階段
鄧小平理論的具體實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熟階段。鄧小平最偉大的功績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找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不僅恢復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而且以獨創性的見解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他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從根本上打破了把計劃和市場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最終確定奠定了理論基礎。例如,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角度出發,市場化經濟理論的意義符合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理論、個人收入分配理論、宏觀控制理論等均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內容,而在我國開展市場競爭化的經濟模式,使得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共存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所有制模式的轉變,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效應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成熟階段,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方面,也表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要考慮到中國內部的精神文明建設情況,從精神建設方面更好地拓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政治實踐工作,要求全黨高度重視,因為黨內政治理論的提升和我國的政治前途以及政治命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就其本體而言,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先進的理論體系,是一種先進的文化形態,所以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和交匯。因此鄧小平指出要不斷地通過學習鞏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永葆黨的青春活力。
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發展的主題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這種潮流是不可逆轉的,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核心,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關鍵。這一理論是在充分認識和把握中國國情和世界格局的情況下提出的,它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有了基本的發展規律,就是不斷地以馬克思主義基本規律來規劃中國社會的發展,并在探索世界發展格局的前提下,做出與時俱進的中國發展前景規劃,這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熟的理論特征。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豐富和發展
“三個代表”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新成果。江澤民關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對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新形勢下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思路來講,它要求其要有發展的緊迫感,要立足于現實國情,著眼于我國發展前沿,不斷思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思路,以此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需求。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新理論。例如:在宏觀調控中,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從當前實際情況出發,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等綜合措施,并注意把握時機和力度,做到適時適度。進入新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已經進入了成熟和發展的階段,它必將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的理論支持。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存在階段性,各個階段的主題均是對中國國情切合實際的反映,是對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成果的總結,同時又反過來指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注釋
①《李大釗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6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45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