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律服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商業服務,其發展水平標志著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程度的高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進步對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當前法律服務行業呈現出諸多與發展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通過各種應對策略全方位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以促其健康有序發展,使其更加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將有利于促進社會整體和諧發展。
【關鍵詞】法律服務業 拓展 規范 發展趨勢
法律服務業的內涵與特征
法律服務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法律服務僅指律師向當事人提供有償的法律幫助活動。廣義的法津服務是指法律執業人員向當事人提供的一切法律幫助活動的總稱,包括訴訟的辯護與代理以及非訴訟代理、法律援助、提供公證等法律話動。
法律服務業是特殊的服務行業,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第一,服務性。立足于當下社會各階層的不同需求,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務。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服務對象是否滿意,是檢驗法律服務水平的根本標準。
第二,專業性。執業人員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為當事人提供某些專業性較強的法律服務,專業服務水平要求相對較高,非具有一定資歷的人員不能勝任。
第三,廣泛性。法律服務不僅行業眾多,而且每一行業自身的服務領域有待拓展,服務領域涉及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環節的法律事務。
法律服務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法律服務業以“人民滿意”為基準,努力開拓、規范服務,通過開展律師服務、公證服務、法律援助等各項法律事務,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發展與社會進步對法律服務需求的增長,當前法律服務行業呈現出諸多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使得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業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新的研究課題。
律師隊伍素質、服務質量尚需提高。律師行業是法治社會不可或缺的行業。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國際社會合作愈發密切,律師業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但是,就整體而言,我國律師隊伍綜合素質不夠理想、服務質量尚需提高。
第一,人才培養不對路,業務方式分散。部分律師學歷層次偏低,業務創新能力不足。從人才結構來看,青年律師的培養和現實需求不對接,律師中熟悉金融、公司策劃、知識產權保護、跨國反傾銷反壟斷、跨境貿易及國際并購等業務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極為缺乏。不少律師是中途改行,缺乏必要的經驗積累和職業應變能力。大多年長者缺乏開拓創新意識、服務方式單一,新出道的年輕人社會閱歷淺、人際關系不熟、業務方式分散,這也是當前律師業發展遭遇瓶頸的短板之一。
第二,服務結構不完善,業務領域狹窄。許多律師事務所規模較小,人員較少,業務非常分散,對高、中、低檔客戶挖掘不平衡,服務結構嚴重失衡。從行業領域來看,代理、咨詢、證明、調解等非訴事務已成為市場和社會公眾的需求,社會對律師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執業律師與律師事務所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業務領域狹窄,仍然局限于以訴訟業務為主,提供的法律服務主要是問題解決式服務,非訴業務僅限于法律顧問,而預防性及戰略性服務開拓少,缺乏深度和穿透力。
公證服務社會認知度不高,業務領域拓展不夠。近年來,公證服務機構立足市場和社會需求,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了許多工作,業務領域隨之不斷拓展。但從整體來看,由于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公證介入行政執法、重大經濟活動等方面的力度不大,服務覆蓋面還不夠寬闊,領域還不夠深入。
第一,服務方法簡單,社會認知度不高。在當前的公證服務中,當事人應當親自到公證處提出書面或口頭申請,提交材料,公證處出具公證書。這是一種典型的“守株待兔”式坐堂公證,服務方法簡單,宣傳平臺單一,是公證的社會認知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如此簡單的公證過程根本無法體現出公證的服務效能,更不能彰顯公證“預防糾紛、減少訴訟”的社會價值。在城市和中心城鎮,公證基本被公眾所了解,而在廣袤的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廣大農民群眾對公證制度知之甚少。公證的定位是非訴法律制度,缺乏廣泛深入的宣傳,無法與社會形成信息流通,廣大群眾難以對公證有所了解,加之公證業內缺乏服務“三農”意識,沒有積極主動開拓農村公證市場。
第二,政策支持缺位,業務領域不夠全面深入。當前,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除了城中村改造部分及城區周邊村莊,房管部門對農村房屋產權證書限制辦理。然而,涉及農村房屋買賣合同公證業務,房產證和土地證缺一不可,無形中流失了大量業務資源。當前,公證憑借“防訟息爭“的優勢功能走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招標、拍賣、收養、贈與、提存、遺囑等無所不及。然而在實際公證服務中,由公證處代表國家行使公證職能,按照市場規律和自律機制運行,進行非營利性服務活動。自主開展業務,獨立承擔責任。但一些當事人由于怕麻煩或受到監督而對公證服務無熱情導致公證業務無法全面深入開展。
法律援助服務工作面臨嚴重的困難和壓力。法律援助是國家設立的旨在保障經濟困難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救濟和保障制度,維護的是經濟困難公民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種種因素,我國的法律援助工作面臨嚴重的困難和壓力。
首先,社會援助組織嚴重缺乏,法律援助服務的政府主導性尚需加強。無論從法律援助服務的受案范圍還是主體與對象來看,法律援助服務應深入最廣大人民群眾及其生活的各個方面。《法律援助條例》第三條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為法律援助提供財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見,法律援助服務既是法律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國家及政府的責任。目前,我國還缺乏足夠的社會援助組織,更沒有充分的資金來源保障。沒有政府的主導,維持法律援助服務的有效運行是不現實的。
其次,基層法律服務力量薄弱,法律援助服務機構的管理體制不盡完善。當前我國基層法律服務力量薄弱,人員編制不足,難以滿足廣大法律援助申請人的需要,部分服務人員綜合素質較低,提供的服務尚不能使民眾滿意。由于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個別鄉鎮法律援助機構辦公條件極差,缺乏必要的交通、通訊設備。雖有無償服務的律師,卻無經費開展工作。不少法律援助服務機構的管理體制不盡完善,內部制度不健全,大局意識不強,缺乏凝聚力和開拓精神,根本不可能向規范化方向發展。
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業的對策
針對法律服務業的現狀與問題,為了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業,加快依法治國進程,筆者認為應采取并落實以下應對策略。
實施人才發展戰略,提高法律服務質量。法律服務業的競爭,關鍵是專業人才的競爭。只有不斷加強律師、公證員和法律援助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才能滿足法律服務市場的人才需求,保障法律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一是轉變觀念,努力學習先進的服務理念,探索和實踐適應新形勢的高水平的服務方式,培養靈活的職場應變能力,滿足社會多層次的法律服務需求,提高服務質量。二是更新用人機制。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服務所等人員進入,可公開招聘,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三是舉辦繼續教育培訓班,經常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素質和執業紀律教育,不斷提升法律服務水平。四是逐步形成政府、軍隊、企業等律師隊伍并存、相互配合、優勢互補的新局面,從而加快依法治國進程,為社會的整體和諧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全面提升公證服務能力和組織管理水平,深層次拓展服務領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公證機構應當不斷完善機構、規范執業、自律自強,全面提升公證服務能力和組織管理水平,健全公證人員的風格規范及人格魅力,打造一支“精通業務、公正誠信”的公證隊伍,實現向現代化、多元化、深層化公證服務領域的拓展,進一步推進公證服務工作的規范化建設。此外,完善獎懲機制,維護執業秩序,加強指導監督,為公證服務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證服務。
加大法律援助改革力度,完善新型的管理體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將辦案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不斷充實專職人員,加強法律援助隊伍建設,廣泛設立法律援助服務組織,適當擴大法律援助范圍和受益人群,滿足符合條件的法律援助申請人的需要。加強基層法律援助組織的內部管理和自律建設,完善監督與執業風險保障機制,促進基層法律服務自我發展與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應對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多元化,強化法律服務業的誠信建設,促進最廣大人民群眾對律師、公證和法律援助服務的認可度。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與行業管理相結合的雙層管理體制,在政府機關、司法機關與法律援助機構之間建立經常性的聯系協調機制,形成統一的法律援助體系,實現最大的效能,保障法律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當前,我國的法律服務業在其較為短暫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方興未艾。鑒于其關乎國計民生,針對其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必須全方位拓展和規范以促其健康有序發展,使其更加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促進社會整體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