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當前經濟低碳轉型的趨勢,傳統金融體系需要變革已有的制度和服務理念,以滿足低碳經濟發展的需求。文章剖析了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策略。
【關鍵詞】低碳經濟 碳金融 金融創新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個國家應用技術創新,采取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提倡低碳、生態、環保的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①。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發展“生態金融”和“碳金融”成為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潮流,必將導致我國金融業發生巨大的變革。
低碳經濟發展中金融創新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國金融機構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入,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也多次出臺措施,引導金融機構積極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我國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創新不足。
開發CDM項目融資困難。《京都議定書》的核心內容包含三個機制,即聯合執行機制、綠色開發機制和國際排放權交易。聯合執行機制(JI)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項目合作,將其中一個國家所實現的減排量轉讓給另一個國家,同時在轉讓方的配額上扣減相應的排放額度。綠色開發機制(CDM)的主要內容是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即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與發展中國家開展CDM項目合作,減少的碳排量屬于發達國家完成的議定書承諾。國際排放權交易(IET)是指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屬于供給方,交易的主要類型是基于CDM項目的交易。據統計,我國獲得的CDM項目占全球注冊CDM項目的34.7%。但由于“綠色金融”和“碳金融”傳入我國時間較短,企業對CDM項目認識不夠,缺乏開發動力,商業銀行也沒有充分意識到CDM項目蘊藏的巨大商機;另一方面,CDM項目審批過程比較復雜,開發周期也較長,導致CDM項目交易成本較大,因此,金融機構不愿向其融資。
缺乏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自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改進和加強節能環保領域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政府沒有繼續制訂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各個商業銀行內部既沒有制定專門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信貸優惠措施,也沒有對低碳經濟項目的貸款手段、貸款方式、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等制定具體的規定,更沒有建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貸款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評估管理辦法,從而影響金融機構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完善。我國在2008年相繼建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和其他一些地方環境交易所,廣東、山西和大連等也在積極建立能源類和環境類碳排放交易所,都在不斷初步探索構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現價段,我國只參與了CDM項目一級市場的交易,通過碳排放權交易所鼓勵企業自愿采取減排行動,還沒有在全國形成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在CDM項目二級市場和標準化的配額交易還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國沒有碳排放權定價的權利,使我國處于整個碳排放權交易產業鏈的最底端。這樣,國外投資機構在我國CDM項目一級市場以低價買入碳減排量,經過國際金融機構的二次包裝和開發,再以高價在CDM項目二級市場賣出,從中獲得高額利潤。同時,我國金融機構還未深入地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等碳金融業務,再加上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缺乏專業性的中介機構為碳排放權交易提供中介服務,使我國企業交易成本較高,不得不以低價賣給歐盟、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嚴重打擊了我國企業開發CDM項目的積極性。
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興業銀行在2006年5月與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署了《能效貸款合作協議》,成為與IFC一起開展能效貸款的首家國內銀行,并推出了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貸款模式、節能服務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資模式和碳金融模式等7種細分的節能減排、低碳經濟項目融資模式。緊接著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也相繼推出了二氧化碳掛鉤型本外幣理財產品和CDM項目碳交易融資配套掉期業務等金融創新產品。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陸續推出了一些支持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金融創新產品,但與國際大型商業銀行積極開展支持低碳經濟的金融創新活動相比,支持低碳經濟的創新明顯不足。
發展低碳經濟的金融支持創新策略
金融機構加大對CDM項目的融資力度。加大對CDM項目的融資力度,我國金融機構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對采用清潔生產工藝、環境污染低、資源消耗低的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對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高的新能源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引進先進技術、實施技術改造的CDM項目應該優先提供信貸支持;二是對不符合低碳經濟理念的項目貸款不予批準,對結構性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工業企業,以及技術落后、能耗高、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可以采取限制甚至停止發放貸款措施;三是加強稅收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與信貸政策的相互配合,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統一、和諧的金融支持環境。
建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激勵機制。“綠色金融”和“碳金融”業務主要涉及的能效改造項目多存在于“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但商業銀行在統計貸款投向時由于沒有專門的能效行業,因此,商業銀行把能效改造項目貸款統計進了“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但是,能效改造項目融資期限長、管理成本較高;另一方面,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進行嚴格限制,商業銀行在有限的信貸資源下,將選擇流動性更好、收益更豐厚的信貸項目。因此,需要中國人民銀行在制定“窗口指導”規模時,對能效改造項目貸款不計規模。同時,為了提高金融機構辦理低碳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建議對金融機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取得的收入給予稅收優惠。當然,中國人民銀行也要制定“綠色金融”和“碳金融”業務的指導意見,指導商業銀行為發展低碳經濟服務,確保低碳金融服務業務的規范化發展。
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機制。針對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急需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機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碳排放權期貨市場,使擁有碳排放權的企業在碳排放權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交易,規避風險;而不想在碳排放權期貨市場交易的企業可以與需求者進行現貨交易,由市場所在地的環保監管機構或者由其指定的專門機構作為供需雙方的中介,指導交易順利完成;二是建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標準與制度,使市場主體按照標準規范化進行碳交易;三是國家要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專業性的碳交易評估和咨詢中介機構,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尤其要鼓勵商業銀行開展評估、咨詢和擔保等碳金融中介業務,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碳排放權定價中爭取公正、公平的地位,從而提高我國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積極性。
積極開展金融產品和金融制度創新。一要積極探索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創新,開發出各種有利于資金融通的產品,應逐步開展碳掉期交易、碳套期保值交易、碳期貨交易、碳基金交易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創新;二是借鑒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的環境基金模式,建立多級國家或地方政府環境基金,如偏向與環境相關的產業投資基金、環境金融市場中的對沖基金等,用于支持低碳經濟項目和生態環境建設等;三是加強低碳經濟數據的綜合模型分析。在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方法上要加大創新力度,不僅使用金融數據相關分析和區域對比分析,而且還應加強對碳減排的經濟風險分析與節能減排對策研究。
結論
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發展模式上的具體體現。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創新機制,導致金融機構沒有充分發揮出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和促進作用。因此,必須結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對“綠色金融”和“碳金融”的需求,在綜合分析我國金融機構可承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構建適合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作者分別為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系講師,邵陽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和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項目編號分別為:2010YBA208,10C1201)
注釋
①付允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3期,第18~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