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共分為四編,分別為基礎編、機制編、結構—功能編與重構編。其中機制編主要研究各機制的傳統與現狀;結構—功能編主要研究各機制的結構與功能,并分析影響各種機制功能發揮的社會因素;重構編主要研究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注意協調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與宗教權威的關系。研究集中體現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發展、整合傳統與現代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關鍵詞】西部少數民族地區 糾紛解決機制 啟示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現狀
目前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相關的研究主要包含有關少數民族民間法的研究之中涉及到調解等糾紛解決制度的介紹;從歷史的緯度對傳統調解等糾紛解決機制的發展演變及其社會背景的嬗變因素進行梳理和分析;對不同糾紛解決機制的結構、功能進行描述和分析,旨在構建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立足現實社會,從法社會學的角度對國家司法、行政在民間基層的實踐進行描述和分析。①以上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有關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方式、過程的真實材料和理論分析;雖然大都立足歷史上的中國漢族地區,但我們研究對象—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比較落后,與外界相對隔絕、處于國家權力的末梢而傳統相對保留完整,因此,作為傳統糾紛解決機制宏觀背景的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對我們研究今天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之前學術界對民間法的研究主要體現為運用現代西方法律概念和范疇對習慣法規范本身進行注釋和解讀,應用典籍和文獻調查等方法,但是,它卻無法揭示民間法是如何實現它的目的和功能的,即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正義。我們的研究以民族地區“糾紛解決”為研究視角,通過對解紛機構(個人)、解紛程序、當事人的情況、其他參與人的狀況及其互動關系等方面作出立體和動態的法社會學式的描述,力圖通過“糾紛解決”這一習慣法的實踐過程揭示少數民族服膺的獨特的社會正義實現樣式。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共分為四編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糾紛解決機制研究共分為四編,分別為基礎編、機制編、結構—功能編與重構編。
基礎編。該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會調查(走訪、問卷),主要是對民族地區各類糾紛數量、糾紛類型、特點的統計;案例分析法,主要是對傳統糾紛解決方式運行做過程描繪;比較法是不同的民族傳統糾紛解決機制以及不同類型糾紛解決機制的比較。
機制編。該編主要研究各機制的傳統與現狀。“現代型”與“傳統型”糾紛解決機制的模式比較,主要是調查研究現代的、形式正義的訴訟機制在農村傳統社會遭遇的合法性障礙以及變革契機,并為其在整個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作用合理定位,為促進國家正式的司法制度在民族地區有效的貫徹落實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通過法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民族地區傳統糾紛解決機制,發掘適合當代少數民族地區民主化發展的、理性的、有效的非正式的制度和習俗,將其與正式的制度有機整合,實現“民間”與“官方”在司法制度構建上的一次互動與合作。法律的功能之一是實現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正義。然而對社會正義與穩定的理解和感知則是“語境”化的,這決定了其實現機制和程序又是具體和多元化的。
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和處理。一是對糾紛解決“儀式”的寓意解讀;二是作為解紛依據的民間法的表達,包括民間法的語言結構和意義系統;三是糾紛解決主體權威—世俗權威與宗教權威的基礎,包括糾紛解決者的權威來源、特點以及權威者解決糾紛的策略和技術;四是當事人、其他程序參加人及其他社會成員觀念、態度以及他們特殊的策略和技術—“武力炫耀”對糾紛解決的影響。五是傳統糾紛解決機制正當性之深層社會結構和文化根源的分析。通過分析,我們找到了少數民族服膺于這種獨特的社會正義與穩定的實現機制和程序的答案。
結構—功能編。該編主要研究各機制的結構與功能,并分析影響各種機制功能發揮的社會因素。
對基層法院、鄉鎮司法員、村委會調解、信訪等官方和半官方的基層糾紛解決機制的研究成為我們對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特色”糾紛解決機制的“參照系”。應當說,目前這些解紛機制更多的處于一種競爭關系而非互補、互動關系,因此,對有些民族地區基層法院門可落雀的現實困境以及背后制度障礙的分析恰可以反證傳統“特色”糾紛解決機制的“供不應求”的原因。在這種制度比較中,我們確定了兩個比較點,制度、程序的成本比較與人們對司法制度、程序正當性的法意識比較。八十年代以來,國家為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秩序的維護積極延伸國家權力的末梢,表現在增加基層官方與半官方的糾紛處理機構的設置。然而,九十年代以來,除基層警察組織之外,上述機構的功能逐漸式微,突出表現在基層派出法庭的撤并。除基層財政危機等因素以外,受地方主義影響,司法中立難保、不公甚至腐敗引發司法正當性信任危機也是法院利用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重構編。該編主要研究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構建,及“民間權威”型糾紛解決機制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良性互動。西部少數民族的各地方組織都注意協調與宗教權威的關系,努力探索一條既不允許宗教干預政治,又防止片面排斥宗教權威參與社會建設的新思路。②要處理好調解與審判的關系,堅決反對“零判決”。“能調則調,當判則判”。③
意義及啟示
探索構建適合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價值滲透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目前,大調解就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一種體現,是回應中國問題的一種制度創新。
對“傳統”的研究和“現代”的反思必然具有轉型期的“階段性”特點,轉型時期的中國制定法的功能在于多方面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無論民族“傳統”如何主張話語權力,從依法(主要是統一的國家法)治國的目標來看,其自身的正當性仍然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內予以證明,其始終面臨著與國家法的調適,而這些都需具體的制度與機制安排,否則民族法理論研究很難在操作層面上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我們研究的落腳點應當是如何整合一套功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價值相互滲透的多元糾紛解決系統。在此系統中,不同類型的糾紛解決機制因其結構和正當性基礎的差異而適用于不同類型的糾紛,因此,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常見糾紛進行合理的類型化整理與分析是我們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為不同的糾紛解決機制進行功能定位。我們認為,在此系統中,訴訟程序應當發揮核心輻射功能,我們反對僵化的“社會穩定”觀念和片面追求降低訴訟成本而無視訴訟程序正規化和審判標準“客觀化”的要求。除解決糾紛外,訴訟審判還應當承擔嚴格執行國家法律,為其他糾紛解決機制提供客觀規范標準的法制化任務,使當事人能在獲得合理預期的情況下真正理性地選擇糾紛解決方式,決定堅持或退讓。正式規范的訴訟程序不僅在審判結果上不斷地確認和創造規范的實體法律標準,而且通過規范的程序運行向民族社區的人們展示一種可供選擇的糾紛解決方式,這種方式是“現代的”而且也應當是“最終的”。國家的法制通過這個過程將在實體與程序上提升傳統的、半官方的、行政的糾紛解決機制的“現代”品質。
類似社會糾紛適用不同解決機制的原因在于某些社會生態因素影響力的差異。不同糾紛的性質和特點也要求多元化的糾紛解決體系。民間與國家的機制銜接、整合需要相互利用各自具有的不同“權力資源”,取長補短、相互支持。本研究集中體現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如何發展、整合傳統與現代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
注釋
①典型的著作有高其才: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謝暉、陳金釗:民間法,徐曉光:苗族習慣法的遺留、傳承及其現代轉型研究;曾代偉: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視角;張濟民:青海藏區部落習慣法資料集;海乃拉莫、曲木約質:涼山彝族習慣法案例集成,陳金全:西南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龍大軒:鄉土秩序與民間法律—羌族習慣法探析;[美]埃里克森: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柯恩:現代化前夕的中國調解;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日]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美]布萊克: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強世功:調解、法制與現代性以及法律是如何實踐的—一起鄉村民事調解案的分析;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喻中:鄉村司法的圖景—一個駐村干部的辦案方式述論;徐昕:糾紛解決與社會和諧叢書;趙旭東:權力與公正—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權威多元;[日]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等。
②王宏纓:“民族社會糾紛解決中宗教因素的實證分析”,《法學雜志》,2011年第7期,第99頁。
③蘇力:“關于能動司法與大調解”,《中國法學》,2010年第1期,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