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化時代東西方體育文化的未來發展有兩種不同的走向,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東西體育文化本質是異質共生的,然而二者在文化結構上具有同構性。借助于體育文化結構中的符號象征系統可以促成東西方體育的文化自覺,使兩種不同的體育文化可以在全球化進程中實現異質同構,構建起一個多元的世界體育文化新體系。
【關鍵詞】東西方體育文化 異質同構 全球化
“體育”一詞的起源及發展
“體育”一詞的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是指以身體活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教育方式,簡稱為體育。18世紀60年代,“體育”一詞正式出現在法國的報刊上。其最初產生是源自于“教育”一詞,指的是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專門領域。“體育”概念界定的演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體育”的概念也在不斷的豐富。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于20世紀初的清末,由我國東渡日本留學的學生口頭帶回。初傳入我國時,“體育”一詞也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專指身體的教育,與國際上對“體育”一詞的理解是一致的。隨后,對于“體育”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比較寬泛,是指一般的體育運動,比如體能鍛煉、體育競技、體育教育等方面;另外一種解釋僅僅指體育教育方面。近些年來,又有不少體育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根據當前體育發展的具體情況,紛紛對“體育”一詞作出了新的闡釋,比較趨于一致的解釋是:“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在這一定義里,人們把“身體活動”界定為體育的本質屬性,同時又指出了它歸屬為“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這樣定義就把體育從與其鄰近或相似的社會現象中區別出來。
但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并沒有停止,隨著社會的進步,其作為一種文化的形態不斷向前發展。體育文化定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文化是指人類體育運動本身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總和,它具體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道德、體育制度和體育的各種物質條件等;狹義的體育文化僅指體育運動的精神領域。關于體育文化的起源,自古以來眾說紛紜,集中表現為:勞動起源論、軍事起源論、游戲起源論、宗教起源論和教育起源論等。這些學說在一定程度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體育文化是人類在自我改造和演化的過程中,由動物本能通過勞動、游戲、教育以及其他合理的競爭方式逐步演化而形成的一種人類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其體育文化的差異
體育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是人類自我需求的特殊反映。其外在形式上直接表現為人類的身體形態、活動形式、運動技能,以及體育運動的場地、設施、器材等物質形態,而內在形式上則表現為與人類的社會屬性相關聯的價值觀念、情感體驗、道德標準、理想境界、民族意識、國家尊嚴等各具特色的社會意識形態。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體育文化同樣具有時代性、民族性、繼承性、社會性和差異性等特點。也即在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背景下,東西方體育文化亦存在差異。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集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愛俠義”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它們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持續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基于這三種文化要素,中國古代的圣賢們歷來提倡以靜修身,把靜作為修養身心習性的重要途徑。這一文化淵源,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的體育文化,其反映在體育文化上的表現為統一、中和、中庸,因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強調重在修養身心,具有封閉性、內向性和圓滿性的特征。
早期的西方文化形成了兩大支柱文化:一是以理性和智性為代表,追求自由、娛樂、秩序、美和尊嚴等生活價值觀念的古希臘理性精神;二是崇尚信仰的希伯來精神。在向現代西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以這兩大支柱文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西方文化充斥著自由與公正,紀律與約束,原罪與救贖,人文與理性等思想元素。這些元素是西方文化的基本構成要素,其反映在對西方體育文化的影響上,則表現為規則明確、競爭公平、尺度客觀、評價準確,促人勤奮進取等文化特征。總的來說,以中國體育文化為典型代表的東方體育文化強調的是“內意識”的養生健體能力,而西方體育文化則強調由外而內,即通過“外形”的改變從而達到改善人體“內環境”的能力。雖然東西方體育文化存在差異,但是在當代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二者應該互相借鑒,使兩種不同的教育和培養模式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在具體實踐中,不僅要培養出人們的強壯體魄,還要培養出人們的堅強性格,鍛煉人們的抗挫折能力,抗壓能力,使體育文化的內涵更好地得以發揮。
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異質同構
由于種種原因,東西方文化長期處于相對孤立,獨立發展的狀態,這就造就了東西方文化的異質性。東西方文化的異質性決定了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異質性,在對全球化進程中其具體表現為異質同構性。“異質同構”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這一理論強調在不同的領域內建立一種“同構”,引入到體育文化領域則是指讓不同性質的東西方體育文化在同一結構中達到融合的目的。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文化體系中的異質性,也為文化體系之間的互補提供了條件。也就是說,東西方體育文化雖然具有不同的特質,但彼此在其繼承和借鑒的對象之間還是可以建立“同構”的。這種異質同構性隨著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向前推進而被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西方體育文化借助現代傳播媒介的優勢,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傳播著西方體育文化的信息,不同地域的人們憑借現代傳媒手段能夠輕松與之接觸,并進一步了解以西方體育文化,從而使西方體育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與此同時,憑借現代媒介的傳播手段,西方體育文化正在逐漸將其潛在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大眾意識并影響大眾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東方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創造了不同的風土民情,創造了不同類型和不同形態的文化,同時也塑造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群體。大量的外來文化的表現形式的引進,為人們提供了很多新的選擇,從而使人們的生活形式更加多樣化。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民族文化,都與本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延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與本民族的地理環境、人中特點、風土人情、經濟條件、生產水平乃至和社會結構相適應。所以,盡管不同的地域所擁有的民族特色體育文化會因其生存環境的變遷而發生變化,但其作為一種經過歷史沉淀而逐漸形成的民族體育文化,不可能瞬間退出歷史舞臺,至少在一定的范圍內其個性仍會成為這些地區和國家的象征,并以其獨具一格的文化模式影響著世界。因此,我們可以說,異質同構的東西方文化能夠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融合,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是人類社會不斷努力實現的文化發展目標。
意義與啟示
從文化交流的視角來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同構,可以極大地滿足人際交往的需要,為人們提供更廣泛的交流機會和創造更多的發展條件。從表層技術層面到核心觀念層面,體育文化的交流都是雙向的交流過程,在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的前提下,欣賞文化的相似性,包容文化的相異性,“取長補短”,“揚長避短”,才更有利于東西方體育文化的共同繁榮發展。
文化的民族性的強弱取決于不同的文化生態環境,民族體育文化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個別性確保了各個民族體育文化的特色,而全球化就是將對各個民族體育文化的差異性、獨特性與個別性的文化特質和異質結構包容涵蓋,使其求同存異,相互融合,和諧發展。同時,文化的世界性趨勢越是加強,其民族性的特征也就表現得愈發明顯。當然,這種融合應該建立在以多元與認同為基礎之上的宏大的體育文化體系。
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是體育文化全球化發展的基礎,前者為后者提供了文化資源,同時,體育文化的全球化又將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展示自身魅力的舞臺。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惠互利。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世界各種文化交流的趨勢在不斷加強,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使得具有民族特色的經典文化項目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比如中國的太極拳運動,中國的武術,空竹秀等,一經推廣,便受到了西方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東西方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融合,這種融合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力量讓世界為之矚目,同時,我們也應該堅定東西方體育文化交流的信心和決心,讓世界體育文化的發展,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之下,朝著更完善,更和諧的方向發展,進而為增強世界人民的全面身體素質貢獻出巨大的力量,為人類體育文化的推進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