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歷史上,王朝、王室的興亡更替十分激烈。一個王室能夠長時期地延續下來是極其罕見的。而日本的天皇制作為王室的典型代表,自建國以來延續至今,天皇對于日本國民來說更是具有重大意義。文章著眼于日本天皇制得以延續的原因,從天皇的象征性地位、日本的社會結構、日本人的精神構造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日本天皇制 延續 原因 象征 縱式 嬌寵 報恩
“天皇制”這一詞語,最初是從德國的“君主制”翻譯而來。1922年,日本共產黨組織開始秘密地成立,以“廢除君主制”為口號。1932年的共產國際綱領規定,為了在日本實行共產主義革命,把日本的君主制比喻為沙俄制,即沙俄帝國的絕對君主制。在日本,把它譯為“天皇制”,日本權力機構的本質是天皇制和封建階級(寄生地主)同壟斷資本家的結合。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天皇制”一直是共產黨的用語,從明治后期到戰敗,使用“天皇制”這一表達被認為是反體制的,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直到現代以后,天皇制才逐漸被大眾傳媒所使用,演變為皇室、國體的意思。日本的天皇制自建國以來雖然有過動搖,但確實沒有斷絕過。在筆者看來,正是這種“沒有斷絕”,體現了日本的皇室特征及日本人的國民性。
天皇的象征性地位
自古以來,天皇一直被當做權力的工具。從王室擁有權力、統治國家的意義上來說,天皇家并不是連綿延續的。當時的掌權者利用天皇家,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為自己的存在增添權威。也正是因為天皇家一直以象征性存在,所以才能長時期地延續下來,可以說是天皇未曾掌握實權的間接證明。
從大化改新以后①,建武的中興暫作別論②,幾乎所有的時代,日本天皇家都未曾掌握過實權。特別是進入武家社會以后,權力的中心已明確地轉移到幕府。明治維新以后③,軍部掌握權力為所欲為,天皇被供奉為“現人神”,只是一個象征性的存在。日本人的祖先崇拜觀帶有濃厚的北方薩滿教色彩,認為神人同格、神人同系,神是人的祖先,人是神的子孫。他們相信日本是神國,天皇是天照大神萬世一系的后裔④。遵照古代的宗教信仰,日本人一直對天皇抱有特別的感情。天皇是神的子孫,日本國是受神的佑護的“神國思想”逐漸形成。
二戰前的近代天皇制國家是以天皇的絕對權威為中心展開的,但天皇本身并無實權,只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借神話及國家宗教將其神圣化,以此麻痹國民的良知,將大眾卷入侵略戰爭的漩渦。二戰結束后,天皇發表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關于建設新日本的詔書”,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否定了自身的神格,這就是有名的“人間宣言”。它是天皇皇權神授神話的的終結,對解放日本國民的思想具有劃時代意義。根據《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征,是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征”。所謂象征地位,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不言而喻,天皇是超脫于政治的存在,否則就無法成為國民統合的象征。歸根結底,天皇成為一種象征,成為日本國民精神上的偶像。在此以前,可以說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把天皇當作“象征”。所不同的只是在憲法制定以前,天皇是作為權力的傀儡的象征性存在,現在則是作為日本國、日本國民的統一象征而存在。
日本的社會結構
天皇制能以這樣的形式延續下來,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日本是傳統的縱向社會。日本社會是由身份的上下關系結成的,行動的原理也是由上而下的支配、服從的思想形成的。這一風俗使得天皇這一特殊的存在更加突出起來。
日本著名的社會學者中根千枝教授在其著作《縱式社會的人際關系》中,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對現代日本社會進行了分析。主要闡述了日本人的歸屬意識,認為歸屬意識使日本人在各自所處的場合建立起“縱式”人際關系,形成縱式集團。與建立在個人主義和契約精神基礎之上的歐美國家不同,日本社會強調“場合”,且“內”、“外”涇渭分明。無論是公司、學校還是其它社會團體,都按照一種序列關系形成上下級關系。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保持單一的從屬性的、明確的上下關系,形成一種沒有底邊的三角形縱式關系結構。置身于這種結構中,任何階層、個人都要絕對忠誠于上級,所有集團成員包括領導在內,都必須忠誠于集團的利益。這種“縱式”人際關系是維系集團成員向心力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說,統治的原理本來是“法”,這是理所當然的,但這在日本的社會里很難產生效果。把天皇換到法的位置上來進行統治,在抓住民心方面反而不會帶來多少效果。可以說是日本這種獨特的社會結構使得天皇制延續了下來。
日本人的精神構造
日本精神分析家土居健郎(著有《嬌寵的構造》)認為,“嬌寵(甘え)”不僅是理解日本人精神構造的關鍵詞,也是理解日本社會的關鍵詞。“嬌寵”心理,更直白地說,就是通過撒嬌來尋求與他人或事物間的“一體感”的心理。它的本質是幼兒心理,是一種尋求母子一體感的心理。
日本人將“嬌寵”理想化了,認為“嬌寵”主導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的世界,而將這種思想予以制度化的則是天皇制。天皇的身份,是一種包括國政在內的所有事情都由其身邊的其他人一手承擔的身份。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天皇的存在完全依賴于周圍人,但在身份上周圍的所有人都從屬于天皇。若從依賴程度看,天皇對周圍人的依賴宛若嬰兒一般,但身份上天皇則至高無上。這就表明,幼兒的依賴性在日本是受尊重的。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著有《菊與刀》)也指出:“日本社會,賦予了老人和小孩最大的自由和隨心所欲”。不僅僅是天皇,事實上日本社會所有的處于上位者,都得到周圍人的全力擁護。日本人的義理人情、報恩思想以及所謂的“大和魂”(日本精神),無不體現了相同的原則。
現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天皇制早已崩潰。于是,所謂無秩序的“嬌寵”泛濫世間,隨著“嬌寵”意識對日本人精神生活方方面面的滲透,“小天皇”現象隨處可見。這是由于日本人完全按照“內”、“外”這種基準來行動,缺乏自由意識及超越個人或不同集團之上的公共(Public)精神所導致的。
日本人的報恩思想
魯思·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一書中這樣說到:“日本人認為,自己一生最大的恩人就是他的上級。如果得不到天皇的恩典則更無幸福可言……”“恩”這個詞在日語中主要表示一個人所負的所有從大到小的債務、義務的意思。它有多種用法,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表示一個人承擔的最大的負重、債務、恩惠。人們一般是從長輩或上級那里受恩,如果是從自己生活圈外的陌生人那里受恩,會使他們產生卑微感。當日本人說“我受某人之恩”時,隱含的意思是說“我對某人有義務”,因此他們把這位債主、施恩者稱作“恩人”。日本人的報恩思想是非常強烈的。對他們來說,報恩不是在一些緊要關頭如兩國間宣戰或父母病危的時候才凸顯出來的,而是一種時刻籠罩在心頭、無法抹去的責任感。“報恩”這種行為按不同的規則可以分為很多種,但每種恩情都是無論過了多長時間、或是做了多少努力都無法還清的。對于那種永世難報的恩情,日本人稱之為“義務”,認為人們永遠連那份恩情的萬分之一都無法回報。這種恩情僅限于兩類:一類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孝”;另一類是報答天皇的栽培之恩,即“忠”。二者都是強制性的,是任何人都必須履行的義務。
當人們受到最好最大的恩情,也就是通常說的“皇恩”時,“恩”實則蘊涵了一種無限忠誠的意思。天皇的恩情,每個人都必須以無比感激的心情來接受。日本人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就是他那個生活圈內的最高上級。在不同時代,這個最高的統治人物有所不同,可以是各地的地頭,可以是封建領主或將軍大名,現在則是天皇。然而最重要的,不在于誰是最高上級,而在于幾百年來“不忘恩情”這種習性在日本人心中的至高地位。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集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一切偏愛都增加了對“皇恩”的感情。戰爭時期,以天皇名義發給前線部隊的每一支香煙都強調每個士兵所領受的“皇恩”。在他們看來,神風敢死隊一系列自殺式的撞機還有為守衛太平洋上島嶼而捐軀也是在報答浩蕩無邊的皇恩。
綜上所述,天皇制的延續是與各種各樣的因素、形態相關,不能簡單地得出天皇制適合日本社會的結論。而把天皇看做國民統合之中心的觀念之所以在日本民眾中那么根深蒂固,是因為自古以來的傳統和權威,再加上天皇對于政局的變動來說事實上是一種超然性存在的緣故。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注釋
①大化改新:日本始于大化元年(645年)的古代政治改革,建立以律令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②建武的中興:1363年后,醍醐天皇打倒鐮倉幕府,復活天皇親政。第二年改為建武,但很快遭到足利尊氏的反對,天皇逃離京都,形成南北朝。
③明治維新:日本的政治變革。從19世紀后半葉江戶時代幕藩體制崩潰開始,到明治新政府建立近代統一國家為止。是近代日本的開端。
④天照大神:伊奘諾尊的女兒。高天原的主神。日本皇室的祖神。被敬為日神,供奉在伊勢的皇大神宮,成為皇室崇敬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