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高等教育堅持“立身、置產、昌業”的教育政策觀,把人才培養與推動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重視教育投資,重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為產業發展與富國強民培養了大量合格人才。在實踐中創造了很多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 人才培養 產業發展
“立身、置產、昌業”的日本現代教育政策觀
日本的現代教育起源于明治維新。早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就把發展產業和培養人才作為實現國強民富的重要途徑。以日本的《置產興業政策》(industry-promotion policy)為標志,日本全面開啟現代產業發展序幕,同時也開始進行大量的人力資本投資。明治四年(1871)日本文部省初創,同年《學制》公布,《學制序文》中明確提出“立身、置產、昌業”的教育政策觀。這種教育政策觀基本上確定了日本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目標,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立身。教育的第一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具有安身立命的本領。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新式教育興起,開始向西方學習、追求富民強國的新途徑,重視教育的實用性,重視對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日本政府認識到,要強國必須富民,要富民必須使民有創造財富的立身本領,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徑,提高國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源于明治維新教育發展的需求,日本全面開啟了現代教育的大幕,日本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也自此崛起。
第二,置產。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發展起來,是源于其服務社會需求職能。明治維新的一系列發展戰略造就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這需要學校教育體系迅速發展,服務于日本的富民強國政策。日本政府通過對西方國家的考察認識到,如果日本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要實現富民強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唯有發展新興的工商業才能使日本擺脫貧窮落后的困境。因此,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置產”能力,即提高國民發展產業的能力,通過發展教育培養更多的實業人才,以推動日本產業的發展,實現日本富民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三,昌業。富國強民,需要大力發展產業,產業昌盛才能國富民強,因此教育的目標導向十分明確,要旗幟鮮明地利于產業發展和興旺。為了“昌業”,意味著教育應該服從和服務于產業發展,培養大量適合于產業發展的人才,不僅有產業管理人才、經營人才,還應該有更多的各類技術人才,包括各類專家、工程師、技術員,等等。同時意味著教育的模式和教學的內容應隨著產業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使培養的人才服務于產業發展的需要。
正是“立身、置產、昌業”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日本才實現了明治維新的成功和二戰后的經濟崛起。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經驗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重視教育投資,把發展素質教育與實業教育有機統一起來,為產業發展和富民強國培養人才。日本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就開始重視加大教育投資,創辦新學,發展有助于“立身、置產、昌業”的現代高等教育。早在明治六年(1873),便開始全面推行新學制。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開始,日本全面推行免除學費的四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全民基礎素質教育的同時,日本十分重視為產業發展培養急需人才。①隨著實業教育的發展,創辦高等教育機構被提上議事日程,1877年日本第一所大學—東京帝國大學就是這個時候創建的,開啟了日本現代高等教育的最初時代,標志著日本通過高等教育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人才的開始。1899年,日本《實業學校令》頒布,技藝學校統稱為“實業學校”。1903年,《專科學校令》頒布,專科學校的法律地位明確,專科學校穩步發展起來。1910年,日本有3所帝國大學、79所專科學校,專科學校占據高等教育的主流地位。并且日本已有幾所帝國大學可與西方各國高水平大學比肩。②
其次,重視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以便于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人才。在日本早期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中,有些大學或專科學校就是企業創辦的,開啟了日本高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早期路徑。隨著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緊迫性,更加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為適應這一要求,日本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例如在1996年日本政府頒發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把高校與企業合作作為日本基本國策之一。再次,注重經濟結構變化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適應經濟結構變化和促進經濟發展而培養亟需人才,為有效促進產業乃至整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做出貢獻。如日本于1955年推出《經濟自立五年計劃》,1957年推出《新長期經濟計劃》,1960年推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1961年推出《農業基本法》等政策,這些戰略政策的推出,要求放棄傳統農業的政策,釋放第一產業中的富裕勞動力,轉移到其他產業中,迅速構筑高度產業化、工業立國的日本,其結果是日本社會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結構變化,以農林漁業為中心的傳統第一產業的從業者銳減,而新興的工業領域則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識的人才。為適應這一經濟發展形勢的需要,日本的高等教育加速發展,大學的入學率從1950年的10.1%上升到1970年的23.6%,培養了大量礦產業、制造業、加工業所需要的人才;1990年之后,日本信息產業、金融業等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需要大量掌握信息技術、金融知識的人才,為了適應這種需要,日本不僅加大這方面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的規模也得到了進一步擴張,高等教育升學率達到4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日本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日本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以下啟示。
第一,高等教育只有適應產業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已得到了迅速發展。截至2009年底,我國在校大學生已達2144.65萬人,2011年大學畢業生已達660萬人,僅畢業生這一數據,已是2000年的6倍。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如此之快,既是經濟發展所推動,也是與經濟高速發展的需求基本相適應的。進一步分析,在這種基本適應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人才需求,目前很多企業出現了招工難、招技術性的高端人才更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大學生畢業生、甚至碩士和博士找工作難的局面。據麥可思(MYCOS)公司《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09年我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86.6%,這意味著有80萬左右的大學生在畢業半年后還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人力資源的浪費。這其中雖然有很多原因,但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學生的知識結構不適應產業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為了降低高校人才資源的浪費程度,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在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二,產業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人才需求,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發展的良機。高等教育部門要抓住這一良機,自覺地通過適應產業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來謀求自身發展。近10年,我國高等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重要的原因也是由于新興產業的崛起、經濟的高速發展所拉動。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幾乎以兩位數的速度高速增長,一方面,國家財政和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經費支持;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出現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也為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
第三,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要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在當前情況下要求高校關注我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用實業家的眼光來辦高等教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面臨著全面的經濟結構調整。這種調整不僅僅意味著我國正由農業大國走向工業大國;還意味著我國經濟的全面轉型,第二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進一步提升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信息產業、金融保險業等現代服務業。從目前我國現有的人力資源結構看,從事傳統農業的非技能勞動力過剩,而從事現代農業的人才后備不足;從事新興制造業的人力資源不足,特別是從事信息產業、金融保險業等現代服務業的高端人才資源非常短缺。面對人才市場需求的這種變化,我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這種需求變化做出回應。唯有如此,我國高等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當前我國產業發展需求、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借我國這輪產業結構調整的東風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JKGHAB-0074)
注釋
①日本文部省:《學制百二十年史》,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
②[日]天野郁夫:《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陳武元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5~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