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音樂劇市場大量地引進外國音樂劇,對于海外劇目進行適當的改編,使其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迎合國內觀眾的欣賞習慣,但中國的市場不能永遠只為別人的碼頭買單。只有將原創進行到底,開辟我們的市場,才能擺脫西方音樂劇的沖擊,使本土音樂劇走出特色。
【關鍵詞】意大利音樂劇 中國原創音樂劇 市場走向
音樂劇在歐美,有如戲曲在20世紀前的中國,是最為流行最為大眾的綜合戲劇形態,相應的音樂劇理論也相對完備。從1977年中央戲劇學院排演百老匯名劇《西區故事》開始,為數不多的幾大藝術院校開設了音樂劇專業。當前國內音樂劇大都以美國百老匯經典和法國優秀音樂劇作品為排演對象,而對意大利音樂劇的研究,國內音樂劇人士還尚未介入。
比之于美國和法國,意大利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與中國人要相近些。我們甚至發現,劇中意大利人的有些生活細節與中國東南地區的人們巧妙相合。比如小鎮姑娘聽見有人打噴嚏便會下意識地說一句“長命百歲”,就與江西的一些鄉鎮婦女習慣相同;而坐船飄離家鄉前,總不忘帶上保護神的圣像,又與漂泊到新加坡的福建漁民總要帶上家鄉的土地公情愫一致。因此筆者想通過排練一部成功的意大利音樂劇作品,來探究音樂劇的教學方式和創作方法,通過劇本翻譯、分析,再到舞臺呈現過程,研究中國音樂劇觀眾審美方式的內在需求。
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現狀
中國音樂劇事業已經發展了20多年,從最初的《芳草心》到《日出》、《愛上鄧麗君》,中國音樂劇步履為艱地向前邁進著,同時也有一大批的音樂劇愛好者和志愿者參與到它的推廣和教學中?,F在,中國音樂劇市場大量地引進外國音樂劇,對于海外劇目進行適當的改編,使其融入更多的中國元素,迎合國內觀眾的欣賞習慣,中文版《媽媽咪呀》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中國的市場不能永遠只為別人的碼頭買單,只有將原創進行到底,開辟我們的市場,才能擺脫西方音樂劇的沖擊,使本土音樂劇走出特色。
伴隨著外來經典音樂劇的紛紛引進,音樂劇的形象也獲得了清晰的呈現。音樂劇不僅作為一門舞臺藝術,也作為一個產業進入了視野。為何原創音樂劇的反響不佳,為何與引進的經典名劇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可能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觀眾的心理分析?,F在國內還沒有固定的音樂劇觀眾。即便有,大多數受海派氣象的影響,對本土原創的音樂劇卻沒有太強的認同感,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劇本和音樂的創作沒有考慮到觀眾內在審美的需求。加之早期外國音樂劇無論是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比中國本土音樂劇發展成熟,能夠使觀眾更快的接受和認可,也造成了觀眾在心理上的認可差距。
其次是高票價的阻礙。淺利慶太說,“票價過高,贈票太多”是制約音樂劇在中國發展的“瓶頸”之一。讓我們看一下近幾年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票價表:
在日本看一部音樂劇只需要一般工資的1/20,可在國內卻幾乎要耗盡了一個月的工資。盡管這兩年音樂劇票價在逐年下降,尤其是中文版的《媽媽咪呀》,最高票價880元,最低只有99元,在展開滬上的第二輪演出時更是從上一輪的99元降至80元,還特地為廣大學生預留一部分80元的演出票,降低票價的同時還在潛移默化地培養音樂劇觀眾。但是培養市場僅靠一部戲怕是遠遠不夠的。
然后是專業演員的培養及佳作匱乏。在意大利、英國、百老匯每天都有劇目上演,演員工會不停地發布各種招聘公告,從而使得演員可以不停地參加各種面試,使其獲得演出機會。而在中國,大多數的中國原創音樂劇都是國有院團計劃性投入,又或者是民間機構在沒有確切的了解市場的基礎上盲目追求大投資、明星班底。更有甚者是用電聲伴奏的戲曲作品、只加了簡單的換場或舞蹈的話劇作品,就把自己歸入音樂劇。而編劇大都是話劇、電視劇以及戲曲編劇跨行客串,這完全違背了創作規律。
中國原創音樂劇是先從“商”還是先從“藝”
音樂劇制作人麥金托什曾說過,他制作音樂劇的出發點在于是否感動了自己,是否為劇本流了淚,而不是是否賺得盆滿缽滿。其實,當一部作品感動了人,獲得回報也是必然的。而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及其美學方法為探討中國原創音樂劇在市場語境下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一個理論支點。藝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生產活動,藝術家就是生產者,藝術作品是產品和商品,觀眾是消費者,他們之間構成著一定的藝術生產關系。因此當音樂劇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流通領域,必定會受到市場價值規律的引導和制約,那么,運用相應的技術、管理和經營策略使音樂劇的審美價值轉化為相應的市場交換價值就成為理論邏輯的必然。
但不同于歐洲音樂劇擁有成熟的經營與管理機制,我國音樂劇還處于發展階段,市場機構還不成熟,沒有一套完善的商業操作體系。要想使得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實現雙贏,還是要從音樂劇的創作出發。只有擁有了好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商,從而獲得資金投資與更好的創作,實現一個良性循環,使中國音樂劇在蓬勃發展的文化市場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策略
文化市場營銷的目的就是要盡力將文化藝術品推向觀眾,或者將觀眾帶至文化藝術品面前,但最終要的還是藝術品自身的品質。對于音樂劇,想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先要從劇本的創作開始,其次便是消費者。要充分地了解消費者,并不斷地拓展觀眾,了解的人多了,感興趣的人多了,自然就不擔心票房了。
一是,結合西方音樂劇,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劇。著名戲劇家徐曉鐘認為,目前我國音樂劇處于不能令人滿意的徘徊階段,在歌詞、編舞、音樂、戲劇性上都很弱?,F在我們最需要的是借鑒。而中文版《媽媽咪呀》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中文版《媽媽咪呀》實現了從過去單純的引進到購買版權進行中文版制作的產業跨越,制作、演員培訓、衍生產品開發等環節也都齊頭并進,并在整部劇中加入很多有著中國特色的元素。
在引進歐美經典音樂劇劇目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被我們吸納的藝術元素給以時尚化處理,嘗試運用于當代音樂劇的創演實踐中,把音樂劇這種外來的綜合舞臺戲劇樣式充分本土化,從而使其能夠成為為中國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型劇場藝術。
二是,實現音樂劇觀眾的拓展。對于所有的藝術,欣賞者也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于中國原創音樂劇,觀眾的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百老匯著名制作人杰里·弗蘭克爾認為“口碑自然會帶來票房”,因此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觀眾也是中國市場的一大重要課題。“四季”劇團的經驗就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們有大量的劇目儲備,可以在不斷的演出過程中擁有自己的“四季”會員,發展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觀眾群,而且還通過面向少年兒童免費在全國巡演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品牌,他們認為這些兒童在十幾年后的將來就是帶著自己孩子掏錢買票的觀眾。當然我們還可以尋找多種途徑來拓展觀眾群體,首先我們可以先著重發展一些小劇場形式的音樂劇演出,這樣的演出成本較低,觀眾也容易組織,從而培養我們自己音樂劇的基本觀眾。其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宣傳形式來潛移默化地培養一些音樂劇觀眾,比如組織參觀音樂劇的后臺制作從而使觀眾對音樂劇產生一定的了解;與劇場合作對音樂劇的票價進行調整,門檻低了,觀眾自然會增多;長期開展普及講座,向普通觀眾普及音樂劇知識,提升觀眾的藝術鑒賞力;針對不同的觀眾群制作不同的宣傳政策。宣傳到位了,潛在市場擴大了,目標市場就會相應擴展。此外,可以借鑒國外的“半價亭”(TKTS)折扣票,半價供應當天劇場未售完的戲票。這種方式,不僅幫劇院處理掉了剩余的門票,也給觀眾提供了更多看戲的機會,有助于觀眾群的拓展。
三是,實現音樂劇藝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音樂劇從誕生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商業性,音樂劇《金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該劇是由成都市文化主管部門聯合成都文化、廣電、報業各部門,匯聚國內頂尖的創作力量,根據成都近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金沙遺址”為背景而創作的一個大型音樂劇,成為了一個代表成都本土文化的“文化名片”。該劇將音樂劇同旅游業、影視音像制作等相關產業密切結合,形成了一條貫穿音樂劇表演、音像制品、仿古服裝、文物仿制品、劇場經營、演員培育等為一體的產業鏈,真正地實現了商業和藝術的雙贏。因此,中國原創音樂劇如果能在善用商業“巨獸”的同時,堅持自己對于音樂劇的清醒、專注與投入;在遵循舞臺藝術規律的前提下,處理好商業與藝術之間的比重、作品和觀眾之間的契合度,不被商業運作的利益訴求所迷惑,做到商業元素和藝術元素的平衡,同時滿足觀眾的娛樂和藝術需求,就能吸引觀眾走進劇院。因此,中國原創音樂劇要想發展壯大,虛心學習市場經營、實現產品與商業的完美結合也是極其重要的。
(作者為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音樂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