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是蘇聯文化與外交改革的重要內容。迅速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是赫魯曉夫時期外交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對外“文化進攻”是蘇聯國際戰略的重要方針。在改革的背景下,蘇聯的對外文化交流為樹立蘇聯的國際形象、促進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友好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同時,蘇聯對外文化交流也存在著某些障礙。
【關鍵詞】蘇聯 文化改革 對外文化交流 外交策略
蘇聯的對外文化交流
調整外交策略。赫魯曉夫執政后(20世紀50年代初)對蘇聯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黨內生活以及對外政策等實行全面的改革。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以后,蘇聯需要一個和平建設的國際環境,同時,為了避免同美國發生核戰爭,蘇聯需要與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一種不會導致戰爭的長期關系①,因此,1953年初蘇聯對美國和西方國家表示出和平共處和建立正常國際關系的姿態②。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1956年2月14日)重新評估了世界力量的對比,并放棄了“戰爭不可避免”論,從而確定了蘇聯對外政策新的指導原則。赫魯曉夫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的“三和”路線被作為該時期蘇共對外戰略的理論綱領③。按照赫魯曉夫“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戰略構想,蘇共中央調整了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外交策略,并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蘇聯對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想得到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進一步加強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提高蘇聯的國際威望,使西方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成就,支持蘇聯的社會主義文化,視蘇聯為世界進步、精神、啟蒙和人道主義的中心④。這一時期蘇聯外交策略的調整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對于建立和平的國際環境,改變俄羅斯文化的封閉狀態,促進世界各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起到了推動作用。
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蘇聯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開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葉,蘇共中央委員會通過的一系列對外文化交流的決議,如,決定開展和擴大同意大利(1954年2月3日)、法國(1955年7月)和英國(1955年8月)文化交流的決議;蘇聯部長會議(1955年3月)和蘇共中央委員會(1956年1月)通過的恢復國外旅游活動的決議⑤。此后,蘇聯的對外文化交流出現了新局面。特別是1958年蘇聯與美國正式簽訂了文化交流協議,促使兩國在學術、信息、科技、藝術和電影等文化領域以及體育和旅游等方面開展交流,由此,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出現了日益繁榮的態勢。在影視界,蘇聯放映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以及亞洲和東歐國家的電影,并舉辦影視藝術節,放映外國影片的數量亦呈上升態勢,如,1955年達63部,而1958年則高達113部⑥。另外,1956年前,蘇聯影片曾在59個國家上映,德國、法國和伊朗等國以及東歐和亞洲曾舉辦蘇聯電影節,同時蘇聯影片也曾參加戛納、愛丁堡、威尼斯和洛迦諾等電影節,并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蘇聯影片遠銷世界各地。在藝術界,蘇聯與西方國家開展文化交流的同時,也沖破蘇美的“鐵幕”關系開展與美國的文化交流。1955年至1956年,蘇聯音樂家吉列爾斯、奧伊斯特拉赫和羅斯特羅波維奇等在美國進行巡回演出⑦。
對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與意義。第一,有利于國際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發展。蘇聯對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打開蘇聯的國門,引入國外優秀的文化藝術成果,使蘇聯文化藝術界有機會接觸到國外先進的音樂、繪畫和文學藝術等創作信息,了解國外文化藝術的發展動態,有利于促進蘇聯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蘇聯的民族文化藝術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腳,為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蘇聯民族文化藝術,開展世界各民族文化藝術的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國際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促進世界和平事業的發展。二戰結束后,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和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立對國際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脅。蘇共二十大后,蘇美文化交流協議的簽訂為雙方相互滲透思想提供了合法的渠道,而文化交流是這種合法渠道的溝通工具。對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擴大和加強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相互聯系和了解,有利于緩和國際緊張局勢,逐步緩解和結束冷戰局面,有利于促進世界各民族的團結,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積極意義。
影響蘇聯對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蘇美“冷戰”和意識形態對立。由于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存在著根本的矛盾和沖突,美國政府一直對布爾什維克政權采取否定和敵視的態度,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原則性分歧始終是困擾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雙邊關系的癥結所在。二戰結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兩大陣營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都處于對抗狀態。“冷戰”的格局與“鐵幕”的嚴實性是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礙,而美國對蘇聯采取的敵視和遏制政策對蘇聯的對外文化交流產生重大影響。美國《1952年移民和國籍法》強制性規定,來自共產黨國家的非官方人士入境美國必須留下指紋。由于該條款,蘇聯取消了學生編輯代表團訪問美國的計劃,蘇聯認為這種做法無異于把學生等同于罪犯⑧。從1953到1954年底,至少有101名美國的非官方人士獲準進入蘇聯,而美國由于極端戒備“共產黨滲透”嚴格限制簽證,這一時期訪問美國的蘇聯非官方人士僅有33名⑨。
《世界版權公約》?!妒澜绨鏅喙s》是國際性的著作權公約,1952年9月締約國在日內瓦簽訂,1971年7月在巴黎修訂。該公約的各成員國承允對文學、科學和藝術作品版權提供充分有效的保護,并要求成員國必須保護四項經濟權利:復制權、公演權、廣播權以及翻譯權。由于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沒有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組織,因此,在對外文化交流工作中對于某些作家的作品版權和經濟權利等相關問題的處理缺乏法律依據,其中涉及到的典型問題是外國作家在蘇聯境內發表和出版作品的版權和稿酬問題。直至1973年蘇聯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組織后,外國作家在蘇聯出版作品的版權和稿酬等問題才最終得到解決。
蘇聯的對外文化政策。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開展使蘇聯藝術家獲得了更多的出國機會,但是,蘇聯對國際交流活動的舉辦以及出國人員的條件有嚴格限制,能否出國最終取決于中央委員會對出國候選人個人履歷和政治背景的審查情況。另外,蘇聯官方極力壓縮對外文化交流的經費,特別是用于國際文化交流的外匯資金,雖然在1955年至1956年蘇聯擁有足夠的對外文化交流資金,然而頻繁的出國活動也被認為是“不合適的”。例如,蘇聯著名鋼琴家С.Т里赫特被邀請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而去英國的邀請(1956年11月)未獲批準,原因是只允許去人民民主國家,禁止去資本主義國家;表演藝術家奧伊斯特拉赫被邀請參加1956年12月在美國紐約舉辦的世界著名表演藝術家音樂大會未獲批準,原因是奧伊斯特拉赫于1956年1月已經去了美國,而且在一年之內他先后去了13個國家。
結論
蘇共二十大后,隨著文化和外交政策的改革和調整,蘇聯的對外文化交流逐步呈現出發展和繁榮的態勢。迅速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是赫魯曉夫時期外交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該時期蘇聯國際戰略的重要方針是對外“文化進攻”。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加強了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相互聯系,緩和了東西方的冷戰局面,為提高蘇聯的國際威望、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國家的政治對話、政治接觸和維護世界和平奠定了基礎。但是,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仍然存在著嚴重的障礙,主要體現在蘇聯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鐵幕關系、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蘇聯的對外文化政策等,這些因素的存在對蘇聯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注釋
①Oseph Nogee and Robert Donaldson, Soviet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e WarII, 3rd Edition, New York, 1988, p.30.
②劉同舜,姚椿齡:《戰后世界歷史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5~217頁。
③David Dallin, Soviet Foreign Policy after Stalin, Philadelphia, 1961, p322.
④路紅霞:“冷戰期間美蘇文化交流研究綜述”,《滄?!罚?009年第5期,第152~153頁。
⑤РГАНИ.Ф.5.Оп.30.Д.70.Л.110-112, РГАНИ .Оп.36.Д.19.Л.2.
⑥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комиссии ЦК КПСС 1958-1964 .Документы .С.186.
⑦吳克禮:《當代俄羅斯社會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67頁。
⑧⑨郭又新:“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冷戰宣傳攻勢”,《俄羅斯研究》,2007年第2期,第8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