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保護與開發利用為基礎,彼此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賦予有形文化遺產以靈魂,有形文化遺產則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可依托的載體和展示的平臺。
【關鍵詞】有形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 載體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人類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自然及人為因素都會造成文化遺產的破壞,特別基于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質,文化遺產往往因為不受關注、無法吸引大眾的目光而面臨漸漸自行消亡的危機。
有形文化遺產指有形的具有歷史、藝術或科學的突出價值的人類文化遺存;無形文化遺產也即一般意義上所稱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大致可分為語言與口頭文學、表演、技藝、儀式習俗等四個類型。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概念上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二者以保護與開發利用為基礎,彼此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
有形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的載體作用
在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價值未被人們正確認識、理解和利用之前,文化遺產并不能自行轉變為可以為人類生活服務的文化資源。這就需要存在一個對文化遺產內涵進行闡釋的過程。只有通過相關文化遺產工作者及機構的努力,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記錄整理和深入研究,才有可能使文化遺產走進大眾視野,才能夠真正使人們從中獲益,從而在現代社會實現自身的文化遺產價值。
我們對有形文化遺產進行概念考察可知,有形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和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我國對于文化遺產的研究及利用增長期主要集中在有形文化遺產方面,然而伴隨著世界范圍內文化遺產事業的理論及實踐的不斷發展,大眾的眼光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諸如語言與口頭文學、表演、技藝、儀式習俗等類別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因其具有一定的非物質化、非有形化的特點,這就使得其保護和利用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才能夠實現。
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概念上有著密切聯系。有形(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載體的體現形式上存在著不同,而二者所反映出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則存在著統一性且相互影響與作用,因而不可分割。從開發利用的途徑來看,對有形文化遺產應從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的角度出發,把有形的物質承載和無形的精神文化承載加以結合。當我們對有形文化遺產的內涵和精髓進行深入挖掘的時候,往往可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內涵、文化承載上找到共通點。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獨特文化承載意義、豐富多樣的表達形式和能夠傳承千百年所體現出的生命力,也需要一定的載體、途徑或展示平臺使大眾所認識,從而發揮更大的價值。因而在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具體實踐中,有形文化遺產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可依托的載體和展示的平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可以賦予有形文化遺產以靈魂,使其重新活過來,變得有聲有色。
文化遺產管理領域內的相關案例考察
有形文化遺產的典型—文廟及其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領域的狀況。文廟(或稱孔廟)是以祭祀孔子為主要功能的廟宇。伴隨著孔子地位及儒家學說地位的不斷提升,文廟從一種單純的祭祀孔子的紀念性建筑,逐漸成為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狀況的一種物化體現,成為了留存至今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淵源的集中載體。
文廟作為一種中國古代建筑形式,可將其整體納入有形文化遺產范疇。但文廟本身還包含有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為祭孔典禮。祭孔樂舞和儀式是伴隨文廟傳統祭祀功能延續千百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近年來,隨著珍視傳統、回歸傳統熱潮的興起,全國各地文廟有很多陸續恢復了傳統祭孔典禮,目前也有相當多地區已經將當地文廟的祭孔典禮列入了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文廟作為文化遺產中的古建筑類,盡管從形式上來說屬于有形文化遺產,但仍兼具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文廟作為文化遺產的有形性使其得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一種依托及展示的平臺。
除了以原生的狀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依存及展示的載體,各地的文廟還往往以博物館的形式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良載體。目前,博物館正在成為文化遺產事業中與公眾接觸最頻繁、聯系最緊密、影響最長久的平臺。①文廟在歷史上即具有人文教化的功能,而它的建筑式樣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它與博物館在屬性上有著天然的共通性,這一點在歷史與現實中都能夠得到印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因受地方財力物力所限,各地各級博物館及文管會所曾相當普遍地使用各地文廟(孔廟)作為辦公地址,原因就在于自清末科舉廢除后,文廟原本所具有的官學(政府所辦學校)功能基本消失,至新中國成立前后,已有大量處于廢棄狀態。但因其基本場所及建筑形態仍在,所以成為博物館或文管會所類文化機構進駐的最佳場所。這在我國縣一級文廟是十分普遍的情況,同時縣級以上地區這種文廟作為博物館駐地的情況也并不鮮見,如北京孔廟現在即作為首都博物館所在地。還有一些文廟被用作專題博物館駐地使用,如山西省民俗博物館設在太原文廟內,上海嘉定孔廟還同時作為了中國科舉博物館的所在地。作為博物館使用的文廟,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利用的有效空間和載體。
以博物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在今天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07年的定義中已經將博物館的工作對象擴展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表明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領域內的作用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除了傳統上的“不可移動文物”的陳列外,博物館還應注重無形遺產資料的收集,堅持有形的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相結合,才能使博物館陳列品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更加完整。如前文所述,目前各地博物館將民間的活態文化展示引入博物館展示中,已經是較為普遍的做法。這種做法既可以為民眾接觸及體驗民間民俗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提供了場所和平臺,又可以與博物館中傳統展示的不可移動文物交相輝映,從多維、立體的層面為人類文化發展史做出形象說明。因而在目前的博物館事業中,將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進行有效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事業的承載主體的作用,更好地承擔起教育、科研及經濟的各項功能。
除了博物館化利用,文廟還可以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互動。近年來完成大修并重新向社會開放的濟南府學文廟曾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并作為主要場所舉辦了主題為“保護文化遺產、建設美好泉城”的系列活動,包括《濟南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老建筑尋蹤》等展覽,還有剪紙、泥塑、面人等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人現場獻藝,使民眾能夠面對面地感受、體驗到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這正是有形文化遺產得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諧共生、相互促進的成功案例。
昆曲的旅游開發實踐—與蘇州園林的聯合。在當前我國的文化遺產管理領域內,發展遺產旅游已經成為文化遺產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除了能夠推動旅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文化遺產的進一步保護。如今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把旅游業當做遺產開發利用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國也出現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2001年5月,我國的傳統藝術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角度來說,昆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應從無形和有形兩方面入手,使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百年的精神傳承能更加生動、更富層次性。在昆曲的保護與傳承實踐中,同旅游相結合,起到了擴大昆曲的影響力、促進其進一步保護的良好作用。
其中,與蘇州園林的結合成為一種有益的嘗試。昆曲發源于昆山,歷次創新又以吳中為基地,自明代中葉以來,蘇州一帶一直是昆曲的藝術中心。離開了蘇州的歷史和文化,風土和人情,就不可能有昆曲藝術的產生。明清時期是蘇州地區造園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昆曲發展的鼎盛時期,因而可以認為,蘇州人造園林的發展歷史軌跡,與已有八百年歷史的昆曲發展歷史軌跡基本趨同。而蘇州園林也早因其巧奪天工的造園藝術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四年后昆曲被列為聯合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年份亦相去不遠。蘇州園林和昆曲在美學內涵和意境的相同之處,使兩者的融合具有了文化內涵上的基礎。
認識到這一點的曲藝工作者與園林管理方,已經開始了相關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蘇州昆劇團自2003年起在拙政園內利用園林實景演出,為中外游客展示融合在古典園林中的昆曲之美。目前蘇州9個被聯合國命名的物質文化遺產園林中均設有昆劇戲臺。②當地園林局、文化局、旅行社三方打造,從經營的角度整合資源,將戲劇表演列入游客的必游項目,營造了立體旅游模式,取得了理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昆曲與蘇州園林的結合,可謂珠聯璧合,渾然天成。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在現代社會主要有靜態展示及動態體驗兩種方式。就靜態展示的方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利用自身與有形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實體類的有形文化遺產為依托,使有形的載體與非物質的深厚內涵進行有機融合,并通過靜態的方式加以展示。就動態體驗的方式而言,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產生、積累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人本特點,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技能、經驗等要素是以活態的過程實現其存續的,因而本身是一種活態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并向公眾進行推介時,以動態體驗的方式,使公眾能親身感受和參與到這種活態的文化中去,同樣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論是靜態展示或是動態體驗,只要應用得當,有形文化遺產都能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優良載體。
實現有形文化遺產載體作用所應遵循的原則
如前文所述,有形文化遺產則可以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可依托的載體和展示的平臺。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中,要使這個載體更好地發揮積極所用,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共通性原則。將有形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及利用的載體,要注意二者之間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共通性,不可生拉硬套,無中生有。只有存在一定地域共通性及能夠互相和諧共處的文化內涵,有形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以文廟與祭孔樂舞和儀式之間的關系為例,祭孔樂舞和禮儀作為中國文廟的傳統祭祀功能所派生出的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廟這種有形遺產是其產生及發展的源生地,二者之間存在天然的共通性。離開了文廟這個場所,祭孔樂舞和禮儀盡管也能夠進行表演或展示,但必然無法完全展示其文化內涵。只有依托于文廟這個載體,才能使祭孔樂舞和禮儀所蘊含的無形文化與文廟建筑所體現出的有形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真實性原則。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是《世界遺產公約》的核心內容,由此可以引申到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領域。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就是保護其珍貴的價值所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基本原則之一。真實性原則要求保持非物文化遺產內涵及其外延的歷史真實性,不管以何種方式進行呈現或展示,都不能背離這一基本原則。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民間,是以動態變化的形式所存在的一種活態文化,如果方式方法不得當,將有可能使其在保護與利用的過程中出現被歪曲和篡改的情況,而喪失了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東西。有形文化遺產可以作為載體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和展示,在這一過程也要特別注意不能出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背離,否則將違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根本原則。
合理利用原則。在文化遺產領域,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要融入人類社會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單純式封閉的保護在現代社會中并不可取。將文化遺產進行適當的開發利用,以實現在文化傳播、教育、創造綜合效益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其存在意義。國務院提出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方針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這就要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一定要做到“合理”。在將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機結合,通過有形文化遺產的載體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過程中,也要避免過度開發和不合理開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為搖錢樹或宣傳標簽。必須遵循合理利用的原則,才能實現積極的保護,適度的利用。
結語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具有傳承、教育、研究及現實的經濟效益等多方面作用。作為當代人,對于有形文化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給予同樣的重視和關注。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領域,有形文化遺產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可依托及匹配的載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可以賦予有形文化遺產以靈魂。兩者間能否尋求一種有效互動的模式,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重視有形文化遺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領域內的載體作用,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實踐活動中進行深入探討,則能夠成為有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共贏模式的一種有益嘗試。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旅游學院)
注釋
①劉世錦:《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報告(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頁。
②鄒統釬:《遺產旅游管理經典案例》,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年,第 2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