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鄧小平管理哲學是以人民為主體的價值觀,即人民群眾是價值創造的主體,是管理的主體和依靠力量;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管理決策價值選擇的依據和評價標準;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管理的價值目標。同時,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的人民主體價值觀是人民利益標準、生產力標準和實踐標準的統一。
【關鍵詞】鄧小平 管理哲學 人民主體價值觀
管理哲學的核心問題是管理價值觀問題,管理價值觀是由管理的價值主體意識、管理的價值目標觀念和管理的價值手段觀念相互聯結、相互促進、相互加強的有機整體。①鄧小平理論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管理哲學思想。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民主體色彩,以人民為主體,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標是鄧小平全部價值觀的核心和靈魂。
人民群眾是價值創造的主體,是管理的主體和依靠力量
以什么樣的主體作為價值主體,決定了價值觀的性質。②鄧小平始終重視人民群眾的實踐,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的首創精神和決定作用,并將群眾的實踐成果深化為理論,反過來又以理論武裝群眾,使理論成為群眾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質力量。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面臨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以及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鄧小平一直主張“大膽闖”、“大膽試”,以其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發現和支持人民群眾中產生的新鮮事物。早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鄧小平就曾支持過農村“包產到戶”的做法,改革開放后,他又以十分明確的態度支持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的大膽實踐,后來又堅決支持農民興辦鄉鎮企業的偉大創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激發了人民參與改革開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
鄧小平認為人民是國家管理和價值創造主體的思想,不僅表現在人民是國家和社會事物管理權力的所有者,而且是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獲取智慧的力量源泉。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黨員的人數始終只占少數,我們黨所提出的任何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來完成的。鄧小平依據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鄧小平這種善于深入群眾,虛心學習群眾的實踐經驗,并不斷將群眾的意見和經驗加以總結提高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人民主體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問題上的深刻反映。
人民利益是管理決策價值選擇的依據和價值評價的標準
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認為,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認為,關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管理決策的出發點和根本點,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管理活動價值評價的標準。
鄧小平在管理中非常重視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保證決策和決策的執行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早在革命戰爭年代,鄧小平就堅持決策必須“從人民利益出發”。“敵占區游擊戰爭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人民利益,減輕人民(特別是本區本村人民)對敵的經濟和勞役負擔。”③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在為什么要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這個問題上,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是人民利益得以保證的根本政治制度,為人民謀利益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④這就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同決策為人民聯系起來,體現出人民利益是鄧小平管理決策價值選擇的依據。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以后,鄧小平認為,由于我國社會主義是植根于生產力水平極其落后的舊中國的基礎之上,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就把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偉大決策同人民利益聯系起來了。
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鄧小平自覺地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國家管理活動是非成敗的評價標準。早在20世紀60年代,鄧小平就提出:生產關系的好壞,關鍵要看是否有利于生產,是否符合群眾的愿望。在1992年南方講話中更是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標志著鄧小平以人民利益為價值評判標準的國家管理觀的成熟。
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管理的價值目標
價值目標是人們關于客觀事物價值的追求與志向。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原則是為人類絕大多數的人謀利益,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是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鄧小平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⑤可以看出,鄧小平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發展戰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的總方針等等,無一不是從為人民謀利益這個根本宗旨出發,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為價值目標的。
鄧小平不僅把共同富裕作為管理的價值目標,而且指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和途徑,那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裕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⑥在這里,鄧小平不僅指出了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且把價值目標和價值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價值目標的物質前提、制度保障和根本途徑,從而增強了人民群眾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意識,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的人民主體價值觀是人民利益標準、生產力標準、實踐標準的統一
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的核心。人民主體價值觀是鄧小平價值觀的靈魂,它把人民利益標準、生產力標準、實踐標準有機統一起來了。
生產力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是統一的。價值目標的實現必須采用相應的價值手段,生產力標準就科學地回答了實現人民利益的根本價值手段,解決了人民利益如何實現的問題,因而發展生產力對人類具有最大價值。“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收入,必須建立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⑦同時,鄧小平還把生產力的發展同人的發展聯系起來,認為人的發展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因為人的勞動能力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最主要體現。要促進生產力發展就必須促進人的發展,鄧小平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非常重視知識和人才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實踐標準與人民利益標準也是統一的,它回答了探索和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的根本途徑,也是鄧小平人民主體價值觀的反映。實踐標準既是真理標準也是價值標準,因為實踐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一定目標而進行的變革現實的活動,它離不開一定的價值需要,體現著一定的價值取向。鄧小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將實踐標準引申到價值觀領域,突出實踐的價值功能,以客體對主體(人民群眾)的實際效果、效益、影響來確定客體的價值,明確提出將實踐作為檢驗社會主義各項工作的終極評價標準,解決了價值評價的科學性問題。鄧小平說:“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⑧“人民,是看實踐”體現了實踐標準和人民主體的統一,說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管理決策是否正確,要用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要以人民群眾的判斷為根據,要看是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認可,其價值只能靠給人民群眾帶來了什么實際效益來確定。
總之,鄧小平管理哲學思想的價值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導。
(作者為樂山師范學院政法系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1年度項目“黨的三代領導核心人民主體價值觀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1SA196)
注釋
①趙劍民,唐偉:“管理價值觀:一個有待深化研究的課題”,《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②王玉樑:《價值哲學探討》,西安:陜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2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55頁。
④⑤⑥⑧《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7~208頁,第110~111頁,第195頁,第381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