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水電企業面臨著傳統能源枯竭、公眾對核電安全性存疑和國家政策支持等諸多有利條件,但同時也面臨著更嚴厲的水電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核、移民工程的成本與難度日益提升以及極端天氣對水電效益的負面影響等不利條件,使得企業對投資水電信心不足,文章試圖厘清我國水電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威脅,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水電企業 發展機遇 發展威脅 發展對策
水電企業是指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處具有位能的水,將其中所含之位能利用水輪機推動發電機產生電能,并輸送至電網的企業。由于水力發電除經濟效益外,還可以控制洪水泛濫、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運、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水電企業往往具有一定的公益功能,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對水電的開發。我國水電開發起步較晚,可開發潛力巨大,但近年來受環保意識抬頭的影響和公眾對水電負面效果的認識,企業對投資水電似乎心存疑慮,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厘清我國水電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威脅,提出相應的對策。
對水力發電優越性的再認識
我國能源資源絕對量大而人均量相對不足,國民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供應已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由于化石能源資源日益減少,我國面臨能源緊缺的局面將會越來越嚴峻。在可再生能源中,只有水電是目前惟一可以進行商業化大規模應用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大型水電可以減少排放,緩解環境污染。此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轉型與發展,重工電力與輕工電力需求強度持續下滑,第三產業用電量比重越來越大,城鄉居民生活用電的電力需求強度進入一個較高的水平。這種用電結構的調整對供電企業影響很大,因為第二產業的用電量每天都是均衡的,而第三產業的用電量晝夜的差別非常明顯,居民生活用電不僅晝夜差別明顯,季節、天氣影響因素也很大。特別是每年進入夏季之后,天氣炎熱,社會公眾的生活用電量會急劇上升,造成供電緊張。雖然政府、電管部門、企業和居民積極配合需求管理,自覺節點、錯避峰讓電,但電力市場供不應求的狀況依然很突出,供電企業調峰的壓力劇增。相對于火電,水電企業關停機組快、影響小等有利于調峰的優點就發揮出來了,同時也有利于水電企業提升其發電量的峰谷比,提升經濟效益。
水電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國家政策、法律和投資體制有利于企業投資水電。2005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主體參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依法保護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者的合法權益。2007年8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指出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2011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重點推進西南地區大型水電站建設,因地制宜開發中小河流水能資源,科學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投資體制方面,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家發改委根據《決定》發布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暫行辦法》和《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04年本)》中明確提出,在主要河流上建設的項目和總裝機容量25萬KW及以上水電建設項目由國務院投資部門核準,其余項目由地方投資主管部門核準,這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企業投資為主體,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這為我國企業進行水利水電項目的投資提供了政策便利。
氣候變化、傳統能源枯竭與核電安全性存疑提升了水電的戰略地位。首先,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全球性問題,我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作為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我國政府于2007年6月份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方案明確指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貢獻,其中就重點提到了大力開發利用水電資源。其次,由于人們對石油等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和對傳統能源枯竭的預期,各國紛紛加強對能源結構的調整,加大水電等清潔能源的比例。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只能開采40年,天然氣只能開采65年,最多的煤炭也只能開采190年。由于我們日常所用的化石能源所占比重較大,而且在幾十年到上百年都將用盡,各國都認識到為了人類的生存,必須采取措施來減少資源浪費,有計劃開采,同時轉換思維方式,充分利用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最后,公眾對核電的安全性仍然存疑。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在地震海嘯中發生嚴重核泄漏,隨后在日本及周邊各國多地土壤、海水、農作物、動物體內檢測出放射性污染,盡管各國政府紛紛表態日本核泄漏不會影響其核電發展計劃,但是各國民眾均對核電的安全性產生了一定的質疑,為核電的發展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均進一步提升了水電在我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
水電開發與運營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水利水電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屬于技術密集型工作,項目建設前期論證、大壩的建設和維護、項目所在流域和生態環境的維護、水能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水電的調度等方面都是技術攻關的課題。隨著2007年三峽右岸首批機組順利通過驗收,三峽工程機電設備國產化取得了重大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已經具備了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的生產技術和能力,標志著我國依托大型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國家重大裝備發展與應用的戰略取得了豐碩成果,展示了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成就。另外,我國水電企業的水能利用率、電力調度信息化和水電自動化程度也獲得大幅提升。我國水電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緩解上游來水量和極端天氣對發電量的沖擊,初步具備了在保證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兼顧到經濟利益,加強提高水能利用效率技術。對電力科學化調度技術的研發,也有利于充分發揮水電的調峰作用,緩解因第三產業用電比重增加而造成的用電時間分配不均造成的影響。
水電企業面臨的發展威脅
環境和生態保護政策為水利水電項目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社會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公眾認識到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大水電工程的建設會淹沒大量耕地,引發滑坡等地質災害,對自然景觀、文物古跡甚至流域物種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公眾對水電工程建設決策產生影響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為了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家環境保護部組織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標準》規定了水利水電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技術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對防洪、水電、灌溉、供水等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竣工驗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水利水電工程業主積極探索移民工程新模式。由于國家可持續發展政策要求水利水電項目建設必須兼顧經濟、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的利益,這就要求對水利水電建設項目除了要對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資源加強保護外,還必須對移民問題有長遠的規劃。移民工作不能僅靠一次性的補償解決問題,應該做好對移民進行長期扶持性工作。
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電企業的經濟效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來我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華東地區干旱嚴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自然環境的這種變化趨勢使得水利水電項目的社會責任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經濟效益。
結論與對策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政策與法律有利于企業投資水電,氣候變化、傳統能源枯竭與核電安全性存疑提升了水電等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同時我國水電開發與運營的技術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但同時水電開發也面臨一些新的威脅,諸如越來越嚴格的環境和生態保護政策,移民工程新模式的壓力以及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這就要求水電項目的建設不僅要兼顧到其所在區域范圍內的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優化,而且還要兼顧整個流域的綜合經濟和社會效益。水電開發要不斷探索新思路,加大水電建設的環保工作力度,規劃水電項目時給河流保留足夠的生態空間,在建設中應將促進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移民工程作為水電開發的重要目標,水電項目建設與當地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發展協調一致,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水電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