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文化圈建設是河南文化建設的戰略構想,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等特點。高質量完成這項工程必須有堅強有力的保障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創新機制,匯聚文化人才,做好宣傳以及加大財政投入與吸納社會資本等。只有建立健全保障體系,才能建設一個品位高、特色顯、活力強、影響廣的中原文化圈,才能提升河南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原文化圈 保障體系 構想
在河南省快速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征程中,中原文化圈建設成為其強大的推動力量。為使中原文化圈建設卓有成效,必須建構良好的文化建設保障體系。
制定中原文化圈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①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核心,加快中原文化圈建設步伐,必須全面、細致、系統地制定中原文化圈建設規劃,明確中原文化圈建設的思路、方向、任務、措施等。
制定中原文化圈建設整體規劃。根據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戰略,“十二五”期間文化部規劃主要分為三方面:“一是大力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事業;二是加快推動文化產業;三是加快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是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加快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方面,一方面是要繼續發揮傳統優勢,大力發展對外文化交流,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中國的文化企業走出去。”②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宗旨,結合河南省的文化建設現狀,省委省政府要組織文化部門制定好中原文化圈建設規劃,提出明確的中長期奮斗目標,為河南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作出整體規劃,為落實中原文化圈建設提出綱領性的意見。
做好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專項規劃工作。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內涵和外延極其豐富,擁有極為復雜的指標體系。它既包括中原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在中國文化大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與其他區域文化相比的競爭力,文化的創新能力和整體實力,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文藝精品在全國的美譽度,文化名人的知名度,還包括全省人均文化事業費的數量,文化事業費的投入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當地的文化消費水平,能否與本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等多項指標。因此,在中原文化圈建設過程中,要對中原文化圈建設的項目進行明確分類,做好各專項規劃建設工作。在宏觀上做好兩方面的規劃:一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二是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主要是強調“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改善服務”。“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在微觀上,要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規劃:一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規劃,二是藝術精品生產體系的規劃,三是文物保護體系的規劃,四是文化市場體系的規劃,五是文化產業體系的規劃,六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規劃。
制定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區域文化規劃。河南省“‘三山一河’的地理環境和久遠的歷史淵源,使河南省不少地市在文化資源上有文化共性,甚至有交織難解之處。黃河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黃帝文化,伏羲文化、黃土文化往往在內涵上互有交叉,表現為文明起源的一致性。但這種文化的分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如洛陽是河洛文化和東周文化,鄭州、安陽是商文化,商丘、周口是宋陳文化,南陽是東漢文化,許昌是三國文化,三門峽是虢國文化,濮陽是龍文化,開封是宋文化等。”③面對資源形態各異的區域文化資源,文化建設的大政方略需要因地制宜,做好區域文化建設規劃,以大力推進中原文化圈建設的整體進程。各市縣要配合中原文化圈建設,根據中原文化圈建設的整體規劃,結合各地域的文化特點,充分利用各地域的文化資源優勢,制定地域文化建設規劃。
創新工作機制,強力推進中原文化圈建設
中原文化圈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文化建設工程,需要切實有效的機制來保障。
大力調動各級職能部門積極參與中原文化圈建設。第一,調動河南省文化管理機構—黨委宣傳部、文化廳的積極性,發揮其統籌領導、規劃指導作用,并為中原文化圈的順利開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二,進一步推進河南省的文化事業單位機構的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第三,進一步推進河南省社會文藝群眾團體、機構的建設,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第四,進一步推進文化載體性機構改革,使各報刊雜志成為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傳播陣地,發揮其第一線作用。
創新覆蓋城鄉的文化網絡機制。一是建設包括省市縣級圖書館、科技館、文化活動中心等軟硬件文化設施;二是大力建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三是加強文化廣場的建設;四是積極推進 “數字文化”的建設。
匯聚文化人才,共謀中原文化圈建設大業
組建陣容強大、水平高的學術團隊。在中原文化圈建設征程中,必須有學術團隊做先鋒,對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問題開展全面、具體、深入的學術研究,產出具有高水平、前沿性、前瞻性、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為此,在學術團隊建設中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建立一支學術領軍團隊。以河南省高校、省級科研部門的文化研究專門人才、領軍人物為主,同時招攬國內的文化人才,組成一支高水平的學術團隊。第二,建立各類學術團隊。由于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必須根據不同文化特色建立相應的學術團隊,專門負責某類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工作。第三,確立研究目標,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團隊精神,既要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總體發展方向,又要制定出具體、可行、明確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并將每項任務的標準、要求進行細化、量化,落實給每個人,讓團隊中的每個人圍繞著這個目標,再結合自己的崗位特點,發揮主觀性、能動性進行創新、創優,這樣才能讓這個團隊在一個精神、一個目標的指引下,產生出1+1>2的奇特效應。
組建文學藝術團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創作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深刻指出了優秀作品尤其是能夠稱為經典的標志性作品對于文化繁榮發展的意義所在。”④一種文化的現實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標志性作品。而標志性文化精品的產生離不開文學藝術家,因此建設中原文化圈,必須薈萃活躍在省內外的河南省籍的作家、畫家、書法家、表演藝術家、攝影家等,組建成文學藝術團隊,充分發揮智慧,迸發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標志性文化產品。
大力扶持基層文化帶頭人,培育民間文化宣傳隊。基層文化骨干是推動基層文化活動廣泛開展的核心支柱。在基層、民間有很多懂文化、愛文化的文化人,如書法、聲樂、器樂、舞蹈、戲劇、曲藝、語言藝術等文化藝術人才,應當把這些人才組織起來,為建設中原文化圈做貢獻。盡快開展民間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民間文化人才庫,建立健全民間文化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扶持、培養民間文化帶頭人,發揮“文化帶頭人”在民間的影響和引領作用,組建、培育各種類型民間文化宣傳隊,形成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基層公共文化隊伍,開展城鄉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日常性工作。通過基層民間的文化隊伍,有力地推動中原文化圈建設。
加強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宣傳攻勢
做好大型系列文化宣傳節目。找準河南省文化亮點和特色,做成大型系列節目,將優秀的中原文化貢獻給全國、全世界的觀眾。河南省要匯聚專家學者、新聞工作者和各級各部門文秘、通訊人員,精選宣傳內容,挖掘新聞資源,攻大報,攻網絡、電視等,上頭版,上頭條,全力打造輿論強勢地位。通過廣泛宣傳快速提升中原文化影響力,推動中原文化圈建設。
推出文化名人,產生文化名人效應。河南地處中原,地靈人杰,文化名人輩出,有在歷史文化領域做出重大貢獻,文化造詣很高,對推進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做出貢獻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在當代文化領域做出貢獻的當代文化名人,這些是中原文化圈建設的巨大財富。河南省一定要將這些名人的資料進行整理,做成各種形式的文化產品,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樹“名人”塑像、建“名人”紀念館、出名人傳記、舉辦名人研討會等,以多種多樣的傳播渠道,如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短信、圖書出版等,將他們推廣出去,突出名人效應,擴大影響力,提升知名度,提高美譽度,吸引國內外觀眾關注中原文化。
(作者為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研究部分成果,課題編號為:2011B217)
注釋
① “中國共產黨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河南日報》,2011年11月07日。
②孫若風:“我國的文化建設需要有剛性的制度來保障”,中國經濟網,2011年9月28日。
③李庚香:“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河南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學術論壇》,2006年第5期,第55頁
④新華時評:“時代呼喚標志性文化作品”,新華網,2011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