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神州大地生本花開。一場場生本研討會熱熱鬧鬧,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有不談生本就追不上教育潮流的味道。面對“生本風”的到來,有的老師摩拳擦掌,立馬分小組、搞活動,干得熱火朝天。有的老師無所適從,深嘆教書十多年后發現不知道該如何講課。其實,光注意生本示范課熱熱鬧鬧的外表而不冷靜地思考它的內涵,很容易走入生本教育的誤區,結果適得其反。
誤區一:生本教育和高考應試教育 ,“一山不容二虎”
無論國家怎樣解釋現在中國實施的是“素質教育”而非“應試教育”,老百姓心中都認為是“應試教育”,仿佛就因那一場高考,學生都成機器了,老師都成幫兇了。有人全然無視教材、考法的變化,還在叫囂“誤盡天下蒼生是語文”。唉!語文怎能承擔得起如此大的罪名?
高考應試教育本身與生本教育本質上并不相悖,相反,脫離了考試本身,生本的意義顯得淡薄,畢竟,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考試是學生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缺少了這種動力,生本何以為繼?所以,由于“生本風”的襲來而無所適從仿佛一談應試就不生本的老師不必憂慮,我們需要做的,其實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如何設計方能令學生懂得更快,做得更好,讓生本之花在應試的土壤上開得更美更艷。
誤區二:從“師言堂”到“生言堂”
師言堂,即老師的一言堂。教師完全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一個知識點接一個知識點地講,使盡渾身解數地將所掌握的知識復制到學生的大腦里,學生則完全扮演被動接受者的角色,這當然是與生本課堂的教學理念是相違背的。
但很多展示的生本課堂則相反,授課老師說得最多的幾句話是“你讀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說的?”“講得不錯,還有誰來說?”整節課授課老師只講十幾句話,但都不是教學內容,只是對學生講解的鼓勵。錯覺由此產生:生本教育中,老師盡量充當一個組織者,甚至是一個旁觀者。把所有的發言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盡情地談論。
誤區三:從“個體單干戶”到“生產合作社”
由于生本示范課展示的往往是“學生討論并解答問題”的“生產合作社”這個環節,這共有的一環又被以后的學習者仿而效之,造成了一種錯覺:每一節生本課必定要有小組合作探究活動。
非小組合作探究無生本教育嗎?非也。
李鎮西老師的課堂很精彩,但不一定有“生生合作”的“生產合作社”環節;余映潮老師的課堂以生為本,也不一定要出現生生合作討論的模式;錢夢龍老師“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育中也不規定非“小組合作”不可。
實際上,學生先學、個體先行的“個體單干戶”現象是常態的一環、也是關鍵的一環。只有個體積極投入的“單干”,才能有“生產合作社”的高效產出。
生本課堂首先應該是常態課。立足于高考應試、學校眾科齊集的現實,善于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去學習,去思考,拋開生本看生本教育,在熱潮中冷思考,方能走出生本教育的種種誤區,更清楚了解生本內涵,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