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書寫漢字時頻頻依靠手機或電腦求助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身陷“寫字困境“的他們,一旦遇到結構稍微復雜點兒的漢字就寫不完整,至于寫錯別字,更如家常用便飯。電腦打字的書寫方式日益流行,正悄悄改變著人們讀寫漢字的傳統習慣。在電腦哺育下長大的一代人普遍出現的漢字書寫障礙問題,不能不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和關注:如果不在學校的每一個階段加強漢字書寫方面的教育,傳統漢字所承載的中國語言文化就會離我們漸行漸遠。中學階段進行漢字教學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張揚漢字的美麗、睿智與廣博,啟迪初入語文殿堂的孩童心智,傳播中華民族悠遠厚重的文明,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
1.學好漢字,傳承文明
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漢字本身有著無比的魅力,學校歷來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陣地,學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是祖國文化的發揚者,應該認真學習漢字,才能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2.學好漢字,增強素養
漢字是世界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博大、厚重、美麗、睿智與縝密。千古華夏,史韻豐富,君子好逑的《詩經》,曉夢迷蝶的《莊子》,遺憾人生的《雷雨》,情融一爐的《吶喊》,是漢字讓它們得以傳唱,得以流芳。如果不了解漢字,就無法觸摸到民族的靈魂,不能穿越歷史的風塵提高自身的素養。
3.學好漢字,輕松應對考試
《考試大綱》對中學生應掌握的漢字,提出的能力要求是“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能力層級為A。側重于考查識記、辨別、確定字音的能力,即準確判斷字音的正確與否。主要考查常見的多音字,易讀錯的形聲字、形近字、方言字等。
漢字教學方法:
1.激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漢字的教學不應是死記硬背,枯燥無味的,恰恰相反,應該是生動有趣,意味深長的。如可通過分組進行來搜集或編寫字謎,開展猜字謎活動,體會漢字的有趣;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后語、對聯或笑話,和同學交流;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了解漢字的起源,感受漢字的有趣。
2.識記方法: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薛曉光老師指出“我們的識字教學依舊在漢字本體的外圍徘徊延誤著,我們的孩子們在作業本上一行行十遍幾十遍的寫,沉湎于筆畫筆順上下左右半包圍等結構的機械記憶之中,卻不得漢字的魂,不得漢字的神韻、漢字的風骨。”的確如此,我們的許多識字教學,教師眼中無物,心中無人的情況:
(1)在簡單追求識記的效率中,缺失了漢字文化的滲透
有的老師教學生這樣識記漢字 “南方有一只獵犬”為“獻”,于是學生發揮,“毛巾圍著一只雞”為幟。上述識字教學的片段,反映了我們許多一線教師對識字教學的一種誤解:只要引導學生簡單地想辦法記住字音和字形就萬事大吉了,而教學中恰恰把我們表意文字因義構形這一靈魂核心給丟了。那么,長此以往,學生雖然知道了漢字的字音字形,卻不清楚它豐富的內涵,這對于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是一種缺失。可惜的是我們的許多的識字教學還沒有站在文化的平臺上,還沒有將漢字文化融入識字之中。
(2)在簡單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規律的發現
眾所周知,漢字的形體是因其意義構建的,大多數形義之間密切相關,是有規律可循的。可惜的是我們的識字教學由于教師自身素養等原因,許多教學還不能幫助學生在文字的認知領域中建立一個科學有序的系統,在簡單的零打碎敲中缺失了規律的發現,不能令人扼腕嘆息。
3.在簡單的機械訓練中,缺失了思維深度的開掘
長期以來,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讓每一個孩子從一踏進學校大門之日起,就陷入了日復一日地對漢字的機械記憶中,每天大量的抄寫背記,逐漸淹沒了許多人與生俱來地對漢語言的興趣和偏愛,繼而產生了一種由厭倦變為厭惡的心理,不能不說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悲哀。
回首五千年,甲骨鐘鼎的漢字足以讓每一位中華兒女傲立凌霜,讓每一位海外友人為其傾倒。橫平豎直是我們的筋骨,圓潤細滑是我們對人的態度,這就是漢字的精魂,漢字亙古不變的精魂,它教會中華兒女做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