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句翻譯是每年高考試卷中的必考題,常考題。此類試題不僅是考查重點,而且是考查難點。試題一般難度較大,學生在此類題上經常失分,有時甚至一敗涂地。如何準確解答此類題目,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十分復雜艱難的問題。故而,要想在翻譯上得到高分,必須突破文言翻譯的瓶頸,從而解決這一難題。
高考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人選擇文言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一般選擇那些帶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言語句來考查考生的翻譯能力,同時也將其列為閱卷過程中的主要采分點。一般來說,這些語法現象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積累性的——實詞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字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虛詞方面的重要虛詞,固定結構;二是規律性的——詞類活用和各類句式。復習時應將上述兩大類八個方面列為重點。在翻譯的過程中,上述語法現象多為直譯,且采分點集中,一般為3分,句意通順2分;意譯作為明晰的采分點的情況較少,但有明顯的句意分在其中。依據上述情況,在復習時積累文言語法和詞法是準確翻譯的關鍵和前提,只有大量的積累,才有準確解答的結果,故而,復習時要注重指導學生多積累詞義、詞法,這樣才能在考試過程中準確答題。當然,這些工作需要的是日積月累,要下苦功夫。但是,真正在試題解答的過程中,有時候因為學生沒有關注前后文的內容,常常在翻譯時對語義做出了錯誤的選擇,所以要指導學生關注前后文,只有前后文相互聯系,才能巧妙而準確的解答出翻譯試題的,這就是要求學生做到“前后勾連巧翻譯”。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借助知識儲備,通曉全文,疏通大意,弄清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把握人物與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準確地判明詞性,詞義,這樣才能做到準確解答。例如2011年安徽卷“其子孫以賂乞入死事之列”中“死事”如何才能準確翻譯呢?這就要求關注前文,前文講到各州縣運輸糧餉,路途艱辛,這個運餉官中途因為放棄運輸而逃跑,死在路上,而他的后人想給他留個好名聲,故而“死事”就不是一般性的“死于某事”,而應該推測出“因公事而死”,即“以身殉職”。這樣將前后文有機的聯結在一起,才能準確的推斷出該詞的詞義了。
其次要通過前文后關注互文合敘,前后對舉。一般來說,互文合敘往往是精煉的語言,翻譯時要注意將內容展開,形成完整的句子結構,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定要合理的解釋為“主人和客人都從馬上下來,一起來到船上”,這樣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而前后對舉往往需要關注前后文中的有關內容,合理解釋詞語的意義。
再次要注意結合全文,準確理解文言文中修辭手法、婉詞的表達和典故的使用。這些內容一般情況需要意譯,或者直接譯出本意即可。翻譯時一定要結合全文,從前后文的關系中找出準確的含義,特別是一些不熟悉的典故,更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誤理解。
故而,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想做到準確解釋,必須在大量積累的前提下,準確地把握詞語的含義,更要注意聯系前后文,準確地判斷詞義,從而使翻譯更準確,而不至于產生望文生義,胡亂翻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