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及其研究的成果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教學理論及教學方法。現代教學活動的焦點由老師如何教轉移到學生如何學,即研究教和學的互動方面。作文教學是一個包括很多變項的復雜過程。其中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學習動機和動力、外因的刺激與反應、學習興趣、認知方式、人格因素、焦急感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習動機、動力、學習興趣決定著學習效果。
從作文的本質看,學生作文其實就是一種用筆來表達自己對生活,對客觀事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認知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情緒體驗活動。“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烽與人交流”(《語文課程標準》)。由此可見,作文是學生心理活動的全面參與。作文教學只有遵循學生作文的心理發展規律,依據學生年齡特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重視作文教學中的心理因素,才會使作文教學充滿生氣,充滿吸引力,學生才會突破心理障礙,主動地、充分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直至創造生活,變苦惱的“奉命而寫”為愉快的“我要寫,我想寫”。
一、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
學生作文時的雙重轉化特性提醒我們,豐富學生的生活和見聞,教會學生觀察與積累,為他們營造美好的認識空間,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才能根本解決習作時言之無物的問題。
(一)豐富閱歷與情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豐富寫作折內涵,就得讓學生的生活豐富起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外界事物,形成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班隊活動,以情激發,引導學生去充分體驗生活的滋味,滿足自己身心發展的需要。眼界大開了,閱歷增多了,情感豐富了,學生心中想表達、想交流的東西就多了。
(二)學會觀察與積累
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同樣的現象:同樣經歷一件事,有的學生積累的材料多,對事物的認識也較深刻;而有的學生卻缺乏認識,腦子一片空白,積累的材料甚少,這是什么原因呢?兩者的區別就在于他們的觀察與積累的能力有差異,也就需要我們老師在教學中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養成積累的習慣,鼓勵學生平時多讀多看多思考,及時記錄下每一次的觀察、感受和體會,日積月累,逐漸提高觀察與積累的技能技巧。
二、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與興趣
很難想象,一個對寫作抱有偏見的學生會積極地學習寫作。教師雖無法阻止學生產生消極心理,但卻能夠幫助他們改變態度,重新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有目的行為的心理內在動力。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談到教師與學生時說:“我知道只有一個人想學,他才會去學。老師能做的大概只是讓學生學起來方便點:把食物擺在學生面前,告訴他們這有多么鮮美,之后讓他們自己去吃。”桑代克也進一步指出,學習者對任何事物的反映取決于他對于此行為的樂意程度。動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學習得的。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穩定持久的學習動機。學生的興趣,內驅動力若被激發起來,學習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會變得輕松和快樂。
學習的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要使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并感到值得學習,那么,教師的授課內容需融知識、趣味、信息于一體,授課形式要多樣化,靈活化的課外活動與課內活動相結合,運用多媒體教學,大膽嘗試網上教學等等。經常及時地引導學生作小結和對比。總結對比的過程就是樹立目標,激發內驅動力的過程。正如心理學研究所告訴我們的,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二者是相對存在,不可分割。尤其是對成績差的學生,當他經過努力并獲得進步時,他不僅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而且恢復了自信心,隨之就會帶著樂趣、興趣及更大的動力去學習,并再取得更好的成績。
學生積累的東西多了,怎樣引導他們去表達出來,與他人交流,分享呢?這就需要找準學生寫作的心理,激發學生寫作的動機與興趣。
(一)精心設計寫作內容
學生的精神生活豐富也,個人感受增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出自我表達與人交流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沒有自由、開放的作文題目和要求,就會使他們缺乏傾吐的熱情。像《難忘的一件事》《難忘的一個人》這類陳詞濫調,老生常談的傳統作文題目,早已引發不出學生寫作的激情。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盡量減少限制太死的命題作文,多些靈活、開放的話題作文、體驗作文。因為題目新穎、有趣,學生就會樂意寫;題目開放了,學生就會自由寫;切合學生的實際,學生就能夠寫。
(二)精心設計寫作形式
學生尚未喜歡作文課時,老師應盡量淡化作文課,改變教學形式,讓學生消除厭煩、緊張、恐懼的心理。如游戲活動,辯論賽,生活感受交流會等,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容易拉近學生與作文的心理距離。
三、讓學生參與寫作的全過程
學生完成習作只是寫作過程中的一個主要環節,對于作文的修改與評定,傳統教學中完全由老師一個人包辦,學生沒有參與。從心理角度來看,學生對自己的寫作缺乏自我評價,也沒有他人的評價(老師除外),相當于學生通過習作只向一個對象進行了表達與交流,這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交往要求,久而久之會喪失寫作熱情。其實,讓學生參與作文的修改與評定,能使學生向別人學習,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工夫,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養成細致,認真的習慣,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同時,老師在批改時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表揚和鼓勵。不斷受到激勵,就會有良性的刺激與反應效果,學生的內驅動力也會不斷提高。在鼓勵中,不能“一視同仁”,“以一代全”,要有針對性地、合理地提出鼓勵及改正意見。
“授人以魚,一飯之需,教人以漁,終身受用。”教師要多啟發、誘導、點撥和鼓勵;學生則要多實踐、認識、多進步。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合理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等各方面的教學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學家約翰.卡洛爾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是一個函數,它依賴于五個變量:教師的教學質量,教材與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愿意并能夠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因此,教師和學生都要不斷學習,實驗總結雙方共同努力求褥最佳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主動學習,輕松學習,才能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