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效率歸根結底是出自課堂,沒有精心創設、務實求真的課堂,就難以出現語文教學的騰飛和輝煌。那么怎樣的課堂效率才是有效的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最起碼應該做到以下“三精”。
第一,精雕細刻,設計教學環節
作為一名教師,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的責任。怎樣上好一節課,我認為要明白兩個問題,即“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教學環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課上一分鐘,課下十日功。怎樣做到備課有效呢,有效的備課首先應該是備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教,促進學生學得快、學得扎實。你備好了課,不一定能上好課,但是你要想上好課,卻必須要備好課。于是, 備課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課的前提。 有效備課重要的是教師的鉆研、思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及手段。
第二,精打細算,利用教學時間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顯然,教與學不是割裂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依賴的,追求教與學的和諧統一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是課堂高效的保證。教學是否“有效”,雖然無法用經濟學中“投入產出”的指標來衡量,不能簡單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內容”、“教同樣的教學內容花最少的時間”。但也不能由此而將影響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變量——教學時間的合理使用排除在考量之外。
課堂40分鐘時間,既屬于教師,又屬于學生。一堂課的時間安排要合理,必須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必須保質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處理好聽說讀寫的時間分配。就“讀”來說,一些精美的散文和詩歌,只有通過朗讀才能真正體悟其神韻和意境。古代詩歌教學還可以反復誦讀,甚至有時間給學生當堂背誦。小說教學就不能在課堂上給時間,讓學生通篇去讀。
二是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課堂上有些老師擔心一節課的內容上不完,有時雖然提了很多問題,說是讓學生思考,但是學生往往還沒反應過來,就被迫回答,一旦回答不出來,老師就會取而代之,將答案公布于眾。
第三,精益求精,創設教學情境
以教讀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在創設該課教學情境時,可以用多媒體將聲、像、動畫等多種手段融合起來,以強烈的氣氛渲染,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其心潮澎湃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可以利用視覺和聽覺的差異,制作北京秋景圖。一幅暖色調:火一般的香山紅葉;鏡一般的昆明湖水;熱鬧非凡的皇城人海;游人如織的頤和園。并配有歡快輕松的《紫竹調》背景音樂。另一幅冷色調:北國的槐樹,鋪得滿地的落蕊;樹上的秋蟬,衰弱的殘聲;灰沉沉的天底下,秋風秋雨。并配有憂郁低沉《江河水》背景音樂。 通過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鮮明差異,引導學生思考,同是故都的秋,作者選用了什么景物?為什么不寫香山的紅葉,而寫槐樹落蕊?不寫熱鬧的皇城人海,卻寫秋蟬殘鳴?為什么不寫秋高氣爽,而寫秋風秋雨?在仔細感知這些景物和音樂的感情差異之后,要求學生聯系創作年代及作者當時的處境,學生就會有話可說,進而理解文章作者對故都的孤寂、苦悶、憂郁和對故都的眷戀之情。
教師還可因勢利導,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動手做一個仿句練習,“北京的秋天在哪里?它在……”,這樣做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感知課文內容,比老師叫學生一段一段的歸納段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做到口到、手到、心到,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總而言之,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基礎學科,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是教學理論和實踐長期研究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師應當為之實現而共同努力的終極目標。有效的教學還要依賴于教師扎實、深厚的基本功底,如:得體、大方、親切和藹的教態,清晰、生動、簡明、流利的語言和工整、美觀的板書,以及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技能。為了達到這一點,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這樣才能最終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