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如戰場,教師猶如指揮者,學生為戰士,學習目標即敵人。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花費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是指揮者面對的問題,也是評價一個指揮者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標。一位優秀的教師能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技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習成果最大化,但是往往理想很美好,現實很缺憾,如何組織好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質就是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
一、時下教學的低效狀況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許多教師往往把目標定得很全面,很高很大,目標常與實踐落實存在較大的差距。每堂課的教學目的性不強,與教學計劃和教案上設計的不符。隨意性大,缺乏緊湊有序的教學節奏,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案上定好的教學目標到課堂上被弱化,甚者虛化了。其次,課堂氛圍上,假熱鬧空效果現象多,特別是低年級,或程度稍差得班級,不用心的大聲朗讀及隨意附和,甚者嘩眾取寵者時常可見。學生漫無邊際的討論,加上光聲電一體化的多媒體演示,讓課堂絢爛多彩,聲情并茂。而究其效果,學生熱鬧了視聽,心智的開啟卻很少。最后,老師常做的作業是記憶考查,多停留在淺層次的訓練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遷移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落實到考試上,自然識記部分還不錯,但當涉及到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就不理想了。
二、突破有效課堂教學瓶頸的途徑
課堂教學是一個包容知識、能力、情感的師生互動活動。教師如導演,他將演員、劇本、背景、表演等舞臺元素進行整合起來,學生即演員在導演的引導下,體驗劇情(教材),恰當表演(學習和感知),最后成功上映(考試和評價)。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舊有模式,做了有效教學的嘗試。
(1)教學目標的可行性處理
教育學家布魯姆說:“有效的教學是讓有準備的教學達到一定的目標”。每個學年的教學大綱已經將教學目標確定,教師在開學初,需將大綱中的考點及大目標分解到具體的單元和課文甚至課時中去。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三大目標,在每個課時教師當具體完成的目標在行課前必須爛熟于心,并且將其落實教學目標的過程及方法體現在教案中,每課時盡量目標的設定盡量做到少而精,這樣有的放矢,集中時間和力量突破實現教學目標。并且三維目標力求做到明確具體,可觀察,可量化。在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上,也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難易適中,容量適當,不是用目標去要求學生,而是根據學生適當調整目標,提高或是降低要求。
例如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將三維目標分解為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側重小說的主要情節,采用學生概括情節比賽,學生打分后完善補充的方法;第二課時側重分析林沖的性格發展變化,圍繞“逼”字,師生共同尋找相關信息。使學生對于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現象有較為充分的理解;第三課時體會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體會環境描寫對于刻畫人物形象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的作用。對于較好的班級還可以結合水滸其他的經典環境描寫運用課堂掌握的分析方法進行分析訓練。
(2)教學環節設計力求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A良好的課堂氛圍的營造
語言學科的教學首先要求有和諧輕松地語言氛圍,才有益于產生浸潤性效果,教師走上講臺就要保持親切平和的情緒,用自己的良好情緒感染帶動學生的情緒,課前三分鐘的演講,關注新聞時事,走進教室的瞬間如板報的變化,某位同學課桌上的一個細節,都是老師營造良好氛圍的包袱和契機。小品演員受歡迎是因為他的言語魅力和動作滑稽,教師樹立個人魅力也可以參考借鑒。
例如在教授《邊城》時,我播放了今年暑假去鳳凰古城拍攝的照片,學生們對于如詩似夢的邊城風光流連忘返,仿佛置身于遠古純樸的湘西畫卷之中,為我介紹邊城里所發生的這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埋下了伏筆。在教授《雨巷》時,我無意穿了一件紫色的T恤,在賞析丁香姑娘前,由我衣著的色彩切入,自然而富有機智。
B先聲奪人的導入設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的設計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知識探求欲望。有助于主題的自然切入和過渡。精彩的語言、生動的故事、引人入勝的情境、悅耳動聽的音樂,啟人心智的發問都是很好的導入方法。
C 創造濃墨重彩的高潮
一堂課40分鐘,學生很難做到時時刻刻都認真聽講,教師就要在安排重難點上有所側重,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做到張弛有度,起伏適當。作為重點和難點應當設在高潮環節。教學高潮是教師有意創設,留給學生印象最深的環節,最能體現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環節。教學高潮的設計可以是課前懸念的解答,可以是鞏固重點知識的游戲或是競賽,可以是師生和生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與爭辯,還可以是師生情感的高度共鳴。
D 設計回味無窮的延伸美
劉勰對于寫作的要求是“風頭、豬肚、豹尾”我想一節好課也應當做到這三個環節。作為最后階段的延伸和拓展,結尾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環節,也是新舊知識銜接的紐帶,也為下一課時的學習埋下良好的求知欲。同時結尾的設計還可以是由課本向課外的延伸,由學習向評價的過渡,由教師引導向自主探究的飛躍的過程。具有回味無窮的美尾采用以下這些方法如:課內知識的課外聯系、用歌聲渲染的情境、學生溫故探新的預習等。
(3)評價反饋機制的多樣性
評價和反饋是教學過程的小結和反思,是檢測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習效果的環節。傳統的評價有練習、作業、小測和考試等。這種實行許久的方式有其可行性,可以保留。但還可嘗試新的評價機制,如 課后口語交際運用實踐考察、學生學習心得的撰寫、學生設計小測題考學生、學生課外發表的文章、等,都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計入學生的學期考評分數中。擺脫以一張考卷評價人的舊有評價模式,改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
實踐證明多元的評價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促進新一輪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堂課是否成功是否高效,不應當只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的評價,應當有更加豐富的評價體系,它 不但包含知識的、能力的評價還需有情感及價值觀的評價。它不當由聽課老師的評價,更要聽學生的評價。讓學生說出學會了什么知識,掌握了什么能力,體驗了什么情感,參與了什么環節,還有什么掌握的不理想,如何改進。讓學生有教得對象變成教得主人。
(4)留足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有效時間
葉老說“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學生學習才是更為成功的教育。讓學生參與到自己的教學前、中、后整個過程中來,我感到學生有無限的潛能。我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參與我的導語設計、預習題目的設計、課堂游戲的設計、課堂練習的設計、課后作業的設計及反饋方式的設計。在這一合作學習中,學生研究了課文,發現了難點,鍛煉了創新意識,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教師完善了教學設計,發現了教學中的不足。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常教常新的藝術。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人文精神的傳播者,講求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教師每堂課永不陳舊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