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的味道,最初是舌頭的體驗,后來轉換成心理感受。比如甜蜜,比如苦澀。
糖是甜的,也是苦的,少時鄉村有賣糖精的,一顆就讓一杯水甜起來,有一回我忍不住放一顆在嘴里,甜得我直打哆嗦,片刻之后,苦味就深刻地上來了。
老話說樂極生悲,說否極泰來,其實就是物極必反。鹽是咸的,這沒問題。問題是鹽也是甜的,我小時體驗過。那時鄉村的鹽都是粗粒兒的,管它叫大青鹽。常常能從里找到方形的晶體,有一回我放在口中,不同凡響的持久的咸,但咸味過去之后,我清楚地感覺到了甜,那種感覺很像吃苦丁茶之后的回甘。
回甘,為吃苦留下了很多念想,雖然,有時候苦還是苦的。不久前,我看一道語文模擬題,選了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說《白菜湯》,這篇小說不長,轉述,不如直接引用原文:
一個農家的寡婦死掉了她的獨子,這個二十歲的青年是全村莊里最好的工人。
農婦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兒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問他的母親。
那母親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張桌子前面,伸著右手,不慌不忙地從一只漆黑的鍋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湯來,一調羹一調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無力地垂在腰間。
她的臉頰很消瘦,顏色也陰暗,眼睛紅腫著。……然而她的身子卻挺得筆直,像在教堂里一樣,“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這種時候還能夠吃東西!她們這種人真是心腸硬,全都是一樣!”這時候太太記起來了:幾年前她死掉了九歲的小女兒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麗的別墅去,她寧愿在城里度過整個夏天。然而這個女人卻還繼續在喝她的白菜湯。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達地安娜,”她說,“啊呀,你真叫我吃驚!難道你真的不喜歡你兒子嗎?你怎么還有這樣好的胃口?你怎么還能夠喝這白菜湯?”“我的瓦西亞死了!”婦人安靜地說,悲哀的眼淚又沿著她憔悴的臉頰流下來,“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給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湯是不應該糟蹋的,里面放得有鹽呢。”
太太只是聳了聳肩,走開了。在她看來,鹽是個不值錢的東西。
擬題者出了很多問題,最后一題是:“湯里有鹽”這句話表達農婦怎樣的感情?
可惜沒有標準答案,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如同生活一樣,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每個人的路途是不同的。
我從其中看到了悲苦,看到了崩潰的前兆,看到不同階層的人面對同一件事的態度,不同的紀念方式……當然,我也愿意相信“湯里有鹽”可以支撐一個人繼續活下去,有一抹微薄的溫情在那里。
如同我嘗過一顆青鹽,我知道它是甜的。當然,有個高僧也知道,不過,他用鹽做道具,來舉一個例子。
有一個人去見一個高僧,他把自己的情況跟高僧說了,說他太痛苦了,活著沒有意義,幾次輕生都被人救回來,真是生不如死。
高僧沉思一會兒,將裝鹽巴的罐子拿來,要他抓一把放在碗里,然后倒滿水,要他喝。他喝了一口,立刻吐了,連呼,太咸,太苦。
高僧抱著罐子來到湖邊,將鹽全部倒進水里,然后舀一碗水讓他喝,這一次,他一飲而盡說,涼,甜!
高僧說,其實,痛苦就像鹽一樣,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味道一個咸,一個甜。昨天,今天痛不欲生,明天,后天,將來如果歡喜了,到哪里去找身子?
鹽是甜的,口能感覺,也要感受,心能感覺,更要感受。而來自于心的甜,常常能讓人直面慘淡,直面悲苦,為迎來微笑迎來長遠,留下一個空間。
悲欣交集,鹽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