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央視新聞中多次提到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后來在晚間新聞聯播中又有提及。這真是個讓人迷惑的詞語,到底什么是“自主品牌”?
從地域角度說,有國家品牌、全球品牌;從定位角度說,有高端品牌、中檔品牌、低端品牌;從行業說,有日用品品牌、運動品牌、煙草品牌、化工品牌等。不論從哪個角度,也分不出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算什么呢?它讓我想起民族品牌。
前些年,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前后,民族產業、民族品牌一度非常盛行,總說什么產業、什么品牌需要國家保護,需要談判代表與美國、歐盟去談判爭取。不過,中國加入WTO十年下來,大家已經很少再提民族品牌了,沒出息不說,關鍵是沒用。當然,偶爾在某個角落里,還是能聽到所謂民族品牌的呻吟。記得當年蘇泊爾要賣品牌的時候,一些比蘇泊爾弱勢的品牌,擔心蘇泊爾被收購后,與境外品牌競爭不利,就利用媒體煽動愛國情緒,高喊保護中國民族品牌云云。時至今日,十年過去了,也沒見那些所謂的民族品牌鍋做強做大。利用民族品牌的機會主義者,是無法真正在市場中成為贏家的。
中國汽車業當年也是叫嚷民族品牌最激烈的行業,紅旗就被很多汽車業的前輩冠以民族品牌。結果呢,除了偶爾幾個好奇者外,根本沒有消費者買賬。一汽為紅旗這個所謂的民族品牌付出的代價是巨大與沉重的。
所謂自主品牌汽車,基本上是近幾年的事情。一方面,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了,確實需要中國品牌崛起,中國品牌也有可能崛起。但凡事怕腦袋發熱,不按市場規律辦。一些人漢語水平高,硬要將中國品牌弄個別名——自主品牌,然后向國家要政策扶植。一些官員好大喜功,自主品牌居然就蒙混過關,喊了起來。可是,在國際市場上,你怎么跟人宣傳“自主品牌”?怎么向國外消費者解釋?其實,若想激發國民的消費熱情,也不能太強調自主品牌概念,強調也不一定有作用。對普通消費者而言,真正看重的還是物美價廉,自主不自主不打緊。
中國經濟實力要增長,要崛起,依靠的是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不過,國際市場給這些企業貼的標簽,一定是中國企業、中國品牌,而不是中國自主企業,或者中國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的出籠,是對品牌認識表面性的結果,也是開放不夠的產物。中國制造也好,中國創造也好,核心只有一個,要有中國品牌支撐,要有代表中國實力的世界級品牌。不過,中國品牌根本不需要中國自主品牌這樣的怪胎注解。
舉例說,從世界范圍來看,華為算是中國的電信品牌,海爾是家電品牌,聯想是電腦品牌。如果你硬要給它們分別冠以中國自主品牌華為、中國自主品牌海爾、中國自主品牌聯想,從經濟層面上看是多么的滑稽,多么的有違常理。這樣滑稽的詞語竟然在國內廣為傳播,真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