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圍繞創業的大市場,亂象存在,但有一批人對這個大市場“謹慎樂觀”。
漲價,還是不漲?
“新生代創業領袖成長營”(簡稱“創業營”)第二期招生在即,主辦方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簡稱“中歐”)的創業項目團隊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
去年11月,中歐創業與投資中心(簡稱“創業中心”)正式成立。這個創業中心,稱得上是國內商學院里“第一個吃螃蟹的”。它也承載了中歐在創業教育這一新興領域的宏愿:成為中國商學院創業教育的第一品牌,做中國最好的創業中心。
中歐創業中心開發的第一個“新產品”是“創業營”項目,從今年3月份啟動到5月份開營授課,產品開發速度之快在中歐創了新紀錄。
“創業營”的第一期課程,是完全賠本的,好比早期的小米手機,幾乎是“割喉價”推廣,但是卻論證了中歐關于創業教育的一些邏輯理念,也在創業圈里迅速贏得了口碑。
第二期招生在即,中歐創業中心的主管團隊還糾結于漲不漲價?怎么漲價?是繼續“割喉價”,還是像周鴻祎的360“特供機”那樣“成本價”出售,或者干脆就像蘋果的iPhone走高價路線,賣硬件都賺錢?
中歐不希望這個帶有創新實驗性的創業教育項目“急功近利,太商業化”,但又必須面對現實的問題,在今年“Cover成本”。
中歐的糾結,不在于他們要做多么高尚的創業教育家,而是更懂得創業服務,也要適時、適度地商業化,而不是涸澤而漁。
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創業者都沒有受過專門的創業教育,卻也做得很成功。“創業需不需要教育,這是一個大問題”。
從散兵游勇到正規軍參戰 新產業“浮上水面”
在創業中心成立之前,中歐將創業項目的主要操盤者送去歐美“游學”了一趟。
項目團隊在美國的絕大部分時間,花在兩個地方:波士頓的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以及硅谷的斯坦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這是美國創業教育最好的兩所學校。
這趟去歐美游學,創業項目團隊一直帶著一個問題,“創業到底是不是能教出來”。
要知道,中國第一代、第二代創業者都沒有受過專門的創業教育,卻也做得很成功。“創業需不需要教育,這是一個大問題”。
游學收獲讓他們很受震動,“我們以前一致認為美國創業很好,但不了解美國創業教育,事實上美國創業教育比我們想像的有層次得多”。
美國有1600所大學開設有關創業的課程,美國大學中有100多個創業研究機構、研究中心、研究院,100強的商學院中有56所創辦了創意創新方面的學位教育。
而斯坦福與硅谷的緊密關系,更是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整個美國的風險投資60%是投在硅谷的,而斯坦福創業企業的收入占到硅谷總收入的60%。
百森商學院甚至面向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等華人圈的教授,開辦了一個專門課程——如何做創業學教授。
這樣的情形,在中國幾乎從未有過。
不過,從這些信息中,大家迅速解讀出來:創業教育很敏感,創業教育一定會在中國新興起來。
事實上,創業在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圍繞創業,一個新的行業——創業服務業,開始逐漸成長起來。
在中歐創業中心執行主任、創業學兼任教授李善友看來,這期間有幾個重要的拐點:
李開復做創業孵化機構“創新工場”,兩年多下來從最早想為創業提供服務,到現在已經轉向更偏重早期投資;各路媒體發起的創業大賽,開辦創業培訓,搭建對接創業與投資的平臺;聯想之星在科技創新產業化方面所作的“CEO特訓班”等一系列嘗試;政府機構主導的孵化基地在各地落戶;加入創業陣營的風險投資商已經達到10萬余家。
“這已經表明創業服務這個行業開始成長起來了。”李善友認為,越來越多的力量在為創業輸送著“水電煤”。
創業教育是創業服務業中的一個環節。中歐不是國內涉足該領域最早的,但是卻希望在市面上已有的諸多創業培訓、創業教育產品中再“往深走一步”。
比如,中歐的“創業營”項目也請企業家、投資人來給創業營的學員講課,但要求對方必須給“干貨”,必須是“聚光燈式”的案例教學,要拿當事人正面臨的挑戰、公司正在發生的問題來“現身說法”。創業營也搞類似的創業者學員聚會,但卻挑動學員內部做“批斗會”,讓創業者幫創業項目挑毛病、提問題。
在李善友看來,諸如中歐等商學院涉足創業教育,意味著“正規軍進來了”。
所有圍繞創業的商業化,如果過度集中在創業項目上市前的輔導階段,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否傳導太多的“負能量”?
賺誰的錢,怎么賺錢 良性商業模式是道坎兒
與在產品微創新上投入的精力比起來,中歐的創業項目團隊覺得更費腦筋的,是這類教育產品的商業模式。
中歐的創業項目早期可以不為生存發愁,已經有5位贊助商,他們每家在2~3年內將投入大概200萬~300萬元。但是,這畢竟是個商業項目,創業項目的管理團隊必須要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有人認為應該直接用創業營來收錢,但是也有人堅持“可以收費,但一定要少收”,“創業者沒什么錢,如果向創業者收太多的錢,不太合適”。
創業營第二期招生是否要漲價,如果漲價怎么漲,這些問題糾結的背后,正是中歐在這個創業教育項目上希望找到什么樣的商業化出路。
李善友更希望能用互聯網的模式:在創業的商業化上搭建一個平臺,就像互聯網的平臺型企業那樣。“新浪針對普通用戶是免費的,但是廣告商愿意花錢在新浪上做廣告。”不過,具體要怎么做,李善友說他也不知道。
目前來看,最可行的就是,贊助商在中歐的創業營中發現優質的投資對象。事實上,這也是目前諸多創業服務機構慣常的做法。
“因為早期的創業者沒什么錢,你只能說是買他的未來。買他未來的話,就是投資,不管你是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投資。”天使投資人王嘯認為。
圍繞創業的服務,還能衍生出其他的商業模式嗎?所有圍繞創業的商業化,如果過度集中在創業項目上市前的輔導階段,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否傳導太多的“負能量”?
在李善友看來,聯想之星的做法是個“有名有利、有表有里”的嘗試,但前提是聯想系此前四年里對該項目的長期投入,以及充分整合了聯想在投資領域的資源。
“你想賺誰的錢,怎么賺別人的錢,這個要想清楚。”這是中歐及其創業項目團隊要想清楚的。
而早期創業者和創業企業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類似嘗試的風險。
比如有些創業服務項目,希望在搭建企業早期投資的數字化平臺,建立創業企業案例數據庫等方向上,有所嘗試,盡管價值很大,但同時實操的“難度很大”,一個重要原因是創業項目的存活期太短,中國創業公司的壽命現在還不到3年。
鋪設創業的水電煤 修筑“系統工程”
北極光創投和它的合作伙伴們,對于“創源”的創業孵化這件事,有個宏大的計劃:把中國和美國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資源,跨界整合到“創源”這個平臺上。
在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楊磊看來,這是“系統性工程”:
首先整合風險投資基金的力量。創源同時發起成立了一只由凱鵬華盈(KPCB)、北極光創投、金沙江創投、中國寬帶產業基金以及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天使基金共同投資的種子基金;
此外,創源希望吸納硅谷華人中的優秀CEO、CTO,組成一個能幫助創業者“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業導師團”,讓創業者盡可能少走彎路;
另外,整合一定的政府資源;再有,幫助創業企業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關系。
北極光創投和楊磊本人都很清醒地知道,創源是在種一片“試驗田”,搭建這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非常長期”的工作。
無論是負責創源項目的楊磊,還是北極光創投的創始人鄧鋒,都已經在創投領域里浸淫近十年甚至十數年。他們深知,不管是創業,還是天使投資,還是孵化服務,都有很長的路要走,“系統工程”是持續性的保障,也是控制風險、增加成功率的保障。
同為清華校友、與鄧峰頗為熟稔的黃鋼,也一直關注北極光創投有關“創源”項目的嘗試。
對于創業服務、創業孵化,黃鋼與鄧峰他們有著相似的理念。在他看來,創業服務是有關創業基本技能培訓、教練式陪伴、投資機構參與的多維度工程。
雖然安博教育的研究院一直在關注有關創業教育、創業服務的新動向,一直在為就業者、創業者提供一些有關創業的基本技能培訓,但是將創業服務作為獨立的產品項目來開發,黃鋼等管理團隊還覺得有些為時尚早。
在他們看來,要在國內找到一批有充分實戰經驗的企業家做導師、教練,能系統地傳承創業經驗,整合這些人才資源的同時能形成良性的商業模式,而且能形成足夠大的市場需求,目前來看還是“挺挑戰的事情”。
產業化在路上 歷經“成長的煩惱”
“創業服務,幫助創業者、孵化創業這一塊,到現在為止我覺得還沒能真正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必須有一批實實在在的創業企業通過服務做起來了,那才比較有說服力。”黃鋼很中肯地說。
從創業選拔,到孵化、培訓,到對接創業與投資的SNS,為創業者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再到目前正熱鬧的創業咖啡館、創業旅館,一個個剛剛嶄露頭角的創業服務形式,都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圍繞創業,如何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圈子”,這些圈子之間如何能夠產生交集。
天使投資人王嘯是3W咖啡館的一期股東之一,對于創業咖啡館這樣的創業服務形式,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深度的圈子并沒有完全形成”。
對硅谷的創業咖啡館比較了解的楊磊持同樣的觀點。在硅谷有幾家知名咖啡館,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人經常出沒,“咖啡館本身意義并不大,關鍵是在這里已經形成一些天使投資人的圈子”。
楊磊介紹,在美國有很多天使投資人的圈子,這些圈子之間還有一定的交叉,“當一個企業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想法,很快就會有天使投資人找到他,說‘我對你想做的事情很了解,我們都是業內的人,我愿意出錢,同時我覺得還有哪幾個人可能對你有幫助,你見一下’,很快這些人就決定一起來投資”。
“對于創業來說,不管是創業咖啡館還是創業旅館,他們都只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在載體之外,能夠建立一個網絡。”楊磊說。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有望成為全世界創業機會最好的市場之一。
“去年中國死掉創業公司100萬家,你知道同時起來多少家新的創業公司嗎?120萬家。”李善友說。盡管圍繞創業的大市場,亂象存在,但有一批人和李善友一樣,對中國的創業市場“謹慎樂觀”。
“中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創業家,有的人已經創業很多次了,這些人成功之后,反過來對新的創業者正逐步形成反哺能力。”在李善友看來,像柳傳志等中國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第一、第二代企業家,已經在幫助更多創業者、企業家成長,中國正在形成一個企業家反哺企業家的氛圍。而剛剛興起的創業服務機構,盡管彼此之間或多或少會有競爭關系,中間也可能會有一些機構倒掉,但終歸對創業環境的改善是有益的。
“有人服務草根創業者,有人助力騰飛期的創業企業,有人免費,有人收費,大家都不一樣,我覺得挺好,而且這個行業是全新的,盡可以各顯特色,各占山頭。”李善友笑言,跟他此前創業酷6所處的互聯網視頻領域,在創業服務業里的競爭遠未到“頭破血流”的程度。
“創業的市場,現在不是太熱,而是行業還太小,蛋糕還太小;競爭遠不是特別激烈,而是做的人太少;服務創業的模式看似很多,事實上有商業價值的模式還太少。”李總結說。
01 李善友 中歐創業和投資中心執行主任、創業學兼任教授
有人服務草根創業者,有人助力騰飛期的創業企業,有人免費,有人收費,大家都不一樣,我覺得挺好,而且這個行業是全新的,盡可以各顯特色,各占山頭。
02 楊磊 北極光創投董事總經理
不管是創業,還是天使投資,還是孵化服務,都有很長的路要走,“系統工程”是持續性的保障,也是控制風險、增加成功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