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達看來,拍賣行業要把文化的理念和對后代、國家、民族個人的教養,融入在對藝術品的選擇和挖掘過程當中。
“真正決定藝術品市場的,不是錢,而是藝術品本身。”李達如是總結關于藝術品的價值評判標準。
我們眼前的李達,精致的妝容,雍容的衣著,舉手投足間透露出一種濃郁的高雅氣質。
身為北京保利拍賣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達很忙碌,連續九天的藝術品拍賣鏖戰,愈30億元的總成交額,2012保利春拍過后她卻來不及慶祝,因為“需要總結”。
這個7月,春拍已近尾聲。7月,也是保利拍賣七周年的日子。今年,距離1992年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藝術品拍賣會,中國拍賣行業走過了二十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已經規范并發展遼闊了起來。但李達也來不及想去慶祝七周年,因為保利拍賣下一步的“尋寶”活動已經緊鑼密鼓開始了。
李達是在藝術品市場浸淫了幾十年的人,早年中國書畫鑒定出身的她,如今生活、工作也都和藝術息息相關,她篤信一切美好東西的價值。
數十年來,她對藝術的追求始終如一,她也堅信,真正好的藝術品本身是一定有市場的。只有把更多更美好的藝術品呈現給世人,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美,培養更多的藏家去拍賣美的藝術品。
李達正在做這樣的事情,她引領下的保利拍賣,要做拍賣“美”的公司。
為藝術深度挖掘
帶著一雙雙發現美的眼睛
“窈窕藝術,世人好逑”,只要有好的藝術品出現,大家對它的追捧就是發自內心的,沒有辦法控制。
盡管對于整個拍賣行業來說,去年4月份以后市場的信心都有所下調,但因為保利拍賣找到了不少好的藝術品,這次保利的春拍又讓包括李達在內的很多業內人士重拾希望和信心。
在拍賣市場遇冷的大環境下,看到人們對春拍里好的藝術品的追捧,令李達十分感慨。
“真正決定藝術品市場的,不是錢,而是藝術品本身。”李達如是總結關于藝術品的價值評判標準。在她看來,好的東西、沒有露過面的新的藝術品才是決定市場的關鍵。
藝術品市場跟其他市場并不一樣,其稀缺度跟其他市場沒有辦法比較,所以只要好的東西出現,人們一定還是會去追捧。
盡管,保利春拍成交的30.3億元相比去年春拍的61.3億元仍有很大差距,但這已經相當不易,對于市場的向前發展,李達也有著足夠的信心。
這種信心也源于她的堅實基礎做后盾。從事多年拍賣工作,李達已經具有了很高的專業水準。但李達并不滿足于此,在她看來,要找好的藝術品,一定要勤奮。
七年來,保利拍賣的足跡開始逐步從全中國走向全球,李達不斷在深度挖掘上下功夫。
“凡是有華人出沒的地方,凡是有中國藝術品漂泊的地方,我們都會去找。”李達笑稱,“跑唄”, 沒有什么捷徑,保利拍賣多年來一直在悉心努力夯實根基。在她看來,對藝術品的深度挖掘就像挖渠一樣,必須得真正動作,一直到挖出水來,水到渠成。惟一的方法就是辛苦工作,行萬里路,全世界跑。
令人欣慰的是,他們真的找到了一些不錯的藝術品。李達開心地回憶,這次春拍前的征集,有一套本來已經被人扔到墻角的宋元繪畫,根本沒人看重,但是被保利的業務人員發掘出來,僅僅以五萬塊錢一幅的價格起拍,十張最后拍賣了5000萬元人民幣。
眼下,在李達的引領下,帶著一雙雙發現美的眼睛,保利拍賣還進一步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進行深度挖掘。保利拍賣在紐約辦事處開起來了,未來,在洛杉磯、倫敦、法國,他們也都將設辦事處。
盡管此次的春拍保利拍賣公司遙遙領先于第二和第三名,但李達也對我們坦承,和國外的公司相比,差距還很大。“蘇富比和佳士得是全球化的公司,哪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了,它就可以把拍賣公司開到哪一個地區,不好了也隨時可以撤走。”相比之下,保利拍賣還只能是以移動的形式慢慢拓展到辦事處,還需要夯實自己的實力,提升國際化能力。
拍賣前先深諳收藏
對藝術的追求始終如一
實際上,在拍賣行業擅長深度挖掘的李達本身就是個藏家,她對藝術的追求始終如一。
早年中國書畫鑒定專業出身、酷愛收藏中國書畫的李達,如今也開始把關注點挪移到西洋古董上。
西洋在十七八世紀時的機械技術可以與中國乾隆時期相媲美,李達分析,“但是西洋這個時期的東西很便宜,尤其我們鐘表、腕表拍賣里面有一部分古董的懷表就非常棒。”
藏家往往對藝術品有兩部分的解讀,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自然喜歡,另一方面則是價值的估量,雙方占比分別為80%和20%。好的藝術品可以價值連城,但卻并非是千金難買,用相對便宜的價錢買到好的藏品,收藏藝術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李達的收藏理念是,好的藝術品都喜歡,但不買最貴的,而是買價格最合適的好東西。
“收藏還是一個學識增長的過程,學識到了,你才能遇見那一步的藝術品。”接觸藏品多年,對于收藏的學問和收藏帶給人的價值,李達的感觸很深。在這個領域里面,不是任何有錢人都能進來,只有潛心研究的人,有了一定的學識,才能真正成為收藏家,也才能真正體會到收藏過程帶來的快樂。
要拍賣“美”的藝術品,首先要辨識“美”。遇到一些比較好的大作品,李達會和公司一起,依靠“水上水下”兩路專家仔細辨識。
一些國家鑒定委員會的專家、藝術評論家、研究各個行業的專家組成了“水上”專家大軍,另一些收藏大家,拿自己的錢買出來了經驗,靠自己的眼睛和能力組成了“水下”專家大軍。這些深諳收藏的人都和拍賣行的人一起互通有無。
正是基于這么多年的深刻積淀,李達也才有信心把藝術品拍賣更多推向市場。
這次保利的春拍,很多書畫單品都非常出色。李可染的《萬山紅遍》最終以2.9325億元成交。
藝術市場的布道者
呈現美、拍賣美的使命
在很多人看來,藝術品市場歸根結底是金錢的角逐。而在更多的藏家看來,關于藝術品更要關注其價值而不是價格。
李達更期待自己和保利拍賣越來越沉淀出這樣的理念和目的——更想讓藝術品改變人的生活,改變人生活的品位,讓藝術品的價值既富且貴。
富和貴兩者相生相濟,在李達看來,藝術品本身不應該被鍍上太多的金錢罩衫。不能只談富,貴也需要靠文化、品位來提升。
藝術品拍賣歸根結底是在培養一種藝術品審美。李達指出,“市場怎么看待這些藝術品,是以投資為主、滿足你的心情愉快為主,還是增加你的學識為主,這個都是大家要思考的問題。”
每一次藝術品拍賣的交易過程,其實是藝術品平臺的搭建。交易中,保利拍賣不僅引導人們如何選擇花錢,更重要的是讓錢花得值,要把美呈現給世人,真正提高人們的生活品味。
保利拍賣把展覽和拍賣銜接起來,要做成一個生物鏈,希望通過展覽把更多更好的藝術品推向社會,回饋和培養出更多藏家,共同為中國藝術品的發展、鑒定、評估、估值體系謀進步。如今,保利拍賣也在互聯網上PC端和移動端同時發力,希望把更多美呈現出來。
“我們希望藝術品真正深入到人們的生活,提升人們的品位,甚至提升人們的精神,更長遠的期望就是能夠教養人們的后代,這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李達娓娓道來。
李達希望用美拯救人的心靈。在她看來,中國拍賣行業里面的每個人都應該是一個布道者。藝術品市場的水很深,藝術品有真假,并不是有很多錢就能買到同等價值的物品。這都需要行業去共同發展。與此同時,新的問題也層出不窮,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來研究解決。
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要把文化理念和對后代、國家、民族個人的教養,融入到對藝術品的選擇和挖掘過程當中。正如李達所說:“人有文化有品位才被人尊敬。人的教養提升了,人家才會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敬仰。”
或許,這就是李達要做的拍賣“美”的公司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