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4月,春余夏始,陽光燦爛。彼時的我,心情像晴空下斑駁的樹影,明明暗暗——時好時壞的情緒源自那場即將盛大來襲的高考。每周形形色色的模擬考試,起起伏伏的排名,讓十七歲半的我第一次深深知道了什么叫緊張、壓力和恐懼。
一個周六晚上,頂著媽媽的“快去看書”的怒吼,我死守著電影頻道看《佳片有約》。那晚,放映的是《天使愛美麗》。整個影片和著明快的音樂,洋溢出如春水漲潮般的喜慶感。女主角清純明凈的笑容,在一瞬間融化開來,幸福像從天傾瀉的膠水,將我渾身凝固。我才意識到,我的周圍不僅僅是考試、背書、競賽,生活應該是立體的、飽滿的、讓人值得去愛的。這種微妙的感覺,比任何勵志書、口號都讓人感到溫暖,讓人突然明白任何“考上大學你就解放了”這樣的話語是多么蒼白無力。
旋即而來的高考,呼啦啦來,呼啦啦去,現在根本想不起一丁點兒關于考場、答題的細節。但一句老話是真的,“高考就是一個檢驗平日學習水平的過程”,穩定發揮,考試成績和你模擬考試的成績就不會有太大偏離。
估分后,填報志愿。周圍有估出高分的同學,躍躍欲試地要報北大、人大;有熱心的老師,說哪個大學優秀、哪個專業熱門。可我分明感到一個聲音自心底發出:我想看《天使愛美麗》的原版。去,學法語!“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那時的我,只知道這是全中國最牛的外國語大學。
等待結果的日子真是惴惴不安,明明知道自己的分數不低(后來得知那年我可以報考除北大、清華以外的所有大學),卻一次次在夢中驚醒,擔心落榜怎么辦。直到收到自西三環北路2號寄來的錄取通知書,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了下來。
但是,高考成績只部分反映了你某個階段的學習情況。從邁入北外的第一天起,每個人都必須忘記自己“省、市狀元”的身份,踏踏實實地將自己放在初學者的位置——不管是對學業,還是對人生。就比如我,從河南一個信息不太暢通、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來到這座繁華的大城,從一個應試教育的學習環境來到一個追求全面發展的競技場,經歷了一個為時不短的磨合期、適應期、調整期。
北外的特色之一,是會招收來自全國幾大外國語高中的保送生。這些保送生有一個傳統的稱號,日“高起”——“高起點”;相對應,那些參加全國高考入學的孩子,就被叫做“零起”——“零起點”。“零起”的我們在初學法語時,會被嚴格的老師無數次地糾正發音、拼寫,這是相對折磨人的時期:為什么別人能流利地讀課文,我卻連發音都困難?為什么有人做測驗能飛速交卷,我卻連聽力默寫都聽不懂?那時的我,曾自卑到了極點。昨天,高中的光榮榜里還貼著那張“全市高考英語單科第一名”的獎狀,今天我卻被26個字母攪得頭暈眼花。
回憶起這段“糾結”時光,很感謝我的老師,他們用自己的實例告訴我們,千萬別灰心,一定要相信,別人只是暫時走到了你的前面,等過了語音學習階段,你會慢慢趕上的。而語言的學習,真的沒有捷徑,就是要認真聽講,反復練習,讓自己成為海綿,浸在法語的環境里,不停地吸收、消化、積累,才會有飽和、釋放的那一天。在老師亦師亦友的引領下,我漸漸適應了自主學習的模式,適應了專業外語學習的方法。
后面的學習,是在夯實“聽、說、讀”基本功的基礎上,發展更高層次的“寫、譯”技能。課程的設置也有了調整,除了精度課,繼續教授法語基本語法,我們開設的外教課、視聽課、口譯課、泛讀課,給同學打開更大的接觸法語的窗口。老師會開出一系列從易到難的書單,涉及法國文化、經典文學名著、歐盟政治……我們需要在讀書后,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讀書報告,這不僅僅是積累法語表達的手段,也訓練了我們有邏輯地表達思想。
當然,除了讓你可以在兩三年間流利地說一門原本陌生的外語,北外,也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可以自由發揮興趣和熱情的舞臺。在這里,你可以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舞蹈協會、合唱團、話劇社、動漫協會……我是一個很敢于嘗試新事物的人,很多時候,我參加活動,并非為了取得什么結果,只是享受參與過程中那體驗新事物的氛圍。
大一時,系里舉辦首屆法語小品大賽。老師指定了某位“高起”女同學擔任主持人,她很謙虛地婉拒,說把鍛煉的機會讓給別人。我立即報名,和另一位男生用學了不到半年的法語把一場小品比賽主持下來;校級的“外交外事風采大賽”開賽,我順利過了初選,代表法語系在千人大禮堂上演出;北京奧運會前,通過奧運志愿者選拔,被派往外交部奧運接待中心實習一個月;在電腦繪圖風行的今天,堅持手繪海報;每月都向系刊投稿……
太多事情,本是當初一剎那的想法,但等你真正實踐它時,你會收獲全然沒有過的驚喜——這就是體驗的意義。就像后來我們和藹的外教Veronique女士在課堂上看見我,幾乎要來擁抱我,說“你太讓人眼前一亮了!”同學們看見比賽后的照片,驚呼“原來那個在舞臺上穿晚禮服的女子是你啊!”別人向學姐介紹我后,學姐說“你就是那個每期都在系刊上發表文章的王媛啊!”
這個培養了太多外交官、主持人、同聲傳譯員的學校,從來不缺明星。我只是太小的一分子,我只是想用青春的精力在自由的空間里最大限度地翱翔,哪怕飛的姿勢總有些不好看,飛的高度總不及人家,’也不會有什么遺憾。一旦走上了小語種的路,在很大程度上,你的選擇已經不是關鍵了,從那一刻起,你就變成了一個選項,你是被選擇的。你能做的就是努力、堅持,揚展自己以應付更多的難題、場合,令自己在被挑選的平臺上,有更多的機會被選中。
其實,我會經常回想彼時落筆填寫志愿的瞬間。為了聽懂那門”天使”說的外語,我從全國數百所高校中選擇了北外法語系,北外從百萬河南考生中選擇了我。因為這緣分,我從千里之外趕來,與她相會。而這一聚,我人生中最美好、最蓬勃的四年都獻給了她。又在工作兩年后,義無反顧地報考北外的研究生。
四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對北外的感情也不斷發生這變化:從一開始的無限向往、無比珍惜,到親密無間,到些許疲憊、厭煩,到恍然大悟,到無言感激。今天,處于研究生階段的我,倍加珍惜重拾的讀書時光,也更慶幸冥冥中那個來自法國的天使讓我和這門“世上最美的語言”結緣。
最近的娛樂新聞說,《天使愛美麗》的扮演者奧黛麗·塔圖要息影了,因為她不想活在角色里,她覺得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媒體嘆息,說法國影壇的天使要隱退了,我著實傷感了一陣。為了看一部電影的原版而學一門外語,聽起來浪漫得不像真事。但,那年夏天,我真遇到了天使,她說法語。
編輯 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