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結構分析,闡述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措施,為指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039-02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經歷了合作關系由松散到緊密,合作內容由流通到生產,合作范圍由局部到全面的漸進式演變過程,形成了目前的地區間基本均衡,組織形式多樣;專業協會多,合作社少;種植業組織多,養殖業和二三產業組織少;本鄉本土多,跨域組織少的結構分布格局。在城鄉統籌新時期,搞好組織創新,提升功能,是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興辦方式
1.以致富帶頭人牽頭興辦合作組織。組織經營方式主要由一些在當地有一定社會影響和號召力的農村經紀骨干人才牽頭,興辦合作社和有限責任公司,協調聯合當地農民開展農產品綜合性生產、加工、營銷和服務。生產經濟形式實行資本聯合、勞動聯合、產銷聯合,特點是組織先進,生產相對集中,群眾基礎好,經濟效益顯著。
2.以龍頭企業帶動建立合作組織。組織和經營方式主要以龍頭企業牽頭,通過“訂單”形式與基地廣大農戶結成公司加農戶的經濟利益共同體,進行專業化生產,形成產加銷緊密銜接的產業化組織體系,龍頭企業在合作經濟組織中起到領航導班作用,外聯國內外市場,內接基地與農戶,并投放部分基礎設施和產品收購訂金。產品產出后,由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經濟組織按“訂單”直接收購。特點是專業化強,產業銜接緊密,經營形式獨特,經濟效益穩定。
3.以基層干部牽頭興辦專業協會。組織和經營方式或開展系列化服務,走產教研結合、農工貿一體化之路;或通過土地使用權承包、租賃、轉讓等形式,建立農業科技園區,組織農民,從事種養加銷生產經營活動,搞活一方經濟;或發揮當地山水秀美、資源豐富、靠近中心城鎮、毗鄰龍頭企業等環境和地位優勢,創辦民營莊園,開發種養業、商貿業和旅游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形成別具一格的農業生態旅游區。其特點是:經營范圍廣,機制靈活,分布廣泛,農民易于介入。
4.以生產要素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組織。組織和經營方式是在農民自愿、有償、互惠互利、通力協作前提條件下,將資金、技術、勞務、土地等生產要素作為股份入股合作經營,組織開展生產性、經營性和服務性經濟活動。經濟組織內部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財務,增收節資,開源節流。各股東全員參與經營管理和勞作,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特點是組織嚴謹,制度完善,行為周密,群體功能強。
5.以農技服務部門為依托創辦專業合作組織。組織與經營方式是由縣(市、區)、鄉鎮農業站、種子站、農機站、畜牧站等站所牽頭,組建專業協會或研究會,創辦或領辦農業(墾)企業,承包或租賃農村土地、荒山、灘涂、水面和生態經濟溝等,引進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吸納農戶作為會員并跟隨一同生產經營,簽訂產品收購“訂單”,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對會員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有償提供生產資料和科技服務,提高農民生產經營水平和勞動組織化程度,從中獲取經濟效益,共同實現科技致富。其特點是:技術含量高,市場開發前瞻性強,信息快捷靈便,社會化服務效果好 [1]。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1.促進農業基礎自我強化。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深刻體會到農村實行家庭承包帶來的基本解決溫飽和逐步富裕安康的生活,但在土地劃整為零、生產單位變小、民心民意不能完全統一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區域性整體基礎建設和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加大了自然災害危害程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后,在鞏固生產、方便經營和增加效益的作用下,組織社(會)員,投建農業基礎設施,自覺維護合作組織自身利益,增強本地發展農業基礎實力和抗災減災能力,利國利民,造福一方百姓 [2]。
2.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農戶為單位分散獨立走向市場,面臨著勢單力薄、無力抵御因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帶來的巨大風險;信息閉塞,難以全面及時掌握市場行情,不能準確地進行科學預測,產品結構趨同,造成大起大落;組織化程度低,市場談判地位不平等,高價買進生產資料,低價賣出農產品,利益大量外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連接市場與廣大農戶的中介組織,安排專門人員了解市場行情動態,及時向會員農戶提供準確的市場供求信息與“訂單”,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共同進入市場,形成有效的利益對接,減少市場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場風險,避免因市場行情起伏變化給生產經營造成的巨大沖擊和經濟損失。
3.優化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在千家萬戶各自為政、分散經營條件下,農業和農村的區域經濟難以形成群體效益、規模效益和轟動效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在農村經濟各產業布局上實行重大調整,在農民勞動組合上實行重大變革,在勞動成果積累和利益分配上建立起一整套規章制度,組織內部實行生產、加工、運銷一條龍經營,并與城鄉市場和龍頭企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打破了傳統的農村單一產業生產經營格局,促進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分工分業。
4.組裝搭建農業產業化平臺。隨著農業產業化的不斷推進,過去一度形成的簡單的“訂單”式“公司+農戶”的運作方式,難以提供有效的服務;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關系往往協調不好,難以相互平衡;受利益驅動,在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原材料上缺乏穩定性,農戶為龍頭企業生產產品上缺乏持久性,企業與農戶在“訂單”兌付上缺乏可靠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的經營形式,上聯龍頭企業,下接基地農戶,對內統一安排生產,對外統一簽訂銷售合同,用章程、契約、合同等法律文本形式規范和協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在企業與農戶之間架起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橋梁,解決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過去所經常發生的亂購濫銷、價格大戰等矛盾和問題。
5.提高農業技術服務水平。中國縣及縣以下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科技人員原本就少,基層農科人員人均承擔耕地和農民的技術推廣服務任務繁重而辛苦。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進一步增加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難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后,實行為社(會)員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將全體社(會)員的生產經營劃分成若干類別,銜接各級農技推廣部門,有針對性地對同一類別的社(會)員群體進行集中分類指導,從技術、信息、融資、生產、加工、運銷等各方面向社(會)員提供全方位服務,把服務滲透到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建立起工農結合、城鄉結合、官民結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社會化服務新機制 [3]。
三、推進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的措施
1.加快組織創新步伐。在支持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提倡放手發展,正確引導,形式多樣,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地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在增加農副產品、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消滅貧困人口、穩定農村社會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有效地解決農村改革發展中面對千家萬戶,政府調控乏力,農民心態渺茫,龍頭企業無所適從等諸多難題。
2.強化農民主體地位。嚴格區分集體經濟組織和合作經濟組織的界限,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大前提下,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則,以合作制形式,建立合作經濟組織及其相應的章程、制度和運行機制。突出自愿性,由廣大農民自愿參與,自主結盟,社(會)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杜絕強撮合,歸大堆,窮過渡行為,因地制宜,順其自然,多種形式,多元化發展。組織內部分工協作,民主決策,社(會)員共同監督,群眾當家作主,風險共擔,利益均沾,自主經營,共同富裕。
3.營造寬松外部環境。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樹立農民的主人公地位,多扶持,少參與,多服務,少干預,運用經濟手段和政府導向作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完善給予有效的宏觀指導、調控和服務。出臺優惠性扶持政策,提供信貸、貼息、專項資金等項支持,形成一種共同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強大合力,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釋放更大能量創造寬松有利的環境條件。
4.完善內部運行機制。理順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的業務分工和利益分配關系,健全保障機制和利益保護機制。明確社(會)員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各自行為。正確處理組織內部的利益分配關系,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利益轉讓、價格保護、利潤返還、預付訂金、效益分成各項規則,實行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運行機制創新,使組織與社(會)員之間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相互促進,共謀興農大業。
5.壯大組織經濟實力。建立對外聯絡機制,完善農副產品銷售、農資供應、技術指導、信息引導等服務網絡,搞好內部生產和對外經營,賺取更多利潤;逐步增加積累,強化資金支撐;管好風險基金,加強市場風險防范,調節供求關系;搞好利益分配,保證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用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規范管理成員入股資金,避免塵封、浪費或流失;加強財務管理,強化民主理財,充分發揮群策群力的群體功能,保持組織的持久活力 [4]。
參考文獻:
[1] 鄧東升.邵武市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現狀、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15):210-212.
[2] 趙耀.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踐與探析[J].農業經濟,2007,(11):61-62.
[3] 孫太升,劉宏霞,畢文勝,等.談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J].現代農業科技,2009,(10):253-256.
[4] 王靜,頓濤,路燕,等.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與建議[J].河北農業科學,2009,(8):105-107.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