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技術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技術創新又是中小企業的生命線,給企業帶來成本優勢和發展空間。首先分析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然后探討中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優勢和劣勢,最后從結語中給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技術創新;必要性;中小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020-02
中小企業不僅是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一支主力軍,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技術創新成果。中小企業自身是難以滿足其發展中對技術的需求的,迫切需求社會化的專業服務,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撐。技術進步與經濟的不斷發展,分工日益專業化,中小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獲取優勢,必須依賴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持,技術創新體系已成為中小企業不斷發展的基本保障。
一、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躍的力量,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不僅表現在對經濟增長的巨大推動上,還體現在諸如就業等社會問題的解決上。隨著中國加入 WTO,伴之而來的是更為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小企業要想在夾縫中維持生存,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則成為必然的選擇。然而,技術創新作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在中國中小企業內卻不容樂觀。以下從數據分析和理性敘述兩個方面來闡述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必要性。
1.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數據分析。目前整個中國大約有60%的中小企業仍采用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技術,30%左右采用 20 世紀 80 年代的技術,只有 10%左右采用 20世紀90 年代的先進技術。另據其調查機構對全國大、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就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所作的問卷調查表明:雖然當前企業技術創新有一定程度的進展,但總體創新水平還不高;技術創新資金缺乏,一些中小企業(15.2%)甚至沒有技術創新資金,在企業的組織結構上,東、中、西部分別僅有 35%、21%、17.7%的中小企業建立了自己的技術中心、培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比重也遠遠落后于總體水平。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匱乏,決定了它們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擴張之路來維持生計,只能生產低附加值、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中小企業資本有機構成偏低,造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很低,有的甚至不足 10%。而在美國,中小企業所創造的技術創新成果和新技術在數量上占全國的 55%以上,中小企業平均每個雇員的技術創新成果是大企業的2倍,其高科技中小企業對 GDP 的貢獻率高達 33%;德國的高新技術產品以品種計算,約 70%是中小企業生產,高科技增加的工作崗位中有85%由中小企業提供。以上的數據無不昭示著: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已迫在眉睫。
2.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1)技術創新實力不足。根據研究,表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實力不足,具體表現在:擁有科技機構和存在科技活動的中小企業數量比重仍然偏低;平均單個中小企業擁有的科技人才數量低于國有企業;擁有科技機構的中小企業其基礎條件同國有企業相比仍然薄弱;中小企業平均科技經費投入低于國有、外資企業,資金投入以自有資金和金融貸款為主。(2)由模仿創新所帶來的風險。由于創新實力的不足,所以很多中小企業就選擇了模仿創新模式,其中包括模仿國內和國外企業。而模仿創新這種模式的實際應用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由于模仿方式不當,引起了知識產權糾紛是當前中國中小企業最大的風險。(3)缺乏相應的政策。中國對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項目等一直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首先,中國的相關技術創新政策中,關于中小企業的資金資助、稅收優惠和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一直是顯得不足。造成的結果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短缺,而在自主創新等的稅收缺少優惠也影響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而在政府采購方面,中國更多的傾向于國有企業,所以一直缺少政策上的扶持。其次,中國的技術創新政策對象主要是科技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諸如火炬計劃、中小企業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但是對于普通的中小企業的關注很不夠,它們所面臨的產品單一、設備陳舊等問題,中國政府都缺少相應的政策。(4)配套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服務能力不強,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難以適應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需要。鑒于中小企業的實力和發展水平,它們很難自己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配套體系,其中人員培訓、信息獲取等都是它們面臨的迫切問題,而中介服務的滯后,也使得它們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出現了障礙。
二、中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的優、劣勢分析
技術創新戰略分析主要著重于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分析,在充分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的基礎上,努力把外部環境提供的機遇及企業內部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避開外部環境對企業造成的威脅及企業內部的劣勢,以求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作出準確的定位。對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分析,主要側重于優勢與劣勢分析。
1.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優勢。(1)機動靈活性強。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能及時跟蹤技術上的變化,及時地推出新產品,也由于進出壁壘低,很容易在環境有利時進行技術創新,而在環境保護不利時,可隨時撤出,轉向其他產業進行技術創新。(2)企業家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突出。中小企業的企業家除對技術創新制定戰略外,通常還親自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或組織和領導技術創新工作,真正成為了技術創新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成為了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角。(3)中小企業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發展優勢。中小企業專業化程度一般較高,產品的市場針對性較強,具有滿足特定的細分市場需求的創新能力;經營規模小,研究開發人員和生產銷售人員能較好溝通,并可迅速地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做出有效的反應;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和創新目標,抓住技術開發的最佳時機,從而搶先涉足大企業暫時難以顧及的領域,研究開發更具有針對性,能夠調動所有的資源集中于某一具體項目的技術創新。
2.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的劣勢。(1)技術創新資金短缺。中小企業一般自有創業資本少,經營風險大,信用程度較差,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不僅很難從資本市場融通資本,也很難從貨幣市場中獲得資金支持,因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易碰到資本實力短絀的瓶頸制約。(2)技術創新人才不足技術源缺乏。技術開發與創新人才、組織人才的缺乏是制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的特點,相對于大企業更難吸引到人才。從中國情況來看,由于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主要來自于農村和城鎮新增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技術水平低,因而科技人員短缺現象尤為嚴重,從而阻礙了中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3)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和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其技術創新對外部環境和服務體系的依賴性較大,需要借助社會的支持。而當前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市場開拓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則剛剛起步,這遠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服務的需要。
三、結論和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中國中小企業存在信息渠道不暢通、缺乏法律保障等困難,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者”的地位。這就要求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前景和條件建立適當的規章制度來不斷完成技術創新。另外,政府不是一個旁觀者,應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以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從企業來考慮,管理階層可以多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不斷吸取企業外部和自己的歷史經驗,采取諸如“市場調研”“座談會”等形式來挖掘技術創新的渠道。另外,企業內的學習效應不容忽視,管理階層要充分發揮學習曲線效應最大化進行技術創新的可能性。中小企業在保護、愛護和尊重人才方面,首先,特別要注意對人才各種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其在職業安全、穩定,必要的社會保障方面,對企業有充分的信任。其次,企業要根據條件盡力為他們創造對進行新知識、新技術交流和進一步學習的機會,使其不感到受企業規模的局限,有足夠的施展才華、增長才干的余地。對他們的各種創新思想要予以足夠的尊重和實事求是的支持。
政府設立科技計劃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近年來一些主要工業化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政府科技計劃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扶持主要采取引入競爭機制,有選擇地支持那些有好的創新思路、創新設計和創新產品的企業。扶持措施既包括直接財政支持,又包括間接支持手段,如提供稅收優惠,提供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等。近幾年來,中國陸續實施的一系列中小企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的科技計劃,對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與創新活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政府還要加快健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通過向中小企業提供咨詢、信息和技術培訓等服務,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各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近些年,各國政府不斷加強在這方面的投入,而且,隨著全球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充分運用高新技術手段,為中小企業提供更便利的信息、咨詢服務已成為成本低、成效快的重要手段,成為各國政府的主要政策之一。
參考文獻:
[1] 陸道生,王慧敏.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
[2]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企業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J].管理世界,2001,(4).
[3] 侯大銘.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幾點看法與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01,(4).
[4] 王素梅.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管理論壇,2006,(3).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