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河南保險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河南高校應從加強學生保險意識教育、普及保險知識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保險意識;保險知識普及;河南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312-02
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在支撐中部崛起、服務全國大局的作用日益凸顯。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和好的氣勢,為保險業科學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有利條件。
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前九個月,河南省總保費收入618億元,緊隨廣東、江蘇、北京、上海、山東之后,排在全國35家保監局的第六位。公司數量從2010年的4家到目前的41家,保費收入也從2010的50億元到今年前9月的618億元,保險市場主體從20家增加到52家,累計賠款給付583億元,繳納各種稅費近52億元,為地方增加就業機會12.14萬個,保險資金在全省投資及意向投資超過200億元。
河南,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保險市場。近年來,河南保險業快速發展。保險行業在服務河南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管理社會風險方面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險業的發展與高等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受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制約,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規模較大,但水平較低,根據河南省教育廳發布的《2009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河南省現有研究生培養機構23處;普通高等學校99所,其中,本科院校43所,高職院校56所。河南省高等教育總規模達227.9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2.02%。但至今開設有保險專業的院校寥寥無幾,在大學生中開展保險知識普及的高校也是屈指可數;如何適應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的要求,為保險事業的迅猛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成為河南高校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保險意識教育
高校要加強和普及保險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現代風險管理理念、增強保險意識、提高運用保險機制規避風險的能力和素質。同時,良好的保險意識是也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大學生保險意識的普及教育應成為現代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河南省高校大學生保險意識現狀。河南地處中國中心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習慣忍耐、各安天命,不愿意主動地用保險的方法來處置風險,這使保險意識的普及和保險業務的開展遇到了很大障礙,僥幸心理、從眾心理和投機心理對保險業的發展影響更大。大學生保險知識普及程度較低。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能在課堂上系統地學習保險知識的機會非常少。財經類院校一般都應該開設保險課程,而事實上,目前在河南省,保險相關課程僅針對金融類專業的學生開設,而其他專業,有關保險意識教育方面的課程基本不開設,這就導致河南省保險意識教育缺乏廣泛的基礎,大學生保險知識普及程度較低。
2.普及大學生保險意識教育的意義。大學生保險意識教育是指以提高大學生保險意識為目標,搭建高等教育與保險實踐的溝通交流平臺,在大學生中普及風險管理和保險常識教育。河南省是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口老齡化和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社會正從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向現代社會結構轉變。大學生就業難和社會保障不足等壓力不斷增大,風險因素不斷增多,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在大學生中普及保險意識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增強國民保險意識,更好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大學生無論是在校期間還是今后走向社會,終生都避免不了和保險打交道:在校期間有“學平險”,外出旅游有“航空意外保險”,就業后又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樹立風險觀念和保險意識,努力做到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
3.普及大學生保險意識教育的對策。鼓勵在校大學生積極投身到保險意識教育的實踐中去。學校要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開設相關課程,要讓他們主動了解和掌握一些風險管理和保險方面的常識,幫助其樹立現代風險管理理念,增強保險意識。
二、跳出對保險專業就業認識的誤區
根據我們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很多經濟、管理類學生就業時首選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其次才是保險公司的內勤崗位,本科生一般不愿意選擇保險營銷崗位。高中考生和家長普遍認為保險專業就業面狹窄,畢業后和沒有本科學歷的人一樣要去從事保險營銷工作,社會地位不高,收入不穩定,因此愿意報考保險專業的學生較少,認為學了保險專業,將來無非就是去賣保險。
1.人才數量嚴重匱乏。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保險業的人才供需嚴重失衡,供和需之間的比例是1∶4的水平,有材料表明,全國每年保險人才需求在16 000名左右,目前只能滿足30%,還有70%的人才缺口,而在河南,人才缺口的比例會更大。
2.人才質量亟待提高。相對于有形的產品,保險是無形的長期承諾。因此,對營銷管理干部的專業水平和實踐技能要求較高,但是,由于河南保險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保險干部隊伍質量的下降。一個保險公司要培養自己的骨干,至少要二至四年的時間,并且公司要花費巨大的成本。
3.河南保險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最新數據顯示,河南省目前有25家壽險公司,其中有21家中資壽險公司,4家外資壽險公司;23家財險公司。僅這48家保險公司在河南省除鄭州以外的十七個地級市設立中心支公司及其所屬的營銷服務部,就需要大量的管理干部和營銷干部:一個中心支公司配備兩個領導:就需要48×17×2=1 632名中支領導;一個中心支公司設立五個部門,就需要48×17×5=4 080名部門經理;一個中支(壽險)轄五個營業區,就需要48×17×5=4 080名區經理,預計新增需求量在5 000人以上。如果分支機構進一步的深入和擴張(如向縣域發展),新保險主體的進一步增加,河南保險人才的需求量將更大。
保險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能否擁有足夠的優秀人才,決定著這個行業的興衰。人才是保險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起著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保險專業在中國還是一個較新的專業,因此,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戰經驗的合格人才,必將成為就業市場上佼佼者。
三、財經類院校(專業)要積極開展保險普及教育
根據調查,保險業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未開業機構人才儲備不足,二是已開業機構無人可換,三是總部核心職位、專業職位既有部分缺人,也面臨后備干部短缺的矛盾。概括地說就是:高端人才、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后備隊伍捉襟見肘。這些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精算、核保、理賠、信息技術、產品開發、營銷、客戶服務以及各級管理干部等。
“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研究設立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點。”這是《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對中原經濟區保險業提出的新要求,河南高等院校應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在財經類院校、綜合院校財經類專業中普及保險知識教育。
1.高校開展保險普及教育是河南保險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河南省高等教育總規模達227.96萬人,從總量上來說數字是龐大的,但專業結構不合理,保險行業的專業人才稀缺,根本不能滿足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隨著保險市場主體的增加,農業保險新產品的開發等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因此,河南高校有必要加快發展保險普及教育,在會計、金融、管理等專業率先普及保險知識,這樣可以拓寬保險教育人才的培養渠道,為保險行業培養“通才”,緩解保險公司“缺人”現象,為保險業良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
2.高校開展保險普及教育是帶動全民保險教育普及的有效途徑。大學生都被人們認為是較優秀的社會群體,他們豐富的知識、健全的人格有社會認同性和先進性屬性,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對其他社會成員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因此,通過在高校普及保險教育,進而影響帶動整個社會重視并加強保險知識的學習。大學生在掌握保險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同學的切磋、與朋友的交流、與家長的溝通,用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和理財觀去影響帶動周圍的人,有利于產生群體共同的心理活動趨向,這將為保險知識的普及創造有利條件。
3.高校普及保險教育有助于科學管理風險。雖然風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客觀存在,但并不是說在風險面前,人們只能束手無策。學生學習保險知識后,可以了解到風險是現代人無法避免的,在普及保險知識的過程中,應使學生了解風險的兩重性,即損失的可能性和獲益的可能性,針對這兩種不同的風險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科學管理。
四、加強與保險實務部門合作
保險知識的普及、保險專業的開設,都離不開教學實踐,實踐性教學是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對于實踐性應用極強的保險專業來說更是至關重要,也是保險行業人才需要中最重要的要素。
組織學生到保險公司實地考察和學習,讓學生了解掌握保險公司的總體運作和各部門職能,使他們具備對專業崗位的一般認識。通過崗位認識實習,學生能了解課堂上哪些知識是有用的,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還應具備那些素質,對自身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學好專業理論知識和實習實訓課程有足夠的信心和思想準備,為今后的專業學習與工作做好準備。
五、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河南高校保險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河南高校可以利用一切資源,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保險意識教育、保險知識普及教育動,為河南保險業的健康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進而促進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社會風險意識和保險意識,使保險這一“社會的穩定器”、“經濟的助推器”更好地服務于中原經濟區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龔利明,孫巍巍.高校開展保險普及教育的意義及對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2] 劉平,韓莉.發展保險專業高等教育之我見[J].上海保險,2007,(6).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