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分析實施個性教育的必然趨勢以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入手,從而論述了高校個性教育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聯系;由此建立了個性教育的各要素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之間的互相作用的動態模型。
關鍵詞:大學生;個性教育;社會責任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321-02
面對新世界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挑戰,國際間的競爭從有形競爭轉向無形競爭,形成了一種知識的較勁、能力的較勁,創新素質的較勁,總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競爭,亦即是高校能否再就大批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去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開展個性化的教育,促進學生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種趨勢。然而,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使其個人價值在實現社會價值中達到高度統一,只有具有良好個性并實使之正向釋放和張揚,才能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應該是人格的教育,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個性與社會責任感共同的發展。因此,個性化的教育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前者是基礎。我們從個性教育的意義、目標以及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分析入手,研究兩者的聯系。
一、高校個性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分析與思考
1.個性教育的意義以及其包含的內容。大學生個性教育是以培養具有良好個性素質的人才為目標,提升大學生的個性為宗旨的教育。個性教育內容包括:(1)尊重人和人的個性,并以挖掘人的個性潛能優勢為主要目的。(2)培養良好個性素質(主要指人的個人特性和社會特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包括培養、強化人的良好個性以及預防不良個性。(3)教育個性化與社會化統一過程,使人的現實個性向理想個性。(4)教育特色化,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個性教育其實是與劃一性教育相對應的教育。在高等院校實施個性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首先,個性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現階段中國大多數高校是統一的大綱和教材、同樣的選拔人才標準、同樣的教師用同樣的灌輸式教學,教學與教育活動相差無幾,實際上高校教育是以一種模式化的批量生產。但是進入21世紀,以網絡為特征的知識經濟使得開展社會需求多樣化,于是實施個性教育,促進學生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種趨勢。個性教育成為世界范圍內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一個中心議題,也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原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先后開展以個性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改革;中國也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次,個性教育是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過程的實質就是人類不斷解放自身的過程,因此人的解放、個性的充分發展程度是判斷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尺度。
2.社會責任感的現狀與分析。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對社會責任的一種強烈的自覺意識以及崇高的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理想、志向和價值觀的高度統一,是對民族和人類的未來作自己的貢獻的一種強大內在動力。在任何社會中,社會責任感都是社會前進的精神支撐力之一,是先進階級實現自己的社會歷史使命的必要條件。處在新世紀的大學生有無社會責任感是關系到他們是否能承擔自己歷史使命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事,而中國當今的大學生由于受社會變革所引起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的影響,在社會、家庭、學校以及自身發展的多重作用下其社會責任感的現狀主要呈現以下特征:(1)面對價值取向,理論上重視社會價值,而實際上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2)在奮斗目標上,個人意識有不斷增強的趨勢而社會意識逐漸淡漠。表現在現實中是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對他人和社會的要求越來越苛刻,缺少寬容和體諒。(3)在利益關系上,雖然承認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重要,但行為上表現出明顯的功利主義。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說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由于思想道德建設的落后,使他們的價值觀念發生嚴重扭曲,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不斷滋生蔓延,導致大學生的社會觀念、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淡漠了,即一方面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缺乏責任動機,另一方面不能分析社會環境和社會輿論的好壞,從而面對社會評價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整。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課題。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指學習和做到在作出滿足個人需要和發展的決定時,對自己、他人、社會以及影響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等有全面的考慮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即要通過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合理的價值取向,從而引導一種社會責任行為,并在社會環境中塑造一種對社會責任感贊同的社會評價氛圍使大學生自覺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價值取向、責任行為,最后培養形成社會責任感。
3.高校個性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理性思考。聯合國21世紀教育教育委員會曾在1996年“21世紀人才素質討論會”上提出現代人才素質的七點標準:其中第二點是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第六點是有豐富多彩的健康個性;第七點是具有和他人協調以及進行國際交流的能力。這充分表明了個性發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人的素質特別是大學生素質培養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時也說明個性教育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其目標是統一的、不矛盾的,都是為了人的發展。 高校實施個性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新世紀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其獨特個性,又使其在正常自然的發展中符合社會和人類共同進步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高校個性教育的發展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面。其一,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為基礎,沒有一定程度的個性發展,社會責任感的造就是片面的、單調的,甚至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例如,應試教育體制下培養的人才一味只講服從就難以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二,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目的和歸宿。沒有社會責任感最終只會創造出一個失落了精神家園的貧乏、混亂的社會。換個角度講,社會責任感的養成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外部條件,個性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內部條件。大學生教育的個性化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二者良性互動是實現人全面、和諧、自由發展的必要途徑。
二、個性教育與社會責任感培養之間互相作用的模型
1.模型建立
2.對模型的分析與解釋。以上模型說明:第一,個性教育教育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共同目的就是人的全面發展,而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高度同意是個性教育的目標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結果。第二,模型中箭頭指向是表示加強了所指向的內容,而雙箭頭表示雙方互相推動向前發展。第三,個性教育最終目的培養具有良好個性的人,而良好個性包括個人特性和社會特性,這兩個特性是互相作用、促進的;而良好的社會特性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條件。第四,個性教育中的社會特性和社會責任感的個性形成要素之間是互相促進的,因此個人特性通過作用于社會特性與社會責任的培養也成互相推動的作用。第五,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是由價值觀、價值取向、責任行為通過社會評價和自我調節實現的;而豐富多才的、健康的個性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合理的價值取向,良好的責任行為,并有助于自我調節的實現,最終達到培養社會責任感的目的。第六,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更容易通過個性教育培養成為良好個性、和諧發展的、社會需要的人才。
由以上論述可以表明,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高校應積極推動個性教育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良性互動,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發展的需求,為新世紀學生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創造全新的機遇與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陳國飛.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J].傳承:學術理論版,2010,(10):82-83.
[2] 于洪良.試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及其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6,(4):43-44.
[3] 周本貞.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責任感培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5):42-45.
[4] 朱永新,王智新.當代日本教育改革[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34.
[5] 蔣國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容樂觀[J].教育與職業,2003,(3):21-24.
[6] 曲建武,周伯偉.對大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8-40.
[責任編輯 陳 鶴]